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提取,而不仅是知识的存贮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dh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习课应该是在了解学生已经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把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联结,同时也应注重各种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只会要求学生记住该记的知识,至于怎么识记就不是老师的事情了,这势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案例中进行了右脑记忆、组织策略和概念的学习和训练。
  关键词:案例;分析;右脑记忆;组织策略;概念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11-0071-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11.034
  
  一、案例
  本节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物质的特性》的复习课,内容如下:
  幻灯片二:动画“一叶小舟”。
  [结合动画,师讲述引入]大海边漂浮着一叶小舟,第二天发现小舟不见了。是消失了吗?不是的,它一定还在大海上漂着,即便是被海浪击得粉碎,小木片依然在大海中漂着。学习也是如此,今天记住的知识,第二天回想不起来了,不是知识在大脑中消失了,只是搜索不到了。那么有办法不让小舟漂走吗?
  [学生]用绳子栓住,把小舟栓在树桩上或在海边的岩石上……
  [老师]有办法不让在大脑中的知识“漂走”吗?
  幻灯片三:2010年第19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初一学生倪梓强图片。
  [师讲述]倪梓强在人名头像记忆比赛中获得金牌,在虚拟历史事件记忆中获得银牌。相比于其他选手,他算是业余的,参赛前只进行过八个月的训练。
  倪梓强把这项技术用到学习上,成绩十分优秀。例如记英语单词,一天至少记五十个单词,有时记一百多个。如英语单词gloom,中文意思为“郁闷”,“gloo”看上去就像数字“9100”,而m就是科学中“米”的符号,由此联想:9100米是一个很长的距离,在体育课上要跑这么长,使人感到郁闷。这样就轻松地记住了这个单词。
  把抽象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图片或动画,这就是“右脑记忆”。我们把要记忆的单词gloom看作小舟的话,那么“9100米长跑”就是树桩了,而“感到郁闷”就是绳子了。
  在我刚上小学时,启蒙老师教我们“小”这个字:“一把锄头蹬一下,两小孩吓一跳”。 已经过去十二多年了,至今还记忆犹新。如果把这个“小”字用这方法教给城区的小孩,就不一定是好方法了。同学们想想看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城区的小孩子没见过锄头。
  [老师]说得太好了,所以我们在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也就是说找到的这个“桩”应该是怎么样呢?
  [学生]自己最熟悉的。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右脑记忆”已经理解了。但它是一门技术,光靠理解是不够的,技术就要训练,最后到运用自如。下面我们来练习知识的加工。
  幻灯片四:本章的五个疑难问题(分别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这几个问题分别是:物态变化的区别;吸热和放热造成的升温和降温;溶解性和溶解快慢的区别;溶解和熔化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幻灯片五:三态变化图(告知学生,把知识“组织”起来不容易遗忘)。
  幻灯片六:右脑记忆,学生熟悉的体育课当作桩来联结三态变化。
  幻灯片七:物态变化的练习。
  幻灯片八:训练:对“吸热和放热造成的升温和降温”的加工。
  [学生1]洗衣粉是碱性的,把它放到手上有热的感觉。
  [师评价]自己熟悉的感觉或经历作“桩”,很好的加工,相信你从此忘不了了。
  [学生2]硝酸安(铵)息了,体温也下降了。
  [师评价]谐音,右脑记忆,也是很不错的加工。
  幻灯片九和十:对“吸热和放热造成的升温和降温”的练习,(提示学生)把刚才加工过的用上去,看效果怎么样。
  幻灯片十一和十二:对“溶解性和溶解快慢的区别”的加工和练习。
  [学生]用吃饭的能力比作溶解性,用吃饭的快慢比作溶解快慢。心情比作温度会影响溶解的能力,也会影响溶解的快慢,饭后有急事等着办理比作吃饭的快慢……
  幻灯片十三:对“溶解和熔化的区别”的加工和练习。
  幻灯片十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列表。
  [老师]概念的学习要掌握关键属性,区分非关键属性。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中内容,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属性和非关键属性吗?
  [学生]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是关键属性,而物质的状态、体积、颜色、温度等为非关键属性。
  幻灯片十五: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幻灯片十六、十七和十八:练习题。
  幻灯片十九:蜘蛛网图片。
  [师讲述]刚才我们认识了“右脑记忆”,也进行了练习,但能把它运用自如平时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现在回到“一叶小舟”的动画,这里还有一个糟糕的问题:当天我们已经把小舟栓在木桩上了,但第二天发现,在长长的海岸线上已经找不到木桩的位置了。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不妨让我们来学习蜘蛛吧。蜘蛛为什么能准确的感知哪个方位有猎物呢?
  [学生]昆虫粘在网上时,整个网都会动,通过网动的方位来确定。
  [老师]在长长的海岸线怎么能不让木桩消失呢?
  [学生]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像蜘蛛网一样联结起来。
  [老师]很好,心理学研究发现联系的知识比孤单的知识更容易提取。
  幻灯片二十:本章的知识结构图(概念图)。
  幻灯片二十一至三十五:各知识点的“正例”与“反例”及变式的练习(根据上课时间来掌握)。
  幻灯片三十六、三十七:晶体和非晶体的复习。
  [老师]有些同学会混淆具体的晶体和非晶体,我们该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学生]加工,形成右脑记忆。
  [老师]太棒了,对于所学知识感到难记时,我们就可以用这种办法。但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我们已经知道塑料属于非晶体,但是我们来看看这张图片吧,怎么又冒出了一个“塑料晶体“呢?这不是和书本知识相矛盾了。请认真观察这张图片,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
  [学生]构成塑料晶体的分子排列是有规则的。
  [老师]很好,这样我们就进一步明确了概念的学习一定要理解其关键属性。
  幻灯片三十八:棉花糖图片。
  [老师]有人认为我们曾经吃到过的棉花糖是非晶体,而用来做棉花糖的白砂糖是晶体?如果这是你的猜想,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学生1]看看里面的分子排列是不是有规则的。
  [学生2]我们学校没有这么先进的仪器,看不到分子,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行。
  [学生3]我们可以分别对它们进行加热,看它们在熔化时有没有固定的温度,也就是熔点。
  ……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在各门学科中,学生常被要求记忆很多知识,至于学生是怎么去记的,就不是老师的事情了。而学生们多采用习以为常的方法——复述策略。这样存贮的知识往往是孤立的,很难再忆和提取,势必加重学习的负担,学习的效果也不好。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记忆,而在于编码[1]。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与原有知识进行结合,而形成新的知识,即所谓的“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这是本节课的思想基础。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可惜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做的很不够。在这一节课中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认识“右脑记忆”和 “右脑记忆” 训练
  人脑是由两个半球组成的,左脑的思维方式是用语言来描述事物,显得很清晰,而右脑用表象思维,对表象进行操作和加工改造。表象不同于词语,它具有整体性、直观性和形象性,有些表象还带有情感色彩。用表象进行思维是把整个表象当做一个单元来处理,信息容量大,无严格顺序,可以跨越空白和残缺,可以把一大堆有关的表象平行纳入考虑之中,从而进行整体性的思维。因而迅速、敏捷,很少因细节上的不足而中断,在识别隐蔽和变形事物上有很大的优越性。我们可以形象的说:左脑是会说话的,称之为抽象思维;右脑是沉默无语的,称之为形象思维[2]。
  儿童早期就善于形象思维的,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去开发,所以这种方法就没能很好地运用到学习上。我们把“右脑记忆”法引入教学,如果有一天学生能无意识的运用它来进行学习,对学习的负担将会大大的减轻。
  2.学习的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3]。运用组织策略可以使学习内容由繁到简、由混乱到有序,从而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网络。
  大侦探家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对他的知识结构进行过调查,然而福尔摩斯有限的知识令华生吃惊。华生问:“你的知识如此有限,为什么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呢?”福尔摩斯顺手打开前面的酒柜,说:“我的酒并不多,也不太高级,但什么酒放在什么地方,我一清二楚,我可以随时拿到我所需要的酒。而很多人酒柜很大,但杂乱无章,因而他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酒。”有人把它称之为“酒柜原理”。
  心理学研究发现联系的知识比孤单的知识更容易提取。本节的复习最后围绕全章知识的概念图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各知识点相互联系的重要性。
  3.概念学习要掌握关键属性
  概念学习是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而基本的学习。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有了概括能力,所以他们有能力归纳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再加上正例和反例的练习以及变式练习(如改变非关键属性的练习),学生一定能很好的去掌握各种概念,而要避免出现让学生去“背概念”,最后又进行大量的盲目的练习的现象。通过对表格的观察,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是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属性,而物质的状态、体积、颜色、温度等的变化为非关键属性。
  本节课的最后安排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复习,如时间充分也可给学生继续训练对知识的加工。但在幻灯片三十六突然又冒出了“塑料晶体”,这与教科书上的“塑料是非晶体”相冲突了,学生产生了困惑。而后结合幻灯片三十四“干冰微观解释”图和幻灯片三十五“晶体冰”的微观解释图,让学生去观察,悟出其关键属性——构成晶体的微粒排列是有规则的。最后用棉花糖和白砂糖进行“正例”和“反例”的比较来加深对晶体概念的理解。
  三、关于复习课的思考
  复习课不应是“炒冷饭”,把新课时的知识重复一遍,而应该是在了解学生已经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把知识进行联结,并注重各种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中的一项内容,是课前的预设,是执教者在学生原有知识上的一种假想;复习课的教学难点不应是假想,而是事实。执教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是熟知的,是根据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掌握知识和习得能力的情况来确定的教学难点。
  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大多学生对这一章平时学习的情况来确定的,在这五个教学难点的基础上来进行能力的训练和知识联结的复习,从而避免了复习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温寒江,连瑞庆.开发右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刘学兰,何先友.中小学生学习辅导[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遵循简单、安全、学生易操作的理念,使用方形盒状铜片代替铜丝对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学生在“真实的化学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关键词:乙醇;盒状铜片;催化氧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8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30  一、 教材现状  苏教版高中
摘要:讨论是现代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安排学生讨论时,要注意关注讨论的问题的切入点,关注讨论的问题的设置,把握讨论问题的时机,关注如何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关注交流平台的设置,关注问题讨论后的交流、点评与升华。  关键词:课堂;讨论;关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7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三个要
摘要:文章以“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的教学设计为例谈学生分类思想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设计;分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3-005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它以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为基础,在一定情境中对原有经验的加以改造和重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形式。同时认为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摘要:文章以“空气的成分”的教学设计案例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教授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乃至人文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实现三维目标。  关键词:人文主义;化学课堂;三维目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
摘要:文章作者以听课同行的身份,从“课堂引入”“分子式探究”“结构式探究”“拓展延伸”和“课堂收尾”五个环节,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和“激人以欲”三个层面,逐层递进对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对比;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激人以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4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10-0066-01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10.033    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中,设计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根据原理是什么?实验中为什么要滴加酚酞溶液?显然,这样的演示实验探究
摘要:文章根据江苏省化学优质课比赛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课题设计,从设计优化、实验优化、媒体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在磨课、上课过程中的做法和反思。  关键词:氮肥;实验优化;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6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1.022  2014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
摘要:NH4HCO3水溶液中存在多个平衡,且每个平衡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此,着重探讨了溶液碱性强弱、HCO3—自偶电离对溶液碱性强弱的影响、滴加NaOH溶液时OH和NH4 、HCO3反应秩序等问题。  关键词:平衡;自偶电离;反应秩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2-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
摘要:以精熟教学策略为指导,尝试探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重概念轻练习的做法,而是反其道行之重练习轻概念,甚至“消灭”物质的量这一概念。虽然可能会导致在某一阶段解题时出现概念上的误判,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点误判完全不是问题。因为那些学生出现误判的题目,纯粹是就概念而考概念的题,根本不符合化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思路。  关键词:物质的量;摩尔质
张超 男,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第四中学高级英语教师,市英语优秀教师,县骨干教师。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31年。多年来,在省级以上报刊《中学生英语》《学英语》《英语周报》《中学生英语读写》《中学英语园地》《英语辅导》《校园英语》等发表文章数百篇,并有多篇论文获奖。曾参与《天天向上》《三维方案》等高中版教辅资料的编写工作,并荣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次辅导学生在省、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