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预防ICU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来源 :血栓与止血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ee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对预防ICU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以我院ICU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15.00%(6/40)(P<0.05)。两组干预后股静脉峰速度、平均速度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82.50%(33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卵巢癌患者术后凝血指标和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发生的影响。方法以60例卵巢癌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 vs 13.33%,χ2=4.286,P=0.038)。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社会、躯体、角色、认知功能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应用效果。方法以60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10.0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升高,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以60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20.00%(6/3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86.67%(26/30)(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术后接受集束化护理可降低下肢DVT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机械通气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问题解决能力、责任心、团队意识、工作积极性、沟通协调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P<0.05)。结论对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的抢救和护理方法。方法以80例DIC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人所实施的抢救及护理技巧,观察患者存活率情况。结果80例DIC患者经过急救和护理后,全部存活,整体存活率为100%。其中有1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经治疗后脱离危险,经过一段时间护理后,所有DIC患者血小板及血纤维蛋白均恢复正常,脏器功能明显改善,已达出院标准。结论了解DIC患者病因及临床特征,尽早发现病情及时抢救,并实施相应护理干预,合理使用护理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目的探讨阶梯式超前护理模式在卧床老年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效果。方法以60例长期卧床老年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血浆黏度、D二聚体(D-D)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26.67%(8/30),(P<0.05)。结论阶梯式超前护理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