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因故延期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华肝胆胰脾外科专业学术论坛定于2014年9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召开。会议由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和《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我们谨代表大会组委会和学术委员会诚挚邀请国内外同道莅临本次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故延期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华肝胆胰脾外科专业学术论坛定于2014年9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召开。会议由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和《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我们谨代表大会组委会和学术委员会诚挚邀请国内外同道莅临本次会议。
其他文献
全内脏转位(situs inversus totalis,SIT)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生率仅为0.005% ~0.025%[1].SIT供者在临床中更为罕见,大多数外科医生对此种情况经验较少.至2012年12月,本院共完成SIT供者器官切取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旨在为今后SIT供者器官切取工作提供临床参考。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微血管形态变化,为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本研究以捐献的20例新鲜人尸体的肝脏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经临床确诊的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患者.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洗后,分别经肝动脉、门静脉、胆总管灌注不同颜色树脂.灌注成功后进行肝脏腐蚀,定位兴趣区(肿瘤及周围部位),观察其微血管形态及变化.结果 20例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标本,可测量肿瘤共有64个.其中直
目的 对胆囊结石进行系统性分类研究,为研究不同类型胆囊结石的成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925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结石的物质成分,扫描电镜观察结石物质成分的微观结构及分布情况,X-射线能谱仪分析结石的元素组成及分布情况,从而将结石分类.结果 将胆囊结石分为八大类十余种亚型,分别是胆固醇类、胆色素类、碳酸钙类、磷酸盐类、硬脂酸钙类、蛋白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给予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R0)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研究组21例,术前行PTCD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对照组25例,术前未予胆道引流及肠内营养.通过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 研究组病例经过胆汁回输联合肠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小肠、结肠和直肠,鲜见于胰腺和十二指肠[1-2].胆囊原发GIST极其罕见,全球文献报道不足10例.依靠传统方法诊断组织形态学符合GIST但CD117阴性患者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人们对GIST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
目的 探讨TFIIB相关因子2(BRF2)蛋白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1 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通外科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80例HCC患者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C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BRF2、CD34(微血管密度)的表达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BRF2、CD34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HCC患者癌组织BRF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方法,但它受限于供肝的短缺.供肝的短缺扩大了其接受标准,其中包含了曾经因为不合适而丢弃的肝脏,即边缘肝脏.静态冷保存是目前器官保存的金标准.对于边缘肝脏,静态冷保存技术不能逆转这些器官的缺血损伤.在肝移植,冷保存的局限性表现为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原发无功和胆道局部缺血发生率显著升高,尤其是在老年供者、脂肪肝供者和心脏死亡供者(DCD)中更常见.现有冷保存技术已经限制
目的 探讨右肝蒂周围肝肿瘤的分型及其意义,为精准肝切除设计切除范围和肝血流阻断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位于右肝蒂周围的单个肝脏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1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5例.根据其与右肝蒂的毗邻关系分为4型,分别为A型(肿瘤浸润或包绕右肝蒂)、B型(肿瘤位于右肝蒂前侧)、C型(肿瘤位于右肝蒂后侧)和D型(肿瘤位于右肝蒂分叉间).根据分型设计手术方案
作为肝脏恶性肿瘤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被大家认可.但在随后的运用过程中,也产生诸多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肺栓塞、栓塞性胆囊炎等.胆管损伤作为其严重并发症之一亦有多篇报道.虽然对该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治疗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但查阅文献迄今未见这一并发症的相关文献综述.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系统论述。
脾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交界性肿瘤,国内外仅有的几例报道均见于成年患者[1-2],发生于儿童者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因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又与脾血管瘤有相似之处,因此临床可能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导致治疗欠合理.现结合文献,报告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儿童脾血管内皮细胞瘤,希望对日后临床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