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k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式下,文本解读仍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亮点而存在,因为文本解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老师和学生能否紧扣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本文从文本解读的概念入手,通过简单分析教师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自从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文本解读以来,文本解读就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注点之一,但是从运用实践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仍然存在着些许问题,比如现在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关注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一、文本解读的概念界定
  所谓的文本解读,指的是在对话思想的指导下,人与文本的一种主体间的能动参与行为,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通过文本与潜在的存在于文本中的创作主体见面,从而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而产生视界融合的过程。本文所阐述的文本主要特指教材文本,所以教师的文本解读,指的是教师采用理解、分析与想象等方法,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从而获得教材文本中包含的价值,包括外在构成文本的语言特质和内在的文化、思维方式、经验、情感和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对文本解读的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通常把备课作为文本解读的过程,所谓的备课,也只不过是教师以大纲为准则,以教参为标准,以优秀教案为参考,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分解和归纳的过程,这样一来,文本变成了固定不变的符号,而教师变成了文本的奴隶,长此以往,这样的文本阅读制约了教师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文本世界的繁荣发展。另外,传统意义上,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老师严格按照教参进行文本解读,从来不敢对文本进行自己的解读,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日常的语文练习,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没有建立文本解读的认识。
  2、教师缺乏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认识有偏差
  大多数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只是教授学生简单的汉字以及课文,这在小学教师的潜意识里造成极大的印象,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识字读文,因为小学语文教师从事的是一门基础学科的教学,担负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母语学习的启蒙教育,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敞开自己,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才能与文本中潜在的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妙趣横生、精彩纷呈。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
  按照美学感受理论的理解,文本只有得到阅读者的真正理解,才能实现文本自身的内在价值。
  1、 基于教材编排导向性的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理念体系编写而成,在目标导向方面,教材编排包含了单元提示、预习提示以及思考问题等,在内容方面,教材中包含了自然景物的描写、田园生活以及战争与和平等,这些教材的编写,具有内在联系的教育意义,所以,老师在对教材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正确理解教材编排的真正意义,带领学生深刻领悟这些教材内容的整体性,从而促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知识,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以及成长。
  2、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抓住内在精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编写结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认知水平,所以每篇文章都用朴实无华的语文文字来表达创作者真实的情感,所以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咬文嚼字般的细读文本,仔细揣摩文本细节的每一部分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文本情感内涵中潜在的精彩和精华所在,进而体会出文本的真正寓意,这样一来,老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材内容精华的奥妙所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实现文本解读的教材化或是教学化处理
  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归根结底是为了把分析和整合出来的知识以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所以,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文本解读时,就像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必须重视教材文本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不仅要读透读深,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文本解读进行教材化、教学化的处理,从而使得学生在老师整体寓意的引导下,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换言之,就是教师在寓意提炼式的文本解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精神的关键所在。
  4、 加强教师群体间文本解读的经验交流
  老师作为文本的阅读者,是否能够探求到文本中的真正意义,不仅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有关,而且也与教师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所以,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对文本的关注点以及理解解读也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构成了每个个体在理解、解释文本中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会导致对文本进行误读误教。所以,教师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解读文本,必须有一个比较广泛的对话空间,比如集体备课时的对话交流,可以拓宽彼此的思路,使得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合理,才能有效地规避歪曲和滥解文本,真正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
  结语:
  总之,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才能发掘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真正教育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提高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形成学生的良好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琴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2)
  [2]刘才利.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0(05)
  [3]孙文磊,周志勇.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个性化解读的探讨[J].学科建设报刊,2010(09)
其他文献
引言:课堂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个性特点等。而兴趣可以说是非智力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因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最活跃的源泉和动力。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课;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兴趣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渴求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认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 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当前社会对于学前儿童融合教育的以及少许建议,主要阐述融合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和看法。通过学前融合教育模式的训练,以及社会和学前教师共同合作,使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人际沟通和主动性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为其进入小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幼儿;融合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一、融合教育的概念界定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原是一
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课堂三部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巧妙导入;精心组织;灵活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
HLA-DM基因是1991年发现的人MHC-Ⅱ类基因区的新成员,分为HLA-DMA和HLA-DMB两个区,分别编码HLA-DMA分子和HLA-DMB分子,共同组成HLA-DM异二聚体分子.DM基因存在基因多态性,DMA和DMB等位基因分别有4个和5个,即DMA*0101-0104和DMB*0101-0105.绝大多数DM分子位于APC细胞的内体和溶酶体中,有少数DM分子位于朗罕氏细胞、B细胞及不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着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与思维方式。本研究结合分析和教学实例,针对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做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施对策,确保数学课堂教学能使学生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不断在“提出问题→分
【摘要】  儿童对于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开展科技教育时,可以把握科学课程的特点来有效开展科技教育,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用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开展科技教育:一是利用儿童好奇心理,激起探究欲望;二是尊重儿童的科学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