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早期阅读与美术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1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早期阅读是指学前儿童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来理解读物的一种活动过程,它可以帮助幼儿从简单的口语转换为标准化的书面语言。通过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借助其中多元艺术的表达,能够实现文学与艺术的兼容,从而内化和提升幼儿的阅读经验和体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对阅读作品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他们能够将作品中描写和抒情类的语言等与丰富的画面、美妙的情景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词:早期阅读;美术教育;融合
  早期阅读对幼儿的思维、想象力、语言等方面有着综合的培养,在幼儿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将幼儿早期阅读的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早期阅读对幼儿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而文学、美术这些艺术形式又是相联、相关、相通的,教师可将早期阅读与艺术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资源等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 环境的创设,与生活艺术相融合
  环境作为“隐形的课程”,应是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以此充分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一) 营造富有美学气息的一日生活氛围,激发兴趣阅读
  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艺术化的阅读氛围,能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培养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用美观的图画和孩子一起制定班级公约,如在班级门口展示上礼貌问好的画面,灌输礼仪教育;在玩具柜和玩具筐上贴上对应的标记图片,帮助自主整理;在饮水器旁贴上节约用水和有序排队的图片,树立规则意识;在洗手池旁用直观的“七步洗手法”,提醒幼儿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像这样,幼儿的一日生活就置身在了图文结合的海洋里,每时每刻都在接收着周围的信息。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幼儿将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基本的图文概念,从而提高阅读的主动性,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 创建具有审美特征的早期阅读环境,支持自主阅读
  幼儿的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吸收周围环境获得的。新《纲要》也明确要求: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在具体阅读环境的创设中,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添置了书柜、沙发、地毯、墙纸、收纳箱子等用品,尽可能为幼儿创造温暖舒适的阅读环境。我班阅读区创设的初衷在于幫助幼儿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不仅仅是看书的习惯,还要有从生活、艺术的角度去阅读的习惯。所以在墙纸的选择上,我们选用了幼儿地图为墙面背景,意在让幼儿知道:世界很大,虽然孩子们现在还不能亲身走到外面的世界,但是却能在书本里“看”到新风景,以此开阔眼界。另外,地图也是一种较好的阅读素材,大陆板块的颜色、形状都能帮助幼儿获取一定的艺术感知和知识,以此引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幼儿在生活中细致观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二、 材料的投放,以直观画面为重点
  (一) 以画面为主的早期阅读绘本
  在幼儿阅读材料的选择上,绘本结合了有趣的画面、简单的文字,对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绘本大块面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阅读有着强烈的冲击,其展现方式有:水彩画、拼贴画、素描、版画,油画等。这些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绘本更丰富有趣,赋予了幼儿对艺术的审美感知。孩子们可以借助丰富的画面,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来进行阅读、学习。
  (二) 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简单诗歌散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画面的感知理解上了,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认字的欲望。虽然在幼儿园让幼儿过早识字是存在争议的,但老师可以恰当地把一些简单的散文诗放在以图画为主的画面上。一方面孩子可以通过丰富的画面感知理解文字所要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中国汉字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由图画演变而来的象形字,幼儿在阅读象形图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乐趣。这样孩子非但不觉得文字枯燥,反而很喜欢根据象形图画来猜测其含义,并与阅读的字联系到一起,早期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三) 以符号、照片为主的生活阅读素材
  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公共标识、符号,物品袋等,都在以艺术的方式为我们传递一定的信息。《指南》也指出:“教师应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例如:向孩子介绍医院和公用电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知道固定的标志代表特定的事物。因此,教师可以投放富有艺术表现形式的幼儿地图、地球仪、贴有各国国旗的旅行照片等这些来自生活的阅读素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阅读,这不仅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阅读兴趣,它还有助于幼儿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信息。
  三、 作品的展示,以多元方式为呈现
  (一) 以绘画的形式呈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说喜欢画画,因为幼儿喜欢用绘画的方式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阅读作品,不仅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迁移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想法。教师可以选择早期阅读素材中以拟人、夸张、幻想为主的作品,绘画的内容可以是对原绘本插图的模仿,也可以是阅读故事的再创造,还可以将故事内容画成连环画等等。总之,绘画的内容和形式有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合理地满足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绘画表现欲望,从而帮助幼儿有效、愉快地阅读。
  (二) 以绘本剧的形式呈现
  绘本剧可以说是早期阅读作品中一种综合的艺术展现,道具的制作和人物形象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的表演机会。在舞台剧中,孩子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塑造一个个形象生动的角色。在绘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根据对故事的理解逐渐丰富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这种表演游戏让孩子们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变得更自信,能促使原本不爱说话,胆子小的幼儿也融进集体,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表现能力和交往能力。
  总之,将早期阅读与美术教育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早期阅读中的美术教育因素,可以有效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意识,使幼儿在阅读中切身体会到文学作品的艺术语言魅力,从而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彩霜.早期阅读与美术活动的有效结合[J].教育探究,2015(8).
  作者简介:王梦玉,江苏省常熟市,常熟市虞山园区小学幼儿园。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可以展示物理情景,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将物理问题实验情景化,在演示时教师展示实验操作方法,通过实验现象探索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索知识,学会在实验中创新。  关键词:创新意识;探索思维;探索性实验  新课程标准下,物理实验教学显得更加重要了,物理知识形成过程要通过物理实验来展示,在高中物理演示实验中体现新课程的创新教育,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创新思维。这
摘 要:生物是一门对学生理解记忆有很高要求的学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参透知识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向学生自主探究转变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体验式教学作为当今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文从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出发,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一些改善策略,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有助于体验式教学法的正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而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其也是社会各个行业全面的融合,使得各行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因此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想要作出突破性的改变也需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通过物理实验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而通过物理实验与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融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了学生中出现理论与实验相脱
摘 要: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重要课程,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化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验活动中通过积极思考、身体力行的实践来作证知识与创新。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性,从而从多角度入手利用化学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化学科目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活动,需要学生的
摘 要:小学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怎样进行引导,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为当前每个小学美术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小学课堂上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情趣;策略  小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需要很多因素,总体来说是对学生审美的激发,通过实际的感受,让学生真正理解,
摘 要:高中化学概念所指的是化学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化学基础,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提问教学法、开展实验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应用思维导图等,通过落实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中快速梳理知识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会提高化学教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mechanism of fine coal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coal surface before and after 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