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情感的火焰 拨动心灵的琴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shan_l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和智慧火花的学科。我们评价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看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看过程、方法的指导,更要看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那么,教师应如何注重语文课中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呢?下面我根据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点燃情感的火花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还有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往往使学习的主体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教学过程需要情感,丰富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教师应用他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力求每堂课都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记得高一新生刚进门,第一堂起始课,我只给他们读了一篇题为《小巷深处》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位瞎眼英姨抱回被遗弃的“我”的故事。小时候,“我”在瞎眼养母温暖的怀抱中长大。而“我”却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想摆脱瞎眼养母的“阴影”。高中三年不回家,也不让养母来看,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身世。最后当“我”了解养母每个月为了送营养品、土特产、生活费都央人把她送上汽车又摸到老乡家的真情时,“我”的灵魂受到了强烈的刺痛。我的朗读已经感染了学生,他们说自己的灵魂也受到了强烈的刺痛,深切地感受到了天下可怜的父母心。我就告诉学生,我们千万别忘了中国的“儿不嫌丑母”这句古语,千万别忘了生你养你的故乡,千万别荒废了这高中三年的黄金时间。这些似乎与语文课无关,但这是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起点。起点好,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使他们懂得自己肩上的责任。
  二、教材——搭建情感的桥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其中蕴涵着人类的美好感情,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最好方式,特别是利用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情感世界。
  如在《祝福》一文中,分析到“祥林嫂”那临死时的眼睛,那饱含灾难性的无助的悲伤眼神时,我就将所有的对悲惨女性流下的眼泪汇成几句脱口而出:“她本也是孩子的母亲,她多么需要温暖呀!竹篮是空空的,衣衫是薄薄的,祥林嫂要饭到你家门前时,亲爱的同学,你会给她披上一件棉衣吗?你会端上一杯热乎乎的开水递给她吗?你会亲自去搀扶她一把吗?”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讲到柔石母亲的眷眷的心时,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也激起了我们对敌人的切齿痛恨。于是课堂上就说:“人性之美莫过于母性,母亲是我们温和的晴空。儿时,母亲就是夏天的扇子,梦醒时分,母亲的微笑就像春风吹拂,长大了,母亲却是风筝的线,儿子飞向哪里,母亲牵挂在哪里。”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拨动学生的心灵,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课堂——奏响情感的共鸣曲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与信息传递与反馈,智慧与思想接触与交换的地方,也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地方。因此让课堂45分钟真正实现它的意义,创设适合的情境,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师生共同感受到生命的成长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块学生增长智慧的主阵地。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距离感。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对新课导语的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形式新颖,语言凝练的导语。形式可以是一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名言、警句;一首小诗,一句歌词或是一道选择题,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情感共鸣为佳。实践证明,好的导语能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猛烈叩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2.妙用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实物演示、饱含感情的教学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渲染、表演体会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
  3.延伸拓展,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课文教学适当拓展一些课文之外的内容,从情感层面讲可以使学生在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得到迁移。这样学生就能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就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世界的沟通与共鸣。
  ★作者单位:浙江兰溪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莱特的布道曝光之后,奥巴马在全国民调中的分数直线下降,低过了希拉里,更低过了麦凯恩。人们开始发问:公众对于这个几乎是一夜成名的奥巴马到底知道多少?    去年总统竞选一开始,民主党的人便不断在私下嘀咕:这次选举,出了个黑人的候选人,这种族问题可千万不要借机爆发出来才是!  谁都知道,种族问题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脓疮。民权运动尽管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美国的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隔阂依然很深。正式的种族隔
近年来,同课异构在学校教育中是受到普遍推崇的教学研究形式之一,借助这一活动,能为教师从不同角度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开辟广阔空间,加速教师的成长。然而,目前人们在同课异构的实践中,大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同”与“异”,甚至只是教学活动安排的顺序有所异同,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因此制约了同课异构的深化和提升。本校在这方面开展得较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做法。  如甲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段对比赏读,让学生明白化用诗词名句的好处;  2.通过化用诗词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化用诗词名句,从而美化文章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掌握化用诗词名句的方法,能够化用诗词名句入文,增加文章的文采。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话说明朝永乐年间,皇上让大学士解缙给一把扇子题诗,诗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题完后,解缙踌躇满志、等待赏赐。可是就在他得意
在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中,我们看到了主要调控部门的分歧。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在去年部分物价上涨启动之后,有的部门强调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形势的严峻性,但也有部门更倾向于淡化通胀担忧,认为是短期现象,主张采取局部措施。各部门对形势定位的混亂和抵触显然不利于公众形成合理稳定的预期。    自1月中旬以来,我国股市的调整明显加剧。造成此轮调整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当2月份数据出来之后,有关中国经济基本面或将发生
摘要:“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自我管理,即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课堂是学校教学实践的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抓45分钟時间,有效地运用教科书,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使其不断成长为一名身心健康、有益于
摘 要:针对适应性学习和整合性学习的迫切需求以及人文学科发展式微的现实困境,斯坦福大学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旨在整合计算机科学和人文学科资源、培养跨学科人才的“CS X”联合主修项目。在分析项目的设立背景、目标和学位要求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合作双方的协调问题、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问题、缺乏灵活性以及基础设置支撑不足是影响该项目持续推进的主要挑战。其他大学在借鉴斯坦福大学经验的过程中,应确保人文
不管是否同以色列建交,中国都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支持巴勒斯坦方面的所有主张和做法。同巴以双方都有接触,同时同双方都能对话,这样有利于实现“劝和”的目的。   以色列高官争着访华    《南风窗》: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外交经历,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外交生涯里,您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和感受是什么?  王昌义:我196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有20多年在从事与中东有关的工
【摘 要】《教师教学用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屈原的《湘夫人》有一篇翻译,笔者对其中的一句,“思公子兮未敢言”的译文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闡述了自己的译文及理由。  【关键词】高中教材 教学用书 译文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一单元屈原《湘夫人》一文第二段中,“思公子兮未敢言”一句,“公子”教材注释指湘君,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思念湘君啊,未敢直言。《教
阅读是从文字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历来被称为学习之母、教学之母,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阅读是我们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所有这些理论都强调阅读理解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枯燥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转变阅读的方法和目的。大量的阅读无疑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只注重量的积累,还要学会质的优化。  近年来,创新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作文要创新是较为响亮流行的语文教
“万物有所待”,证明庄子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认识到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的,因此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但庄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它的理念是在于出世,出世后就不要回来,完全的不作为,享受快乐。庄子又说,“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规律,任何东西都要通过“道”而起变化。可见庄子是唯心主义者,但也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也就是逍遥游。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