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对国内教学评估现状的研究,通过对总结性课堂评估与形成性课堂评估的比较,指出了总结性评估作为教学质量检验与激励机制的不足,介绍了形成性课堂评估的推广意义,旨在探讨教师开展形成性课堂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总结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 教学质量检验
[作者简介]王颖(1975-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数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吉林 吉林 13201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098-02
一、本科教学评估与课堂评估
随着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评估的开展,“评估”一词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时期,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却没有跟上,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许多学校为了短期效益,降低了入学要求,忽视了办学质量。为此,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其中,实现本科教学评估就是措施之一。
评估,亦称评价。美国两位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评估(价)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教育评价学者毕比(Bibby)认为,“系统地收集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评价乃是系统搜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本科教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促进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评估的过程来看,评估是自上而下的,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条条框框,仅是为评估专家准备的“条件”,对于处在主体地位的广大教师而言,是被动的,评估结束后,也许很快又会回到原来的教学轨道上。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伦斯·斯腾豪斯(Lawrence Stenhouse)就曾经提出:每一堂都应是一个课程理论的实验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这个实验室的研究者,教师的发展离不开课堂生活。因此,高校应当高度关注课堂教学评估。
二、两种课堂评估形式的比较
课堂评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教学形成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估;另一种是在某一课堂教学程序完成之后,对结果加以衡量的总结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是对这一堂课进行“价值判断”,从客观上推动和指导教师改进教学行动;过程性评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系统搜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变化,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以便主动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开展的对申报教学优秀成果或对新开课、开新课的教师组织专家组听课、评议、一学期一次的学生评教以及同行听课进行互评等评估形式,都是从外部进行的关于教学效果的判断与评定,即总结性的评估。其评估的结果为教学管理部门所掌握,作为评定、考核教师的依据,不能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这种评估,教师处于被动位置,不能参与考核与评价,排斥心理和价值标准的分歧,可能导致教师不认同评估结果。从目前高校实施的课堂评估来看,总结性评估时间较早,渐趋成熟,而形成性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
美国哲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在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形成性评估这一概念。美国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进一步将形成性评价运用于教育评价实践。他指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学习上。”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正确运用,有利于促进成功的学习。形成性评估,是根据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评估应当强调多元化和发展性,因为教学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多方面评估学生,发展学生的各项智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能优劣,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劣势智能,发展优势智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智能水平。而形成性评估,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估和自我改进,使教学评估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特长、施展自己才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动力。
三、推广形成性课堂评估的意义及原则
1.形成性评估的意义。高校教师与教学管理者,都要充分认识形成性评估的价值,研究形成性课堂评估的理论根据、内容、方法与特征,边研究边实践,由点到面加以推广。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形成性评估的意义,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合理的教学决定;同样,通过形成性评估,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确立努力的方向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总体能力。形成性课堂评估是从西方引进的,这种评估要求教师在设计某一堂课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同时要将如何进行评估融入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强烈自觉性与责任感。如果教师对形成性课堂评估没有清楚而明确的认识,就不会自觉去探索与实践;教学管理者对这种评估形式没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就不能有效制定激励政策,也就不可能采取行政措施去积极有效地推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和课程改革研究的重心,从对目标与方法的研究转移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以及以教师为研究者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来。美国课堂上,教师抽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评估,是很普遍的做法。在美国教学的研究著述中,形成性课堂评估,已经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但基本上都是在中小学进行,或在高等学校的个别学科中进行,还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高校的工作重心由大规模发展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特别是已经通过了本科教学评估的学校,更应当重视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在积极进行总结性课堂评估的同时,将形成性课堂评估的研究、实验、推广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2.形成性评估的原则。其中包括:第一,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形成性课堂评估不是单纯从评估者的需要出发,而是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的,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师生在相互交流中的作用。在评估中必须尊重教师的自主权,由教师自己决定评估什么、如何评估以及怎样处理搜集回来的信息。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观察和改进学生的“学”,而不是改进教师的“教”,因为怎样教是跟着怎样学走的。课堂评估只是提供指导师生调整和改进“学”的方法和步调。例如,美国高校形成性课堂评估,经常采用的“一分钟试卷法”,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留下一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回答“你这堂课学习到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老师讲的内容中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理解得到解答”等问题,教师从反馈中找到下一堂课需要给学生“解惑”的问题,以及教学需要如何改进的方法。
第二,坚持持续性的原则。形成性课堂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的不同点就是持续性。总结性课堂评估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教学测评,一般是每学期一次,具有总结性测评性质的评定学生成绩考试,也是定期进行的,而形成性课堂评估则不然,其目的是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某一课堂的评估来说,从选定评估对象,到拟定评估项目、评估方法,直到组织评估、采集信息、分析数据、反馈信息,整个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就某一门课程来说,一堂课与另一堂课之间,教学内容是不同的,在课堂情景变化时,评估工作也必须不断地进行下去。只有持之以恒、坚持评估,才能不断采集到新的反馈信息,选择最佳课堂行为与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达到从总体上提高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红艳,解方.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课程评估手段的应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2]杨文滢.形成性评估理念及其实施[J].广州大学学报,2004(12).
[3]孙玉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
[关键词]总结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 教学质量检验
[作者简介]王颖(1975-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数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吉林 吉林 13201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098-02
一、本科教学评估与课堂评估
随着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评估的开展,“评估”一词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时期,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却没有跟上,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许多学校为了短期效益,降低了入学要求,忽视了办学质量。为此,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其中,实现本科教学评估就是措施之一。
评估,亦称评价。美国两位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评估(价)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教育评价学者毕比(Bibby)认为,“系统地收集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评价乃是系统搜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本科教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促进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评估的过程来看,评估是自上而下的,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条条框框,仅是为评估专家准备的“条件”,对于处在主体地位的广大教师而言,是被动的,评估结束后,也许很快又会回到原来的教学轨道上。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伦斯·斯腾豪斯(Lawrence Stenhouse)就曾经提出:每一堂都应是一个课程理论的实验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这个实验室的研究者,教师的发展离不开课堂生活。因此,高校应当高度关注课堂教学评估。
二、两种课堂评估形式的比较
课堂评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教学形成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估;另一种是在某一课堂教学程序完成之后,对结果加以衡量的总结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是对这一堂课进行“价值判断”,从客观上推动和指导教师改进教学行动;过程性评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系统搜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变化,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以便主动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开展的对申报教学优秀成果或对新开课、开新课的教师组织专家组听课、评议、一学期一次的学生评教以及同行听课进行互评等评估形式,都是从外部进行的关于教学效果的判断与评定,即总结性的评估。其评估的结果为教学管理部门所掌握,作为评定、考核教师的依据,不能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这种评估,教师处于被动位置,不能参与考核与评价,排斥心理和价值标准的分歧,可能导致教师不认同评估结果。从目前高校实施的课堂评估来看,总结性评估时间较早,渐趋成熟,而形成性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
美国哲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在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形成性评估这一概念。美国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进一步将形成性评价运用于教育评价实践。他指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学习上。”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正确运用,有利于促进成功的学习。形成性评估,是根据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评估应当强调多元化和发展性,因为教学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多方面评估学生,发展学生的各项智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能优劣,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劣势智能,发展优势智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智能水平。而形成性评估,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估和自我改进,使教学评估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特长、施展自己才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动力。
三、推广形成性课堂评估的意义及原则
1.形成性评估的意义。高校教师与教学管理者,都要充分认识形成性评估的价值,研究形成性课堂评估的理论根据、内容、方法与特征,边研究边实践,由点到面加以推广。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形成性评估的意义,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合理的教学决定;同样,通过形成性评估,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确立努力的方向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总体能力。形成性课堂评估是从西方引进的,这种评估要求教师在设计某一堂课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同时要将如何进行评估融入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强烈自觉性与责任感。如果教师对形成性课堂评估没有清楚而明确的认识,就不会自觉去探索与实践;教学管理者对这种评估形式没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就不能有效制定激励政策,也就不可能采取行政措施去积极有效地推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和课程改革研究的重心,从对目标与方法的研究转移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以及以教师为研究者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来。美国课堂上,教师抽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评估,是很普遍的做法。在美国教学的研究著述中,形成性课堂评估,已经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但基本上都是在中小学进行,或在高等学校的个别学科中进行,还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高校的工作重心由大规模发展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特别是已经通过了本科教学评估的学校,更应当重视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在积极进行总结性课堂评估的同时,将形成性课堂评估的研究、实验、推广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2.形成性评估的原则。其中包括:第一,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形成性课堂评估不是单纯从评估者的需要出发,而是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的,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师生在相互交流中的作用。在评估中必须尊重教师的自主权,由教师自己决定评估什么、如何评估以及怎样处理搜集回来的信息。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观察和改进学生的“学”,而不是改进教师的“教”,因为怎样教是跟着怎样学走的。课堂评估只是提供指导师生调整和改进“学”的方法和步调。例如,美国高校形成性课堂评估,经常采用的“一分钟试卷法”,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留下一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回答“你这堂课学习到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老师讲的内容中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理解得到解答”等问题,教师从反馈中找到下一堂课需要给学生“解惑”的问题,以及教学需要如何改进的方法。
第二,坚持持续性的原则。形成性课堂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的不同点就是持续性。总结性课堂评估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教学测评,一般是每学期一次,具有总结性测评性质的评定学生成绩考试,也是定期进行的,而形成性课堂评估则不然,其目的是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某一课堂的评估来说,从选定评估对象,到拟定评估项目、评估方法,直到组织评估、采集信息、分析数据、反馈信息,整个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就某一门课程来说,一堂课与另一堂课之间,教学内容是不同的,在课堂情景变化时,评估工作也必须不断地进行下去。只有持之以恒、坚持评估,才能不断采集到新的反馈信息,选择最佳课堂行为与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达到从总体上提高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红艳,解方.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课程评估手段的应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2]杨文滢.形成性评估理念及其实施[J].广州大学学报,2004(12).
[3]孙玉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