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西安事变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xfj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率部发动西安事变。全国上下为之震动,日本人为此暗喜,汪精卫等日伪汉奸为此高兴,而国民党何应钦等人则力主出兵潼关“平叛”,欲置蒋介石于死地,宋美龄、宋子文等却极力要求保蒋介石性命……对此山崩海立,形势急转的巨变,毛泽东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保安县炮楼山一孔窑洞的油灯下,毛泽东瘦长的身躯被灯光投影到窑壁上,像顶梁柱一样高大。他虽然穿着普普通通的红军制服,但两方红领章在灯光的映照下像朝霞一样鲜艳夺目。已看过电报的毛泽东用敏锐、明澈的目光再次扫视了一遍电文,抬起头点燃一支烟美美地吸上一口,左手在简陋的木桌上重重地一拍:“好!干得好!”
  
  接着,毛泽东又致电张学良、王以哲两位将军:我方代表李克农4人于2月21日由瓦窑堡启程,25日可达洛川,望妥为接待,并保证安全。
  第二天,张学良回电毛泽东,并致电王以哲等,说他因事去南京,一下子回不来,谈判暂由王以哲代为负责。
  由于双方都有诚意,谈判很快便达成了“为一致抗日,红军与六十七军确定互不侵犯,恢复红白两区通商”等五条协议。
  3月3日,张学良由南京回到西安。第二天,他便亲驾飞机直抵洛川与红军代表再行磋商。
  3月5日凌晨,双方除在“反蒋抗日”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外,达成了三项口头协议:一、为了进一步商谈抗日救国大计,张学良提出中共派一位全权代表,最好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中的一个,与张再次商谈,地点以肤施为宜,时间由中共决定;二、红军代表经新疆去苏联,由张学良负责和盛世才交涉通道问题;三、中共派一位联络代表常驻西安,由张学良给以适当名义作掩护。
  接到李克农的谈判报告,毛泽东很高兴,遂与周恩来等认真反复研究,于4月6日密电张学良:一、敝方代表周恩来偕李克农于8日赴肤施,与张先生会商救国大计,定7日由瓦窑堡启程,8日下午6时前到达肤施城东二十里之川口,以待张先生派人至川口引导入城;关于入城以后之安全请张先生妥为布置。二、双方会商之问题,敝方拟为:1.停止一切内战,全国军队不分红白,一致抗日救国问题;2.全国红军集中河北抵御日军迈进问题;3.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的具体步骤及其政纲问题;4.联合苏联及派代表赴莫斯科问题;5.贵我双方订立互不侵犯及经济互通初步协定问题。三、张先生有何提议,祈预告为盼。
  看完毛泽东的密电,张学良轻轻地嘘了一口气,并于4月9日驾机偕王以哲、高福源等由洛川飞抵延安。
  谈判在一种极为热烈、愉快、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所有问题均顺利达成协议。
  延安会谈后不过半年多时间,张杨两位将军竟联手“兵谏”蒋介石,这的确是一个天大的惊奇!
  毛泽东依稀又想起了西安事变前的11月28日……
  这天,西安各界集会中山堂(今革命公园)内,隆重纪念杨虎城、李虎臣、卫定一3位将军率军民固守古城西安,击败军阀刘镇华围城胜利十周年。张学良闻讯也率部分官兵莅临祝贺,对杨虎城来说这是喜上加喜。东北军与十七路军并肩站在了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一桩喜事。这天,杨虎城的情绪很亢奋、很昂扬。他在发表的《告民众书》中表示:“帝国主义的崩溃是必然的,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十年前守卫西安是我们最确实的印证。只要我们不怕死,能团结,肯牺牲,守城与守国没有什么区别。虎城虽不敏,愿与我同胞坚持此志,御侮争存!”
  张学良对此深为感动,遂之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热情赞扬了杨虎城将军坚守西安策应北伐的伟业盛绩和深远影响,并殷切希望十七路军在杨虎城将军统帅下,发扬当年艰苦卓绝、英勇果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准备同东北军并肩团结、一起奔赴抗日前线。
  当时在保安的毛泽东,深为这种抗日怒潮和军民协力联合请缨抗日的精神所动,于12月5日致电杨虎城将军:“虎城主任总指挥阁下:侧闻先生发表《告民众书》,重申十年前革命大义,快活如之,数月来乞尊处,对于敝方多所协助,定感激莫名。从此,双方日臻密切,统一战线之基础,益固远大之图基此矣。”紧接着,毛泽东又致信杨虎城,就统一战线等问题进行了详尽商讨,还向杨虎城分析了当时蒋介石的企图,向他详尽地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西北方略。
  毛泽东在争取杨虎城及其所部十七路军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采取了公开与秘密、上层与下层、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等方法,使杨虎城及其十七路军部属,越来越了解共产党的真正主张,他们先后与红军达成了联合抗日的各项具体协议,特别是对毛泽东在信中提出的各项大计,杨虎城均表示逐一实现,对此毛泽东十分欣喜……
  正当毛泽东神游于时空之间,周恩来、朱德等笑哈哈地走进了他的视野。
  
  从字面看,蒋介石的《训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尊容,而字里行间却隐藏着阴险的杀机。不光国民党军政要员张治中和在西安的杨虎城这么看,住在陕北窑洞里的毛泽东也这么看。为此,毛泽东于12月28日发表了《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对《训词》进行了剖析:“蒋氏果欲从这次事变获得深刻的教训,而为建立国民党的新生命有所努力,结果其传统的对外妥协、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错误政策,将国民党引导到和人民愿望不相违背的地位,那么,他就应该有一篇在政治上痛悔以往,开辟将来的更好些的文章,以表现其诚意。12月26日的声明,是不能满足中国人民大众的要求的。”“全国人民将不容许蒋氏再有任何游移和打折扣的余地。蒋氏如欲在抗日问题上徘徊,推迟诺言的实践,则全国人民的革命浪潮将席卷蒋氏而去……”
  张学良没有料到蒋介石会在背后下黑手。但蒋介石毕竟是蒋介石,他没有把君子的形象一树到底,最终杀了杨虎城、关了张学良。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标志着以军事战略转移——红军长征为主要斗争形式的革命的胜利,由此也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
其他文献
夕阳落在一座农舍上。  农舍里有一间蚕房,蚕房里架着层层叠叠的竹匾,竹匾上扭动着千万条通体发亮的春蚕。千万条春蚕抬高自己的脑袋,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线,正“嘁嘁喳喳”,相互道别着。是啊,到了吐丝结茧的时候了。这茧一旦结成,他们就会被送到剿丝厂,生命便从此终结了。  暖洋洋的蚕房里,夕阳的余辉从屋檐的一道缝隙里探进身来,金色的光芒恰巧落在一条发育不良的蚕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正是这缕阳光启迪了他浑
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瑶民在韦公广、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领的领导下,“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义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总督、总兵领兵60万前往大藤峡地区进剿,损兵折将逾20万,瑶民被杀10万多人,被俘3万多人。大藤峡瑶民起义反抗封建
历史上最早描绘香港风貌的诗是哪首呢?应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816年的《沓潮歌》:“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沓潮。”所谓“沓潮”,指前潮未尽退时,后潮又因风迭至的潮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贬官岭南,写了《赠别元十八协律》:“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两首诗中都提到的“屯门”,正是我们熟悉的屯门。屯门地区因紧扼珠江口外交通要冲,自南北朝起,凡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商旅到中国贸易,必经屯
夏季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古人在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等消暑设施的情况下,只能或栖于遮阳处,或躲于树荫下,或倚靠水畔旁,或走入深山中,采用自然条件进行纳凉。而古代文人,尤其是宋代文人筆下关于消夏避暑的诸多诗句,咏诵之时,会给人们带来丝丝清凉。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诗的标题就叫《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
冯瑞钊(1923-2017),字映光,号剑,广西蒙山县人。1939年春,考取湖南长沙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办的无线电专科学校无线电专业。1941年提前毕业,分配到驻湖南岳阳地区陆空军无线电第六总台第一台服役,跟随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司令部抗击侵华日军,参加过1941年至1944年的长沙会战。身为报务员,他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1946年,获得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颁发的军功奖章1枚和军功奖状1张。此文
他,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  他,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总设计师;  他,是鸦片战争海战馆的总设计师;  ……  他,就是我国建筑事业的泰斗人物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被誉为“中国馆之父”、“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的何镜堂。  2012年7月,我应邀到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题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与传播》的演讲,期间,因我的著作《情系科学家》拟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遂
第六章 雄心万里  毛遂自荐  乾兴元年(1022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位25年的真宗皇帝驾崩,享年55岁。现年13岁的仁宗赵祯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曾举荐神童晏殊的张知白升任为尚书右丞、枢密副使。  范仲淹对张知白这个人还是有所耳闻的。此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虽然身份显贵,却生活节俭如同出身低微的读书人一般。景德元年(1004年),就是时任江南安抚使的张知白听说14岁的晏殊5岁就能作诗后。遂将晏殊
泪始无干: 小童姐姐,你说为什么人总是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呢?  小童: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不知道事物的重要性,失去后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感觉很痛苦,这才认识到它们的重要,因此而感到后悔。这是人类的通病。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严肃认真,尽力把每一件事做好,和每一个人好好相处,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样做会很辛苦,所以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于是,很多人也就会继续不断后悔当初没有
编辑的话: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这话听着有点儿俗,却是大实话。所以,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从这一刻,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为了自己努力吧!  女儿升学后,考虑到她没有参加补习班,所以我买了些习题册,让她空闲的时候做。她答应会好好做,但半个月后我却惊讶地发现,那些习题册依然是原来的模样。  我有点儿生气,责问女儿怎么这么不知上进,结果人家很憋屈地回答我:“你又没告诉我要先做哪一本。
清朝光绪时期,百色出了个壮族“巴图鲁”张世荣。张世荣原名张三斡,原籍广西武缘四坡(今平果县四塘镇),从小是一个孤儿,为生存而奋斗,参加过会党起义,落草做过土匪,后来成为安南抗法战场上名震一时的将领,获得清廷御赐的勇士称号——“绰勒欢·巴图鲁”。然而,张世荣后因参与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受到通缉,于文山西畴吞金白尽,之后就很少再被人提及,成为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满洲传统封号“巴图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