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会通 和谐睦邻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_sm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的当口,汉语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竖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继2006—2007年中俄两国成功互办“国家年”之后,两国领导人又作出在2009~2010年互办“语言年”的重大决策。互办语言年是中俄两国在新世纪共同推动双方人文合作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语言年”开创人文交流新局面
  
  1996年,中俄两国根据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需要,决定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关系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2001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互信度,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两国永为睦邻的意愿和决心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中俄全面合作提升到一个新阶段。由于中俄两国在人文方面的合作起步较晚,因而在条约第十六条特别规定,“双方将大力促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信息、旅游、体育和法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际早在2000年,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就已经成立了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合作委员会,以推动两国间的人文交流,将中俄两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落到实处。2005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两国领导人就决定于2006~2007年两国互办“国家年”,即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以此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巩固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2006年初,两国元首互致贺电,宣布启动“俄罗斯年”活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活动拉开了序幕。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中俄关系史上的一大创举,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都分别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俄罗斯年”活动和“中国年”活动的开幕式,并对“国家年”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在中国“俄罗斯年”的活动中,由哈尔滨举办的《中俄文化交流历史展》再现了中俄文化交流深厚的历史根基;在有关中国的俄语书籍展上,展出了240种图书,体现出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基本状况。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还与中国黑龙江大学联合开办了研究生班,为培养中俄文化交流高级人才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期间,共举办了200多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中俄立法机构高级研讨会、中俄青年议员友好交流、中俄妇女论坛、中国以主宾国身份参加莫斯科国际书展、艺术及博物展览以及各类文艺演出等活动,这些活动首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国文明全方位、深入地向俄罗斯人民展示,增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充实了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活动,使两国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达到了机制化。
  中俄“国家年”活动圆满结束后,两国领导人又倡议于2009年和2010年互办“语言年”。“2009——中国俄语年”活动期间,双方共举办了包括俄罗斯语言文学学术研讨会、俄语知识竞赛、俄语文艺演出、各种展览、文艺演出在内的260余场活动,涉及教育、文化、媒体、电影和新闻出版等领域,特别是“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赛,扩大了俄罗斯语言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中国还在内地和澳门众多高等院校设立了俄语学习和文化传播中心。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正式开通了俄语国际频道。这些活动覆盖了人文合作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两国今后的长期合作建立了平台,使两国人文合作与交流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9年底,胡锦涛主席与梅德韦杰夫总统互致新年贺电,宣布启动俄罗斯的“汉语年”,共同谱写中俄睦邻友好、全面合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最早的文化交流就包括了语言文字交流。1715年,俄国向中国派出了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27年签订的《中俄恰克图条约》第五款中规定了俄国定期向中国派出4名学习语言的留学生的内容。这些长期派往中国学习语言的俄国留学生为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1742—1755年在京留学的俄国学生阿列克谢-列昂季耶夫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作为俄国外务委员会的翻译,列昂季耶夫顺应启蒙运动时期俄国现实的需要,将大量的中国文化典籍介绍给俄国。他首次将中国影响较大的《大学》、《中庸》、《孙子兵法》、《易经》等译成俄语,并多次再版,有的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发行。他所翻译的《大清律例》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法典编纂委员会的重要参考。如果说俄罗斯文化经过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完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形成,那么这些由汉语或满语翻译过来的中国文化典籍则为俄罗斯的文化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1730年,圣彼得堡科学院出版了欧洲第一部汉语语法书——普鲁士裔院士巴耶尔的《中国博览》,这本书使汉语成为世界学界的关注对象。书中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不仅为欧洲打开了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使俄罗斯国家最重要的学术机构在成立初期就关注到汉语和中国文化,从而为中国文化进入主流知识阶层的视野提供了前提。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派出使团前往俄国祝贺俄皇彼得二世登基。在圣彼得堡期间,使团不仅参观了圣彼得堡科学院,考察了科学院的实验室、印刷厂、珍宝馆,还观看了科学院的院士们为他们特意举行的一次实验表演。科学院还将他们出版的《中国博览》作为礼物送给了中国客人。1734年,彼得堡科学院专门设置东方学院士席位,巴耶尔成为俄罗斯汉学史上的第一位院士。到18世纪,圣彼得堡科学院图书馆的中国书籍已达238种约两千八百册,涵盖史地、天文、医学、文学、启蒙小学等内容,其中一些书籍目前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孤本。19世纪,随着俄罗斯文化的成长和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变迁,由圣彼得堡大学的汉语教授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介绍给俄国,俄国思想家以中国为参照,构建出关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关于世界走向美好未来途径的设想,汉语再一次成为沟通中俄人民思想交流的媒介。进入20世纪,住列宁“唤醒东方、支持东方的政策”的号召下,中俄文化的交流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徐悲鸿、梅兰芳、中国年画等成为苏联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话题。与此同时,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苏联东方学研究逐渐成为苏联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密切,汉语作为俄罗斯人接近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的青睐。目前,俄罗斯约有100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约有1万人学习汉语。中小学阶段,仅莫斯科就有13所学校开设汉语课程,有2000余人学习汉语,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开没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更是不在少数。为帮助俄罗斯人学习汉语,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国家汉办在俄罗斯开设孔子学院17所,开没孔子课堂三处。
  俄罗斯“汉语年”活动期间,中国国家汉办将为俄罗斯的汉语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包括在俄罗斯举办汉语教学研讨会、组建俄罗斯汉语教师协会、邀请俄罗斯中小学校长访华、邀请俄罗斯中学生来华参加夏令营活动、邀请俄罗斯汉语教来华进修、在俄罗斯的孔子学院举办“体验汉语和中国文化月”等活动及一些与汉语相关的演出、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全方位地展现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目前,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人类沟通的桥梁,是巩固当前中俄两国良好关系的重要工具。在当今世界上,中俄关系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越了“双边”范畴,两国互办“语言年”活动,不仅为双方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加强了两国利益的纽带,而且还提升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水平,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2008年12月7-9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经济联络中心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中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在温州成功举行。来自利比里亚、刚果(金)、乌干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马拉维等8个非洲国家执政党领导人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率企业家代表及各国驻华使节共40余人参加论坛。温州市正泰集团、康奈集团等数十家民营中小企业代表150余人应邀与会。中联
对于陈塘镇的夏尔巴人来说,鸡爪谷酒是蕴涵在他们体内的血液,而背进来的啤酒、白酒只是生活的点缀。鸡爪谷酒也是他们待客礼仪的所在,酒越喝越淡,情谊则越发见长。  “火塘内的薪柴已经不多了,摇曳的小火给漆黑的木板房打上温暖的色调。一群人围着火塘,盛着鸡爪谷酒的木桶在人们手中传递。作为与他们素不相识,却因路过而被邀请的宾客,我听不懂他们的交谈,只能用肢体语言、笑容与表情与他们进行交流。火塘内尚未燃尽的炭火
2012年在“阿拉伯之春”运动的高涨态势下拉开序幕,但并未如世人所预期的那样,叙利亚现政权并未垮掉,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之战也如某些观察家所预言的那样打响,倒是一度缓和的南海、东海争端又陡然升级,纷乱中显出新的历史轨迹。  一、叙利亚内战陷入僵持,  美国无奈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2012年武装冲突仍在中东展开,具体地说就是以叙利亚战争为中心展开,把美国、伊朗、以色列、土耳其、欧盟和俄罗斯深度卷入,形
普兰县边贸市场。摄影/萧秋菊  到科迦村已经是第三天,寺庙、茶馆、村后面长得正旺的嫩绿的青稞田夹着金灿灿的油菜花,这些村里人平淡生活中随意的一角都让我这个外乡人觉得惊艳。不急着赶路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看看科迦村的人,看他们在做什么,对上眼了就互相用微笑打个招呼,或者连比画带说地聊两句家常。  午饭的时候,角落里的桌子坐着三个年轻人,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科迦这个每个人都相互认识的小圈子里,
战略机遇期,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美国在1997年公布的防务审查报告。后经国内某著名智库的转换,在党的十六大前夕进入中国语境。尽管用词相仿,但是在中美语境下这一概念的内涵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美国的语意下,战略机遇期更多指在21世纪的前20年左右,美国还没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因而可以提前布局,争取战略主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霸权的战略机遇期。中国语境下的战略机遇期更多指的是一种发展的机遇,在这种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8月19日在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
嘎德——“直指人心”    嘎德的父亲是十八军进藏的干部,汉族,母亲是拉萨本地人,藏族,所以嘎德是半藏半汉的“团结族”。嘎德2011年要在美国举办一个个展,展览题目就叫“半藏半汉”,体现这种归属感的错位给了一个艺术家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观察和评论他所处的社会。  童年时代嘎德印象较深的是,母亲教导孩子们尊重每一个生命,不杀生,即使一条小虫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重视因果,这是藏传佛教对嘎德最直接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海岛之国”,名字中的“印度”意为“海”,“尼西亚”意为“岛”。它的美既丰富又与众不同。  一提起印度尼西亚,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地震、海啸和火山。可当你亲身体验这个国家,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美,从而改变对它的恐惧。  印尼最著名的古迹当数婆罗浮屠,可是在这里,我却想首先介绍一下印度教庙宇——普兰巴南,然后再带你逐一走近王宫、饭店、美食和美妙的蜡染……    普兰巴南    5月的月圆夜,是
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的思想家和代表人物不遗余力地宣扬所谓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弗朗西斯·福山宣称这是“意识形态的终结”。英国工党理论家安东尼·戈登斯下结论说,“作为一种经济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已经不复存在”。“9·11”悲惨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在宣布其“先发制人”战略时,推出一个措辞更加坚决的结论:“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极权主义破坏性思想与自由、平等之间的一场严重意识形态之争使世界陷入
2012年5月20—21日,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约成员国领导人第25次峰會落下帷幕。虽然峰会报告宣称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各方就北约防务建设、阿富汗问题与伙伴关系这三个主要议题达成多项共识[1],但就其实质而言,这更像是一场“华美”的展览秀,无论是老选手的卖力表演,还是新选手的粉墨登场,都难掩峰会背后的激烈争议与种种困境,反映出北约众口难调,需要重新定位战略目标的不争事实。  议题众多却引发诸多争论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