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检测新机制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etyo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在“八五”、“九五”、“十五”三轮培训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本轮培训必须在继承已往有效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而培训质量的检测就是一个关系到“十一五”校长培训创新与实效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建立新的培训质量检测机制做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目前校长培训质量检测机制存在的问题
  
  1. 检测目标定位不全面
  校长培训效果如何,归根结底要看校长运用培训所学改进学校管理而带来的变化。而过去对校长培训质量的监测,主要是围绕培训期间的教与学进行的,注重教师教得如何,学员的各门课程学习成绩如何,忽视了校长培训效果的后延性和实践性。
  对于培训机构的检测,侧重于学员培训期间的管理和服务,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学员培训后的跟踪检测上,忽视对校长运用所学进行管理创新的检测。应该说,过去的检测目标定位是不够全面的。
  2.检测实施缺乏开放性和科学性
  (1)检测主体单一,检测过程封闭。过去的检测工作大都由培训院校自己承担,自己检测自己的培训效果,没有其他评价主体参与进来,因而其检测的结果难以全面、客观。
  另外,从检测方案的制定到检测人员的组织,从检测的实施到检测的总结,都是在培训院校运行的,没有对外开放。
  因此,检测结果自然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
  (2)检测的终结性。过去的培训质量检测大多是终结性评价,即在校长培训结束时,搞一次考试( 考查)、论文评审、学习态度评判等,很少在培训过程中,对校长的参训态度、学习参与情况和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忽视了形成性评价,没有使评价充分发挥促进培训学习的作用。
  (3)检测的形式简单、方法陈旧。从检测形式上看,大多是听听汇报,开开座谈会,搞搞问卷调查,而没有深入到学校中,去观察校长管理的方方面面,没有看学校和校长管理上的变化,也缺少考察学员培训后管理行为变化的具体评价指标。在方法、手段上,没有较为系统、科学的检测标准,没有使用科学的检测工具、技术和方法,大多是简单的数据统计,很难对校长培训前后的变化及参训者与其他校长的区别进行纵向、横向的科学比较。
  3.检测结果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1)对培训机构的指导作用不强。培训质量检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检测,反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以改进今后的培训工作。
  由于检测结果是培训机构自己裁量的,难以发现过去培训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涉及培训机构利益的一些问题,因此,对培训机构改进培训工作指导作用不强。
  (2)没有对校长的使用产生影响。通过培训质量检测,可以发现校长管理工作的成绩与问题,了解校长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提高的情况。培训质量检测结果应成为组织人事部门使用校长的重要依据,对校长的任职、升降、奖惩应具有很强的制约性。但现实的情况是,在许多地方,校长培训是一套,校长使用又是一套,校长的使用政策与培训结果基本脱节。
  
  二、建构新的校长培训质量检测机制的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十一五”校长培训质量检测机制的建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重实效的校长培训质量检测理念
  ⑴培训质量检测重点看校长培训后的工作绩效。校长培训检测除了保证培训过程的质量目标,实现培训绩效的最优化外,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校长运用培训所学进行管理创新,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促进学校发展。因此,检测要重点考察校长返回学校后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绩效如何,特别是要看学习过的东西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没有。具体可看三个方面。一看校长的教育思想变化没有:是不是树立了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是不是树立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教育公平理念和人本管理理念;二看校长的管理行为变化没有:是不是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指导管理行为,是不是依法、民主治校和科学治教;三看管理结果变化没有:学校面貌变化没有,校园文化氛围变化没有,师生的精神面貌变化没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学校的社会声誉提高没有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变化,都应纳入培训质量检测的范围。
  ⑵检测结果的反馈重在改进工作。培训质量检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测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给培训院校、参训校长及其所在学校、校长管理部门以积极的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工作,因此,要重视校长培训的形成性评价。
  2.构建开放、科学的校长培训质量检测体系
  培训质量检测评估方案应科学、完善、可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检测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所谓全面性,是指指标体系要涵盖校长培训的全过程和培训后一定时限内的实践过程,不但要有对培训院校培训工作绩效的具体检测标准,还要有对校长运用培训所学进行管理创新的具体检测标准。所谓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本身的内容条目要求和结构层次要科学,各级指标的内容要求和评价权重要科学、准确。
  (2) 检测方式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所谓适用性是指检测评估的形式、手段、方法必须适用于对各层次校长培训质量的检测。所谓可操作性,是指设计的评价形式、手段、方法能具体操作,可定性、定量分析,可横向、纵向比较,可直接、间接观测。
  (3) 检测标准设计的针对性。
  参训校长有各个层次和类别:有新任校长、骨干校长、专家型校长;有城市校长和农村校长;有高中、初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有主管全面工作的校长和分管德育、教学、后勤的副校长等等。他们参训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有区别的,参训后回校的管理实践也各有异。因此,检测评估指标体系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各层次的校长,分别制定检测指标体系。
  3.形成新的校长培训质量检测体制机制
  校长培训质量检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士的参与,需要上上下下的共同协调,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检测指标体系和科学有序的操作程序。因此,必须形成良性运行的检测体制机制。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宏观管理。
  (2)省级校长培训业务机构统一设计检测方案。各级校长培训机构要联合相关部门或机构,按照各自的培训范围和对象,具体负责实施检测工作。
  (3)校长主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领导、组织校长培训质量检测。
  各级校长主管部门必须把校长培训质量检测,当做校长队伍建设、使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并派出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参与校长培训质量的检测,掌握校长培训后的素质提升状况和管理实绩,为校长的使用和管理提供直接的依据。
  (4)形成精干的检测评估队伍。为了保证检测的权威性、有效性、客观公正性,新一轮培训质量检测在操作运行时,必须组建相对稳定的检测评估机构,检测时要组建专门的检测队伍。检测人员要专兼结合,向社会开放。可由培训院校的有关领导和教师,社会上的有关中介机构(如教育科研单位、教育学会、校长协会等),校长所在学校的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参训校长的代表等各方面的人员参与。这样,检测人员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培训质量进行360 度的全方位评价。
  (编辑 钟祖荣)
其他文献
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各种技术和发明弥补了人类的不足,但人类仍然不断遇到难题然而千万年来,昆虫经过无数次失败和牺牲已完美的解决了人类很多所无能为
期刊
薪酬满意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企业绩效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本文以YF公司销售人员的薪酬满意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薪酬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掌握学习方法和使用学习策略的问题。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
1985年,我从中专财会学校毕业,分配到过去被称为云南“四大穷州”之一的山区县——师宗。“好个罗平州,有天无日头;要想太阳见,跑到师宗县;好个师宗县,衙门像猪厩;大堂打板
“引咎辞职”应该实行 16年以前(1985年6月),我写过一篇((“引咎辞职”赞)),那是为国家足球队败给了香港队,失去世界杯外围赛小组出线权,主教练曾雪麒立即引咎辞职而写的。
目的 :调查老年干部体验人员脑血管病与MS的关系。方法 :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血压、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CT/MRI。结果 :MS各组的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患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 Mathe
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计算了Re=669,S=1.42强旋流中的颗粒运动特性。计算的部分流动条件依照Sommerfeld& Qiu的实验条件进行模化。模拟的结果揭示了旋流近场的颗粒运动的浓度
一九八六年,我作为黑龙江省考古学术交流组的一员,应邀访问了加拿大,参观了那里的许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注意培养少年儿童,处处为儿童着想,给我很深的印象。博物馆关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