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我们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以疑激趣,以境引趣;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兴趣;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既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又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以及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对学生的心智发育与良好品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其成长,乃至一生都极其重要。
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并能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正面的见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着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从“想”字下工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抓准时机,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品读一边思考,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在教《孔子拜师》一文中,学生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孔子为什么要拜师,二是人们敬佩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这样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思考、研究,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除了教师提出问题,也让学生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提出;“西沙群岛为什么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在那里?”“西沙群岛富饶表现在什么地方?”……说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二、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努力创设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让学生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一些新奇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中,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的各个图片,让学生感知画面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观赏图片细节体会课文内容,领会画者技艺的高超。图中所绘宋代汴梁近郊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像,全幅场面浩大,真实生动,内容极为丰富。同时,让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
除此以外,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出乎你的意料。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盘古的身体的各部分化作万物时,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個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充分利用课文配有的插图、幻灯片、以及各种音频手段,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画面和生动、鲜明的声音中体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表面上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献身的精神。
三、以“读”为抓手,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的过程,带有想象和思考的朗读才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在教《孔子拜师》的一文中,引导学生通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精彩的分角色表演等,对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谦和大度都有清晰的认识。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以一个活生生的长者智者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吸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魅力。
又如在教《赵州桥》的一文中,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在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原始模式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作者简介:
黄莉莉(1987.04—),女,广东省珠海市人,学历:本科,毕业于广东省嘉应学院;现有职称:小学语文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兴趣;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既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又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以及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对学生的心智发育与良好品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其成长,乃至一生都极其重要。
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并能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正面的见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着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从“想”字下工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抓准时机,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品读一边思考,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在教《孔子拜师》一文中,学生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孔子为什么要拜师,二是人们敬佩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这样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思考、研究,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除了教师提出问题,也让学生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提出;“西沙群岛为什么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在那里?”“西沙群岛富饶表现在什么地方?”……说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二、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努力创设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让学生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一些新奇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中,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的各个图片,让学生感知画面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观赏图片细节体会课文内容,领会画者技艺的高超。图中所绘宋代汴梁近郊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像,全幅场面浩大,真实生动,内容极为丰富。同时,让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
除此以外,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出乎你的意料。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盘古的身体的各部分化作万物时,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個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充分利用课文配有的插图、幻灯片、以及各种音频手段,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画面和生动、鲜明的声音中体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表面上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献身的精神。
三、以“读”为抓手,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的过程,带有想象和思考的朗读才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在教《孔子拜师》的一文中,引导学生通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精彩的分角色表演等,对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谦和大度都有清晰的认识。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以一个活生生的长者智者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吸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魅力。
又如在教《赵州桥》的一文中,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在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原始模式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作者简介:
黄莉莉(1987.04—),女,广东省珠海市人,学历:本科,毕业于广东省嘉应学院;现有职称:小学语文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