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三年级复习时不同于以往的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知识点繁多和零碎。因此应注意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借以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学习质量、效率和综合素质。本文从构造知识框架图、集中串联知识点;纵横发散、由此及彼;广思路、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三方面探讨初三年级语文复习方法,意在帮助学生梳理好知识点,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复习 发散思维 运用能力
初三年级的复习既要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又要较系统地掌握初中语文知识点和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复习期间对学生不应“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注意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借以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学习质量、效率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构造知识框架图、集中串联知识点
初三复习时间较短,况且语文知识严格来讲是从小学积累到初中,面对如此繁多、零碎的知识点,学生头脑中可能一片模糊,把发散思维引入复习中,对六本教材仔细研究,对知识点进行分解、整理,不难发现可以把初中语文知识分成基础知识、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文言文和写作等。那么,在复习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画一张知识框架图。知识框架图能有条理、较系统、具体形象地显示知识结构,复习时一图在身随时随地都能掌握知识,能由点及面,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知识点联结起来。这样,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就能“心鹜八极,思接千载”,从而编织起知识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
二、纵横发散、由此及彼
复习阅读知识时,掌握了知识框架图,我们就能够由点及面,掌握其中的异同。例如:复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让学生对本文的特点、描写的景物、中心思想等各抒己见。一些学生就会提到初中课本中鲁迅的其它作品,这时应因势利导,进行纵向复习,让学生把初中课本中鲁迅作品都找出来,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比较,列出表格。不难发现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这三篇的比较中,我们体会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看出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反封建思想,更看到作者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这样我们对某位作家及其作品有了一定了解。
三、广思路、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多向性,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开阔视野,而且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写作历来是学生厌倦的试题。面对着作文题目,学生总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或感到无从下笔,启动发散思维,广思路、多角度地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看待作文,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开拓思维。例如,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题目材料是:一只正在墙上艰难地往上爬的蚂蚁突然又落下,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原来的路线往上爬,这已是它第九次爬墙了——请根据上则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在改作文时我发现全班绝大部分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要害怕失败、要坚持不懈等类似的观点。只有两个学生提出了较创新的观点:条条道路通罗马,为达到目标,在多次尝试不能成功时,可以也应懂得选择其它道路来达到目标。这两篇作文我给了较高的分数,在评讲作文时,我启发学生应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看文题,并举以“快乐”为例,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看法。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很多学生敢于打破以往的思维习惯,提出了“助人为乐”、“让人帮助也是快乐” 、“快乐产生微笑,微笑产生希望”、“什么是快乐”等等多方面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我接着提出另一个话题“班门弄斧”,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班门弄斧未必不好,班门弄斧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有经验的人的点拨之下加以改进,使自身不断提高。学生得到启发、鼓励之后,思路拓开了,同一话题不同学生可以提出不同观点,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那次作文评析的课堂上,学生踊跃地对一个个话题各抒己见。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个个观点,我引导学生怎样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材料的选择,怎样在行文中恰当的位置用上一些优美的句子;怎样使文章得到升华。经过多次课堂启发、鼓励和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切入命题,探索命题的多种深邃内涵,探索命题的广阔外延,逐步培养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激发他们去寻找自己新的增长点。
总之,初三复习时已不同于以往的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知识点繁多和零碎,如果不能形成较清晰的知识体系,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题型时,会感到无从下笔。启动发散思维,挖掘深层潜能,“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梳理好知识点,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罗文鑫,《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3.02
关键词:复习 发散思维 运用能力
初三年级的复习既要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又要较系统地掌握初中语文知识点和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复习期间对学生不应“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注意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借以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学习质量、效率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构造知识框架图、集中串联知识点
初三复习时间较短,况且语文知识严格来讲是从小学积累到初中,面对如此繁多、零碎的知识点,学生头脑中可能一片模糊,把发散思维引入复习中,对六本教材仔细研究,对知识点进行分解、整理,不难发现可以把初中语文知识分成基础知识、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文言文和写作等。那么,在复习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画一张知识框架图。知识框架图能有条理、较系统、具体形象地显示知识结构,复习时一图在身随时随地都能掌握知识,能由点及面,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知识点联结起来。这样,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就能“心鹜八极,思接千载”,从而编织起知识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
二、纵横发散、由此及彼
复习阅读知识时,掌握了知识框架图,我们就能够由点及面,掌握其中的异同。例如:复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让学生对本文的特点、描写的景物、中心思想等各抒己见。一些学生就会提到初中课本中鲁迅的其它作品,这时应因势利导,进行纵向复习,让学生把初中课本中鲁迅作品都找出来,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比较,列出表格。不难发现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这三篇的比较中,我们体会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看出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反封建思想,更看到作者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这样我们对某位作家及其作品有了一定了解。
三、广思路、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多向性,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开阔视野,而且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写作历来是学生厌倦的试题。面对着作文题目,学生总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或感到无从下笔,启动发散思维,广思路、多角度地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看待作文,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开拓思维。例如,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题目材料是:一只正在墙上艰难地往上爬的蚂蚁突然又落下,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原来的路线往上爬,这已是它第九次爬墙了——请根据上则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在改作文时我发现全班绝大部分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要害怕失败、要坚持不懈等类似的观点。只有两个学生提出了较创新的观点:条条道路通罗马,为达到目标,在多次尝试不能成功时,可以也应懂得选择其它道路来达到目标。这两篇作文我给了较高的分数,在评讲作文时,我启发学生应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看文题,并举以“快乐”为例,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看法。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很多学生敢于打破以往的思维习惯,提出了“助人为乐”、“让人帮助也是快乐” 、“快乐产生微笑,微笑产生希望”、“什么是快乐”等等多方面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我接着提出另一个话题“班门弄斧”,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班门弄斧未必不好,班门弄斧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有经验的人的点拨之下加以改进,使自身不断提高。学生得到启发、鼓励之后,思路拓开了,同一话题不同学生可以提出不同观点,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那次作文评析的课堂上,学生踊跃地对一个个话题各抒己见。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个个观点,我引导学生怎样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材料的选择,怎样在行文中恰当的位置用上一些优美的句子;怎样使文章得到升华。经过多次课堂启发、鼓励和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切入命题,探索命题的多种深邃内涵,探索命题的广阔外延,逐步培养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激发他们去寻找自己新的增长点。
总之,初三复习时已不同于以往的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知识点繁多和零碎,如果不能形成较清晰的知识体系,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题型时,会感到无从下笔。启动发散思维,挖掘深层潜能,“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梳理好知识点,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罗文鑫,《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