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涪陵区丛林乡百兴村二组组长陈洪文与他的村民一起经历了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在农村,陈洪文是个不安分的人,一心想挣钱,自己折腾倒也罢了,可他还带着村民一起折腾。1999年,从一些农业信息资料上,他了解到成都龙泉驿盛产一种大枣,每颗可重达2两。鸡蛋般大的枣子,以挡不住的诱惑力,击中了他的致富欲望,同时他把这种欲望强劲地传达给了村里的乡亲们。几上成都考察后,他开始引领大伙集资购苗,开山种枣。贫瘠的荒坡上,占地200多亩的枣园,很快惊动了区里。区领导对这种自发组织调整产业结构的做法大为赞赏,并帮助他们整修水利设施。
枣树需3年才能挂果。陈洪文想,人不能闲,地也不能闲,果树朝上长,得弄些贴地而生的作物种在树间,于是,他南下广东,引进了良种南瓜。
在村民们期待的目光中,枣树终于开花结果,然而,挂满枝头的枣子,长到烟蒂般大的时候,却不肯再长了。陈洪文急忙找到苗圃公司讨说法,公司对他不是躲就是拖,连续去了7次后,村民每家派一个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由陈洪文带着,集体踏上维权之路。他将村民安置在苗圃公司各个办公室,嘱咐村民不准损坏东西,不准大声喧哗,只等负责人来讲理。当天下午,苗圃公司按合同赔偿他们8万多元钱。
村民们从漫漫维权路上胜利归来时,惊喜地发现,两年来零敲碎打种下的南瓜,已成燎原之势。尽管从枣园收获南瓜,有些“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漫山遍野的金色南瓜,再次把他们行将熄灭的希望点燃。刚经历的一场集体维权,给了陈洪文及村民很大启示:生意人都是聪明人,农民世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突然面对现代市场,简直连门都摸不到,农民必须联合起来。再说,一个南瓜再大也大不到哪去,可成千上万的南瓜堆在一起,就足以占领一个乃至无数个市场。
这时,市级特困村百兴村被列为全区整村推进扶贫对象,村民与区扶贫部门不谋而合:建立协会。2004年4月,南瓜协会应运而生,陈洪文出任会长,最初会员几十人,不到一年,发展到300多人。如今,更多的人正在加入,协会已跨越村、乡界限——其他的乡、村纷纷要求成立分会。
协会从村民手中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南瓜,然后以批量闯市场,自担风险。2005年,南瓜协会销售南瓜5600多吨,除了重庆市场,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成都、广安、贵阳等地。
协会参与竞争,气势显然比以前个人的单打独斗要大得多。去年10月1日,重庆盘溪市场,南瓜协会凭“人多势众”,了解到菜商多认为节假日南瓜销量要跌不准备进南瓜的信息,于是通知坐镇家里的会员大量收购、装载南瓜,几大“东风”车,直压进城,买卖形成一条龙,那一天,称秤的人“手都称软了”,纯赚1万多元,瓜农、协会皆大欢喜。
协会章程规定,无论亏赚,协会都必须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南瓜。而前要开拓占领市场,后要保护激励瓜农,协会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去年10月中旬,协会一次就亏了28000元钱,近乎崩溃,但面对瓜农送来的南瓜,协会靠借钱,硬是按保护价把南瓜收购了。这个刚刚诞生的组织,以一棵大树的姿态,与村民阳光共享、风雨独挡,在那一刻,无疑显得有些悲壮,但陈洪文说:“这不只是为帮扶乡亲,我们是想把生意做大!就要保护好他们的激情,这样,我们才能发展好南瓜基地,买卖买卖,没得买的,拿什么去卖!”最近的一天,陈洪文正在一瓜农家传授南瓜种植技术,读高中的儿子气喘吁吁跑来,喊他快看中央电视7台的节目,他打开电视机一看,里面正在教授如何储藏南瓜。这是他目前最大的愿望,南瓜的季节性强,如果掌握了储藏技术,就可以反季节上市。“还要精美包装,打品牌,这是发展趋势!”这样的话,从村民陈洪文嘴里说出来,你不能不去认识什么是当代农民。陈洪文说他记下了电视节目介绍经验的那个地方,在天津,南瓜协会要派人到天津去一趟。
那是后话,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是,百兴村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由开始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8000多亩地的南瓜,通过南瓜协会的销售,人均收入高达3000多元——仅这一个数据,就足以改变“特困村”的名号。
记者感悟:
一肩担土地,一肩担市场。顶天立地于市场经济汪洋之中的,是一群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尽管一个南瓜协会,还不能让百兴村如同其村名一样一兴百兴,但陈洪文们的遭遇和觉悟,既让记者寻访到一种特困村依托协会或者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力量脱贫致富的模式,又让记者寻觅到了一种极富时代气息的理念:如今的扶贫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依托的早已不是计划经济的避风港,而是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必须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这里的“组织”,在动力上,不是迫于自上而下的压力,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需求;在手段上,依托的不是行政的力量,而是市场的力量;在性质上,不是唯利是图、形聚神散的聚拢,而是利益均沾、患难与共的聚合!
枣树需3年才能挂果。陈洪文想,人不能闲,地也不能闲,果树朝上长,得弄些贴地而生的作物种在树间,于是,他南下广东,引进了良种南瓜。
在村民们期待的目光中,枣树终于开花结果,然而,挂满枝头的枣子,长到烟蒂般大的时候,却不肯再长了。陈洪文急忙找到苗圃公司讨说法,公司对他不是躲就是拖,连续去了7次后,村民每家派一个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由陈洪文带着,集体踏上维权之路。他将村民安置在苗圃公司各个办公室,嘱咐村民不准损坏东西,不准大声喧哗,只等负责人来讲理。当天下午,苗圃公司按合同赔偿他们8万多元钱。
村民们从漫漫维权路上胜利归来时,惊喜地发现,两年来零敲碎打种下的南瓜,已成燎原之势。尽管从枣园收获南瓜,有些“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漫山遍野的金色南瓜,再次把他们行将熄灭的希望点燃。刚经历的一场集体维权,给了陈洪文及村民很大启示:生意人都是聪明人,农民世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突然面对现代市场,简直连门都摸不到,农民必须联合起来。再说,一个南瓜再大也大不到哪去,可成千上万的南瓜堆在一起,就足以占领一个乃至无数个市场。
这时,市级特困村百兴村被列为全区整村推进扶贫对象,村民与区扶贫部门不谋而合:建立协会。2004年4月,南瓜协会应运而生,陈洪文出任会长,最初会员几十人,不到一年,发展到300多人。如今,更多的人正在加入,协会已跨越村、乡界限——其他的乡、村纷纷要求成立分会。
协会从村民手中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南瓜,然后以批量闯市场,自担风险。2005年,南瓜协会销售南瓜5600多吨,除了重庆市场,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成都、广安、贵阳等地。
协会参与竞争,气势显然比以前个人的单打独斗要大得多。去年10月1日,重庆盘溪市场,南瓜协会凭“人多势众”,了解到菜商多认为节假日南瓜销量要跌不准备进南瓜的信息,于是通知坐镇家里的会员大量收购、装载南瓜,几大“东风”车,直压进城,买卖形成一条龙,那一天,称秤的人“手都称软了”,纯赚1万多元,瓜农、协会皆大欢喜。
协会章程规定,无论亏赚,协会都必须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南瓜。而前要开拓占领市场,后要保护激励瓜农,协会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去年10月中旬,协会一次就亏了28000元钱,近乎崩溃,但面对瓜农送来的南瓜,协会靠借钱,硬是按保护价把南瓜收购了。这个刚刚诞生的组织,以一棵大树的姿态,与村民阳光共享、风雨独挡,在那一刻,无疑显得有些悲壮,但陈洪文说:“这不只是为帮扶乡亲,我们是想把生意做大!就要保护好他们的激情,这样,我们才能发展好南瓜基地,买卖买卖,没得买的,拿什么去卖!”最近的一天,陈洪文正在一瓜农家传授南瓜种植技术,读高中的儿子气喘吁吁跑来,喊他快看中央电视7台的节目,他打开电视机一看,里面正在教授如何储藏南瓜。这是他目前最大的愿望,南瓜的季节性强,如果掌握了储藏技术,就可以反季节上市。“还要精美包装,打品牌,这是发展趋势!”这样的话,从村民陈洪文嘴里说出来,你不能不去认识什么是当代农民。陈洪文说他记下了电视节目介绍经验的那个地方,在天津,南瓜协会要派人到天津去一趟。
那是后话,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是,百兴村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由开始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8000多亩地的南瓜,通过南瓜协会的销售,人均收入高达3000多元——仅这一个数据,就足以改变“特困村”的名号。
记者感悟:
一肩担土地,一肩担市场。顶天立地于市场经济汪洋之中的,是一群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尽管一个南瓜协会,还不能让百兴村如同其村名一样一兴百兴,但陈洪文们的遭遇和觉悟,既让记者寻访到一种特困村依托协会或者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力量脱贫致富的模式,又让记者寻觅到了一种极富时代气息的理念:如今的扶贫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依托的早已不是计划经济的避风港,而是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必须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这里的“组织”,在动力上,不是迫于自上而下的压力,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需求;在手段上,依托的不是行政的力量,而是市场的力量;在性质上,不是唯利是图、形聚神散的聚拢,而是利益均沾、患难与共的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