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再出发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在分析清楚问题和造成问题的体制性原因的基础上,针对病根、病源,铲除产生问题的体制基础。
  ● 要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就需要有一个超脱于局部利益的高层次、具有权威的机构来统筹。
  党的十八大指明了今后中国发展的基本方向,确立了“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战略任务。现在要研究的是如何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改革的再出发,续写30多年改革开放所成就的辉煌。
  尽管到了2010年,中国不论在GDP总量,还是对外贸易总量、出口总量,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另一方面,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很多。目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如果不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中国的发展将无法持续,社会稳定将会遇到空前严峻的挑战。总之,能否实现改革再出发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对于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意义,现在有很多解读。有的人看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GDP、城乡人均总收入的双倍增目标的提出;有的人认为在过去的“工业化、 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十八大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还有的人认为把以前受到批判的“自由”等也包容在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表述中。这些内容当然很重要,但我认为,十八大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十八大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理解十八大的意义,就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经济体制作出客观的分析。我国在20世纪末期宣布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实际上这个初步建立起来的体制,还保留着很多命令经济旧体制的遗产,是一种半命令经济、半市场经济的过渡性体制。很多问题都由此而生,用上世纪80年代的说法,叫做“双重体制的胶着对峙”,“摩擦很大、漏洞很多”。
  这种过渡性经济体制存在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一种是继续推进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改革,政府逐渐淡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并加强自己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使得在规则基础上运行的现代市场经济逐渐成长起来。另一种是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不断强化,国有经济的垄断力量不断增大,市场的自由活动范围受到蚕食和限制,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蜕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决定》,要求通过若干重要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来完善经济体制,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可惜的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没能全面贯彻落实。
  一些改革前旧体制和旧路线的支持者,却把当前经济和社会存在的问题,笼统地认为其根源都在于改革开放。他们认为市场化改革造成无政府状态,刺激了人的贪欲,造成贫富分化。按照这种诊断,处方就是加强政府以及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力,继续扩大和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就是要加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甚至在有的文件里还出现“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驾驭”此类的句子。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通过能够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价格实现的,没有自由交换,就谈不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21世纪以来,中国主要面临两类问题:一类是经济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另一类问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概括起来说,即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频发,以及存在社会仇富、仇官情绪。
  因此,对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就演变成十分激烈的争论。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还是开历史倒车,走向国家资本主义……这两个方向的斗争变得非常激烈。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正是源于大政府,依靠大国企和海量投资,依靠政府的扶持、规划、调控和地方政府间的垄断竞争,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才使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傲视群雄。
  随着争论的深化,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强势政府主导的结果,而是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决断。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经济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尽快制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形成的改革浪潮,搭建起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而十八大所提出的前进目标,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内容不仅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的改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路线图和时间表加以认真设计。
  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全党选择了必须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但是下决心深化改革,并不等于实现了改革。宣布要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这只是全面改革的第一步,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落实。
  总结过去几次改革,大致都存在一个确定改革目标、制定总体改革方案和组织实施的“改革三部曲”。
  一次是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大推进。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年的党代表会议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具体化,形成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要进行配套的、协同的改革,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适合于商品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1986年国务院设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统筹价格、税收和财政的配套改革计划。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个配套改革方案没有全面贯彻执行。
其他文献
摘要: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气化的设计,以及设计必要性需要注意的内容作出分析,对相关的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探讨,为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气化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电气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     一、高层建筑消防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1)对消防水泵的开启和停止控制   消防水泵在火灾发生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的规定,要实现在消防栓安装的地方你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紧缺问题日益加剧,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人心,这就为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创造了机会。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节能材料的种类在我国绿色建筑中使用的重要意义,对我国的建筑发展有着重要帮助。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对于建筑物来说,其消耗的能源最多的部分主要取决于其包围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物的室内设备的耗能情况。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