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生物学急救措施”校本课程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lsww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如何选择生物学急救措施校本课程内容进行简要说明,以“外伤包扎术”为例,尝试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急救的方法,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说明,最后对开发生物学急救措施课程进行了合理的展望。
  关键词 生物学 急救措施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突然发病或遇到突发状况的可能性是一直存在的。当在遭遇意外伤害时,如果人们懂得一些常规急救知识和求生方法,并预防性的备置一些常规救护器械,无论是救助他人,还是自我救护,都能为医院成功抢救伤者赢得机会。
  开发急救校本课程,设计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急救活动课,符合国家提出的新课程标准。现简要说明如何选择生物学急救措施校本课程内容,为教师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生物学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
  校本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师在选择急救校本课程内容时,要因地制宜,广泛采取学生和一线教师的意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理的急救知识,例如急救的原则、常用急救术、突发意外灾害事故现场的避险逃生与急救等。现以“外伤包扎术”为例,对生物学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并简要阐述其生物学原理。
  2 开展“外伤包扎术”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外伤包扎术”的讨论,能够用人体内稳态与平衡的观点,认识具体外伤包扎术的包扎过程。
  (2) 通过对“外伤包扎术”涉及的各类型血管结构和功能关系的辨别,能判断不同情况的出血部位,并选择不同类型的包扎术。
  (3) 能够根据血管类型,用三角巾或绷带,在小组内正确进行外伤包扎。
  (4) 能够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并配合红十字会在周围小区展开急救包使用培训实践。
  2.2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外伤包扎术”的包扎过程的操作实践。
  教学难点:用生物学的观点和原理解释“外伤包扎术”的过程。
  突破方法:突破重点,一定要反复练习,教师应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反复操作直至正确掌握外伤包扎术的基本过程为止;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急救方法,教师可先引出相关生物学知识,便于学生用生物学观点更快地掌握外伤包扎方法。
  2.3 教学过程
  2.3.1 引入新课,认识外伤包扎术的重要作用
  教师直接引入: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救援人员并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失血过多不能及时止血包扎伤口,则会危及生命。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基本的外伤包扎方法,在现场展开有效的自救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2.3.2 生物学知识是学习外伤包扎术的理论基础
  掌握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在学生掌握技能,形成技巧的2次飞跃中起着促进转化的作用。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前提和准备,在第一次形成技能时没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当情景改变时,心智技能有利于动作技能的迁移。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动画,之后教师在PPT上以“闪卡”(Flash card)的形式展示有关“血液循环”的问题,例如: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异同;讨论各血管出血时的现象及危险程度等。
  教师总结:动脉出血时,血流速度很快,常伴随喷射现象,此时最为危险;静脉出血时,速度较慢,多为缓慢流出,此时危险性不算太大;毛细血管出血时,速度很慢,血量很小,危险性最低。
  回顾完血管的相关知识后,教师提问细胞呼吸相关问题:细胞呼吸有哪些方式?伤口感染跟细胞呼吸有关系吗?
  学生回答:细胞呼吸的方式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对于不同生物呼吸方式是不一样的;伤口感染是由于细菌入侵大量繁殖所致,跟细胞呼吸有一定关系。
  教师总结:伤口感染是由于细菌在伤口处滋生所致,如破伤风杆菌,它是厌氧性细菌,如果包扎不当,为伤口创造了密不透气缺氧的环境,就会导致厌氧菌的大量繁殖,不利于伤口的痊愈。
  2.3.3 认识器具和材料是外伤包扎术必要准备
  认识器具和材料的名称,能够准确识别它们,是保证技术教学中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正确形成操作程序的条件。伤口包扎在现场外伤急救中是最常用、最重要、最基本的急救技术之一。包扎伤口的目的是要达到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减少伤口污染、固定敷料、防止感染、固定骨折和减少疼痛等目的。
  包扎材料:
  ① 三角巾:多用边长约为1 m的正方形纱布或医用无纺布,将其对角剪开即制成两块三角巾。为方便不同部位的包扎,可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称为带状三角巾。
  ② 绷带卷:也称绷带。一般由纱布、医用弹力无纺布、PBT弹力布等制成。有便利、快捷、安全等优点。
  2.3.4 连续操作过程分步骤讲解
  现以四肢包扎中的“螺旋形包扎”为例,进行分步骤讲解:
  包扎伤口动作要快、部位要准、力度要轻、固定要牢。
  ① 裸露伤口:将覆盖在伤口上的衣物撕开,裸露伤口,防止摩擦加重伤情。
  ② 判断出血:根据出血情况判断出血部位,如动脉出血应立即止血并拨打120求救。
  ③ 清创敷料:先用碘酒后用酒精消毒,沿着伤口的边缘由里向外擦,不能把碘酒、酒精涂入伤口内。伤口内如有异物,要慎重处理,大而易取的,可取出,深而小不易取出的不要勉强取,以免把细菌带入伤口或增加出血,消毒后的伤口要用消毒纱布或敷料覆盖。
  教师点拨:如果伤口感染,白细胞持续移动,吞噬活动随之加强,导致炎症期延长,伤口愈合延迟。吞噬细胞只有在有氧条件下才能杀死细菌,因此伤口部位重复的氧供对免疫反应极为重要。所以,在对伤口进行杀菌敷料后,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进行包扎,可加速伤口的快速愈合。   ④ 绷带压盖:伤口敷料后,将绷带展开压住辅料,绷带柱体朝上。
  ⑤ 绷带环绕:将绷带环绕两圈,松紧度要适宜,过松敷料脱落,达不到杀菌止血的功效,过紧压迫伤口,不利于伤口愈合。
  ⑥ 螺旋缠绕:由肢体远端绕向近端(即从远心端绕向近心端),每缠一圈盖住前圈的1/3~1/2成螺旋状,最后剪掉多余的绷带用胶布固定(见图1)。
  ⑦ 打结:包扎要快且牢靠,打结应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从远心端绕向近心端?动脉出血和静脉出血的结扎部位一样吗?(提示:与血液循环有关)
  学生回答:跟血液流动方向有关,动脉出血和静脉出血的结扎部位不一样。
  教师点拨:静脉是将身体血液输送回心脏的管道,一般出血伤在静脉,伤口不深危险性就不大,静脉的血流方向是由远至近,所以出血就要在远心端结扎并将绷带从远心端绕向近心端。同样的道理,动脉血管是将血液由心脏输出的管道,血流方向是由近至远,动脉出血流速快,血量大,相当危险,所以动脉出血应立即在近心端结扎,并及时求救。
  2.3.5 学生操作是一种“模拟器”训练
  模拟器是技能训练中使用的具有相似特征的替代品,是训练技能的有效教学仪器。在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对突发状况,然而在训练时又没有真实的场景,所以使用模拟器十分必要,它可以显示突发状况的所有征兆,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场景。教师通过模拟操作,将自己头脑中的专家系统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学习到教师的心智技能和处理问题的思路。在学习外伤包扎术时,“模拟器”就是学生本人,只不过没有真正受伤而已。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反复练习,掌握外伤包扎的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增加师生及生生的互动情况。尽可能在今后的突发状况中及时正确处理,合理地利用外伤包扎方法,将伤害降到最低。
  3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生物学急救措施课程的开设需要设备投入
  学校应该给予校本课程设备相应投入。这是保证课程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因为像急救训练中使用的心肺复苏模拟人这些设备都是要投资购买的。
  “借鸡下蛋”完成教学。善于利用一些公益性协会申请有用的资源,如利用红十字会“急救包使用训练”开展相应的教学训练。
  3.2 生物学急救措施课程的开设应重视实践
  教师在备课阶段除了要准备理论知识,更应重视实践和技能的准备。教师需要将动作技能分解,并冠名,如前所示。并仔细分析动作技能的特点。这些动作属于外反馈的,需要介绍检验的标准;内反馈动作需要介绍内部感官(如手部)的感受强度。
  上课前,教师要自己进行反复操作,对包扎时的力度及程度有合理的定位,确保讲授要点准确无误,并且要提前准备好课上要用到的工具,并检查确保无遗漏。
  教学应以操作训练为课堂主体活动。由于急救课程的特殊性,课上分组应尽可能小,最好2名学生一对一进行操作练习,且同性别为一组,避免尴尬。
  用任务表现性评价作为评价手段。不仅要有对于理论知识的评价,更应该有对于操作技能规范程度的评价。在后续研究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行为量规表,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让其明白在操作中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费素定,王小丽等.高职校本课程基本救护技术教学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15):60-62.
  [2] 陈其芳.初中急救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交二航局沙埕湾A3标项目党支部为例,从基层党建标准化的内涵、沙埕湾A3标项目党支部党建标准化建设情况、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标准化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建筑行业 基层党组织 标准化建设 中交二航局  中图分类号:D267.1 文献标识码:A 文
从我国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内容选择与设计上来看,现行高中生物教材是将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概念化、形象化,将复杂的生命现象、过程与原理简单化、系统化后展示给学生。在这种“去粗取精”、“化繁为简”之后往往模糊了细节、突出了轮廓,淡化了知识深度与难度要求,着眼于提升能力与学科素养。这种取舍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也是现实教学中的必然要求。但是,实际上生命系统是如此的精细复杂,生物现象是如此地包罗万象又充满“个性”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的游戏、动画、影视作品大量传入中国,来自日语的新外来语不断增加。这些新外来语被称作“日源新语”。“日源新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以“宅”“萌”“控”三个词为例,从词性、含义、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传入中国前后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导入方法,从而了解“日源新语”在中国的实际使用状况。加深日语学习者对“日源新语”和日本文化的了解是本稿的主要研究意义。
摘 要 以“群落的结构”一节为例,应用“问题主线”进行课堂教学。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实现知识的进阶,设置探究性的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凸显生物学科观点。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题主线”的教学模式,学生沿着问题线索思考、交流、探究、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知识的生成过程。  关键词 问题主线 问题串 生物学科观点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本校近期赴大连育明高中进行为
摘要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为例,从变量分析入手,以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学会确定变量、控制变量,领悟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 变量分析 实验设计 生物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8)11-0030-03  进行实验设计是开展科学探究的重
学校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所以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学校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为创造性地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基于我校的基本的生物设备和场所,笔者以高
摘要:在对“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滞后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单一等角度分析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并试着提出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建设、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创新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融合等途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大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实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淀粉是植物体内的一种储能物质,构成淀粉的基本单位是( )  A.蔗糖  B.葡萄糖  c.麦芽糖  D.核糖  2.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属于血红蛋白生理功能的是( )
洋葱属百合科葱属2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常见的蔬菜之一。因其具有紫色的鳞茎外表皮,碧绿耐旱的叶型、喜湿发达的根系、较易磨碎的鳞片叶、耐于存放、可一物多用且价格便宜等优点,成为了高中生物实验材料中的骄子。    1 常规实验    高中教材中出现的一些使用洋葱作为材料的常规实验。    1.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为材料。  实验步骤:制作洋
摘 要 利用不同样方法调查遵义市新蒲湿地公园黄花蒿的种群密度。实验结果表明,五点式、对角线式、等距式、双对角线式和棋盘式五种方法调查的黄花蒿的种群密度的p值都大于0.05,表示用这五种方法测得黄花蒿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说明本次实验中的所有方法都是可行的。实验中使用5种方法对黄花蒿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增加了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种群密度 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