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特点,以及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轻视人文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人文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王来柱(1959- ),男,天津人,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天津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153-02
素质教育是集学生的文化思想、德育情操、心理性格、科学知识的培养和提高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人文”即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然而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轻视人文教育的情况,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人文科学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多为17~18岁的独生子女,众星捧月式的抚养方式给他们的性格形成造成了诸多问题。
1.缺乏独立性。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往往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孩子们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2.任性、执拗。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逐渐养成了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执拗的不良人格。
3.孤僻、胆小、不合群,社会适应能力差。家长怕孩子在外面玩儿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使其形成了孤僻、胆小、不合群的性格,缺乏待人处世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4.缺乏社会行为责任感。家长从小只注重孩子的分数高低,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导致其缺乏社会行为责任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含诸多因素,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最欠缺的是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教育。
1.缺乏人文知识,导致文化素养较差。人文知识,不仅可以内化为做人处世的能力,也可以积淀为内在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做人处世的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在创办之初就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学生对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反应冷淡,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因此,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都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
2.知识面狭窄,知识浅薄,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目前,高职院校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比较严重。事实上,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如果我们仍从功利主义出发,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会使学生缺乏创造力。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认为,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他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自然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适用知识。由此产生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分离,引发出更为严重的后果。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文化思想的创造,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和自身的工具化。
3.缺乏人文精神,导致人格上的“残疾”。人格,即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而这一切无不与人文素质直接相关。因此,人格的培养,应该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人文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就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残疾”,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1)造成人格境界低下。有些学生由于人文素质较差,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常常感到思想苦闷。这与教育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学生缺乏人文精神不无关系。(2)导致科学技术的滥用。我们希望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但研究科学技术的人应当有高尚的人格,否则,即使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被滥用,甚至用于实现个人野心,给社会带来危害。金融系统的高科技犯罪等事实就告诉人们必须提高科技人员的人格境界,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因此,在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绝不能忽略人文教育,否则,有可能使学生带着人格“残疾”步入社会,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将贻害无穷。
4.艺术修养较差,导致创新意识缺乏。当前学生的艺术修养普遍较差,而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事实证明,艺术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较发达的专业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因为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形象思维是通过对外部形象的想象去构建心理形象。一个专业人员创造力的大小与他的形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我国的沈括、俄国的罗蒙诺素夫、意大利的达·芬奇、德国的歌德等有重大发现的伟人,都是兼备科学家和艺术家双重修养的。即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并不是以培养科学家和艺术家为基本任务,但让学生接受人文和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21世纪的人才素质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前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走向。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利益分配原则、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正负两种影响,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决定着他的理想追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处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良好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好时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轻文,尤其是在工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修养的现象。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加快,新兴学科、交叉科学不断涌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现代化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只是一专一能,而且要一专多能。也就是说,现代化人才既要具备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较宽的知识面,更要具备独立创新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中产生出来的。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他曾说过:“如果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他从音乐中获得的东西要比从物理中获得的东西更多。因为从艺术中获得的是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艺术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升华、想象力的拓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它们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些优秀的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开拓学生的思路。正如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所说的,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就充分说明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在注重实用性、突出实践性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
1.确立人文素质评价标准。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在学生中有导向作用。这个评价标准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各大学更加重视以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据报载,天津大学已开始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体系共设立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能力水平6个一级指标。其中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都与人文素质有着明显的联系。天津大学的这种做法如果在职业技术院校加以推广,必将促使学生自觉提高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2.建立人文教育模式。建立起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拟出教学计划,开设人文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我们要拓宽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面,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就必须开设一定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2)寓人文教育于文化课教育之中。要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的开设也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把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近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科学美、技术美,就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发掘出来的美学分支(属人文科学),这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我们要善于把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作为人文教育的素材贯穿到教学环节之中。
3.改革人文课程教学方法。文化艺术教育的骨干课程是“中国文化概论”“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节和文化节上,学生有机会进行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人文素质的内化。
[参考文献]
[1]王慧华.部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堪忧[N].钱江晚报,1999-06-22.
[2]曲钦岳.跨世纪人才培养与大学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1997(3).
[3]钱理群.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N].中国改革报,1999-06-02.
[4]邹清丽.警惕“秘密”计算机恶性病毒[N].法制日报,1999-11-10.
[5]喻静.建筑是工程,更是艺术[N].中国艺术报,1999-06-04.
[6]张宝教.天大以综合素质标准评价学生[N].中国教育报,1998-05-2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教育与职业,1999(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王来柱(1959- ),男,天津人,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天津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153-02
素质教育是集学生的文化思想、德育情操、心理性格、科学知识的培养和提高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人文”即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然而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轻视人文教育的情况,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人文科学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多为17~18岁的独生子女,众星捧月式的抚养方式给他们的性格形成造成了诸多问题。
1.缺乏独立性。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往往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孩子们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2.任性、执拗。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逐渐养成了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执拗的不良人格。
3.孤僻、胆小、不合群,社会适应能力差。家长怕孩子在外面玩儿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使其形成了孤僻、胆小、不合群的性格,缺乏待人处世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4.缺乏社会行为责任感。家长从小只注重孩子的分数高低,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导致其缺乏社会行为责任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含诸多因素,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最欠缺的是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教育。
1.缺乏人文知识,导致文化素养较差。人文知识,不仅可以内化为做人处世的能力,也可以积淀为内在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做人处世的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在创办之初就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学生对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反应冷淡,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因此,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都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
2.知识面狭窄,知识浅薄,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目前,高职院校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比较严重。事实上,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如果我们仍从功利主义出发,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会使学生缺乏创造力。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认为,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他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自然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适用知识。由此产生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分离,引发出更为严重的后果。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文化思想的创造,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和自身的工具化。
3.缺乏人文精神,导致人格上的“残疾”。人格,即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而这一切无不与人文素质直接相关。因此,人格的培养,应该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人文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就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残疾”,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1)造成人格境界低下。有些学生由于人文素质较差,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常常感到思想苦闷。这与教育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学生缺乏人文精神不无关系。(2)导致科学技术的滥用。我们希望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但研究科学技术的人应当有高尚的人格,否则,即使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被滥用,甚至用于实现个人野心,给社会带来危害。金融系统的高科技犯罪等事实就告诉人们必须提高科技人员的人格境界,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因此,在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绝不能忽略人文教育,否则,有可能使学生带着人格“残疾”步入社会,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将贻害无穷。
4.艺术修养较差,导致创新意识缺乏。当前学生的艺术修养普遍较差,而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事实证明,艺术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较发达的专业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因为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形象思维是通过对外部形象的想象去构建心理形象。一个专业人员创造力的大小与他的形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我国的沈括、俄国的罗蒙诺素夫、意大利的达·芬奇、德国的歌德等有重大发现的伟人,都是兼备科学家和艺术家双重修养的。即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并不是以培养科学家和艺术家为基本任务,但让学生接受人文和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21世纪的人才素质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前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走向。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利益分配原则、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正负两种影响,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决定着他的理想追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处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良好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好时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轻文,尤其是在工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修养的现象。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加快,新兴学科、交叉科学不断涌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现代化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只是一专一能,而且要一专多能。也就是说,现代化人才既要具备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较宽的知识面,更要具备独立创新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中产生出来的。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他曾说过:“如果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他从音乐中获得的东西要比从物理中获得的东西更多。因为从艺术中获得的是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艺术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升华、想象力的拓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它们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些优秀的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开拓学生的思路。正如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所说的,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就充分说明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在注重实用性、突出实践性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
1.确立人文素质评价标准。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在学生中有导向作用。这个评价标准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各大学更加重视以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据报载,天津大学已开始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体系共设立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能力水平6个一级指标。其中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都与人文素质有着明显的联系。天津大学的这种做法如果在职业技术院校加以推广,必将促使学生自觉提高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2.建立人文教育模式。建立起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拟出教学计划,开设人文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我们要拓宽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面,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就必须开设一定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2)寓人文教育于文化课教育之中。要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的开设也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把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近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科学美、技术美,就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发掘出来的美学分支(属人文科学),这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我们要善于把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作为人文教育的素材贯穿到教学环节之中。
3.改革人文课程教学方法。文化艺术教育的骨干课程是“中国文化概论”“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节和文化节上,学生有机会进行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人文素质的内化。
[参考文献]
[1]王慧华.部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堪忧[N].钱江晚报,1999-06-22.
[2]曲钦岳.跨世纪人才培养与大学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1997(3).
[3]钱理群.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N].中国改革报,1999-06-02.
[4]邹清丽.警惕“秘密”计算机恶性病毒[N].法制日报,1999-11-10.
[5]喻静.建筑是工程,更是艺术[N].中国艺术报,1999-06-04.
[6]张宝教.天大以综合素质标准评价学生[N].中国教育报,1998-05-2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教育与职业,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