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与自己相处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tf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文章《大学里没教的两件事》,感触颇深。
  文章是作者在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她在演讲中所说的其中一件事便是“大学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没有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她还在文中介绍说:“合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德育’的核心。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于整个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极其讲究的个人修身、慎独的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却被忽视。”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强烈感觉龙先生所言的“大学没教的两件事”之一在“小学”也极为普遍。不由得想起了听过的一节科学课——《水的浮力》,当老师提问:“鸡蛋在加了盐的水中会怎样呢?”马上,学生习惯性地几个人围成一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每个人都是底气不足地试探性地说自己不成熟的见解,这样的讨论,这样的合作,长此以往,真难想象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今天的小学课堂,恐怕说的最多又最时髦的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没有错,小组讨论也不怕,最后怕只怕学生都形成了思维依赖,一个问题的解决,非小组不可:课堂上解决问题的策略,非讨论不可;又好象只有热热闹闹的讨论才符合合作学习的流行趋势。诚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无可厚非,的确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懂得依靠集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可是,这热热闹闹的讨论背后似乎缺失了什么,到底缺失了什么呢?正如龙应台所说:“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引伴的快乐;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者‘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问题;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的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相濡以沫’。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课程设置里。”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作这样一番设想:当老师提问后,每个人都不要急于作答,让我们的课堂有那么安静的四五分钟,让每个人去独立地思考,去判断。教师所做的只是期待,期待每一个生命的独立绽放,之后或许也可以有热热闹闹的讨论,有小组的合作,但那是在一个个独立思考后的思想的碰撞、交融,才是拿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都得到两个以上的苹果。教师应教会学生合作,与他人和谐相处,教师更应该教会学生独立,学会与自己相处。
  独处时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减少对于外界的依赖。
  独处可以静观自我,可以宁静地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金城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某日,一个提着小皮包的青年,走访了著名画家M先生的住所。  “家里有人吗?好久没来拜访您了。我来只是告诉您一件重要而又有益的小事。”  瞧着他那彬彬有礼的客气样子,M先生先发制人地宣布:“对不起。我已经加入了人寿保险,又有了汽车,刚刚买到了百科辞典。”  “不不,不是那一类事。我给您带来了解除烦恼的办法。”  “我可没有什么烦恼。身体健康,作品得到好评,收入充足,不缺钱花。”  “这些我都知道。我
<正>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从1993年开始项目调研和前期准备,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确立了合作保护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项目,到2003年竣工完成,经过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