自前向后植入骶髂关节螺钉解剖参数的CT测量

来源 :解剖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CT扫描图像测量自前向后植入骶髂关节螺钉(SISIFATP)的应用解剖参数,为螺钉植入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健康成人骨盆CT扫描图像.模拟SISIFATP自髋臼后上缘附近,向后、内、上穿过骶髂关节和骶椎侧块第1骶椎上关节突基底.利用CT数字重建技术测量:在横断面内进钉点与髋臼边缘的距离(M)、通道长度(L)、最小横径(W)、螺钉通道中心轴与矢状面成角(E)和最大偏离角(P);在矢状面内通道的最小纵径(H),通道中心轴与第1骶椎上终板平行线的成角(F)和最大偏离角(Q).结果:M为5.13 mm±1.81 mm,L为102.35 mm±7.45 mm,E为43.79°±2.83°,F为43.85°±5.57°.W为16.27 mm±1.99 mm,H为18.31 mm±2.22 mm.P为11.74°±1.76°,Q为11.04°±1.59°.结论:SISIFATP的进点位于髋臼后上边缘附近,出针点位于第1骶椎上关节突基底,进钉方向是向后、向上与第1骶椎上终板平均成角44°、向内与躯干纵轴平均成角44°;国人骨盆可选择至少1枚直径6.0~7.0 mm、长度90~100 mm螺钉植入.
其他文献
感音神经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声波感受障碍引起的听力损失,与耳蜗感觉上皮和螺旋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受损密切相关,但具体的病理机制尚不确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证明细胞凋亡、氧化应激损伤、免疫炎症、代谢障碍、基因突变可能参与多种因素引起的内耳细胞损伤或死亡,引起听力损失.本文将围绕上述细胞、分子过程在多种因素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内耳细胞损伤和存活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关键分子靶点,为干预、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新策略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miR-12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梗死体积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通路的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C57BL小鼠,运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分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I/R模型组)、模拟物组(I/R模型+miR-122模拟物)、抑制物组(I/R模型+miR-122抑制物),比较小鼠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测定小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检测脑组织结构改变,RT-PCR测定miR-122、IGF-1R mRNA水平,免疫印迹测定IGF-1R蛋白表达,流式细胞
解剖学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其过程繁琐、甚至枯燥,给医学生带来了一定挑战.随着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尤其在5G的环境下,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得以进一步的呈现,更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策略也不断涌现,解剖学教学同样也正在经历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5G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发挥5G优势服务和推动教学改革,目前已经成为十分重要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沉浸式教学最早见于外语教学中,后逐步得到完善并应用于其他教学实践.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在5G网络下的逐步普及和完善,沉浸式教学越来越多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本校
期刊
近年随着图像处理及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数字化可视人”应运而生.其运用数控冷冻铣削技术获取真实人体的高清、连续超薄层断面,在计算机软件上创建真实人体结构三维模型.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可对以往尸体标本解剖及临床影像学研究难以实现内容进行定性、定量测量及各类模拟实验[1, 2].
期刊
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以及对学习成果和学习目标的阶段性考核,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不同,但又与后者相辅相成.近年来,全国各大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使得形成性考核的方式方法成为研究热点[1-3].云班课作为一个移动教学平台,可集教师的备课、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学习答疑和指导、布置及批改作业等环节于云服务平台.教师可以将各种资源如授课课件、视频、音
期刊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国蔓延,超大规模在线课程成为教学新常态.如何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和评价在线教学效果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1].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超大规模在线教学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四元教学”[2].“四元”教学模式最早由范梅里恩伯尔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3],我国在教学中对“四元”有不同的诠释.张学新教授提出:“两极四元”定性教学质量评价法[2],并进行了“四元教学”对分课堂的实践[4].他认为四元教学包括“教师讲授、学生独学、互助讨论、教师答疑”四个环节,可以有效保障学习效果[2].“学习通”是
期刊
颅底界于颅腔底部与眼眶、鼻腔、蝶窦、筛窦、鼻咽腔及颞下窝顶部之间,骨壁厚薄不一,有众多的孔、管、裂、缝等重要结构,是脑、脑神经、脑血管和特殊感受器集中的部位[1].医学类本科院校《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明,颅底解剖包括颅底内面解剖和颅底外面解剖,是临床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
期刊
透射电子显微镜具有极高的分辨本领和放大倍数,可以揭示物质内部的超微结构,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已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本校医学院电镜室自20世纪80年代起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医学超微结构》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教材中的基础原理、基本结构加以讲解,同时还需要借助大量的电镜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形态结构.电子显微镜一般只能拍摄黑白照片,结构特征不明显,学生学习理解比较困难,因此为了更加清晰展示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超微照片进行适当的图像处理十分必要.现主要介绍利用Photoshop软
期刊
供养人体皮肤的每一条穿支血管均有一个明确的分布范围,即穿支皮瓣的解剖学供区,也称之为穿支体区[1].每一条穿支体区借助周边的穿支血管吻合互相连接[2],紧邻解剖学供区的被称之为动力学供区,若再继续向远邻的供区延伸则称之为潜力供区[3].因此,如欲切取“跨区穿支皮瓣”则必须了解其周边连接血管的特性[4].对尸体标本或活体进行CT血管造影后,应用“后处理软件”可清晰显示全身各部位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细节.使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aterialise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
期刊
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传统的局部解剖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式”和学生“验证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主体作用被忽略[1],在教育部关于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寻找局部解剖学教学的新理念迫在眉睫.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著名学者斯派迪?怀特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2].该教育模式应用于多个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