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扭曲、人才匮乏难倒“积极股东”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机构投资者,不光投入资本,也把更好的战略眼光和管理经验带到企业中去,尤其在企业出现问题时,通过积极帮助其优化战略以及提升管理,创造“管理红利”,来获得更大的股权回报。这类机构投资者起初只是国外的部分私募基金,比如贝恩资本、凯雷、KKR等,目前也包括国内一些有行业背景的产业基金。需要补充的是,机构投资者持股多寡影响其在价值管理中投入的关注度和资源:如果股权占得比较少,发挥价值管理作用的意愿自然相对低一些;反之,积极性也就高一些。
  然而,从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来看,上市公司股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也就是说,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机构投资者回报的相关性不是很大。因为中国不少企业上市的目的是不断圈钱,长期不分配红利,股价也长期踯躅不前。这对机构投资者从经营层面干预并且提升企业价值来说,是一个不利的环境。
  在中国,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的首要难题就是信息的不对等和不透明,不管是财务信息还是经营状况,即使在董事会层面也很难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更毋庸说通过董事会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其次,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也导致一般机构投资者的意见无法得到充分尊重,这种现象常体现在很多大型国企(央企)上市公司中。
  对于国内机构投资者自身来说,在对所投资企业的价值管理方面普遍较为被动。部分做得较好的机构投资者会在财务、内控体系方面进行关注;更进一步的投资者会对行业发展动态进行跟踪,对企业战略方向提出问题。然而,当涉及企业的战略及运营管理时,国内投资机构就基本显得碌碌无为,这与相关人才普遍缺乏有关。对没有行业经验的机构投资者而言,不参与或许比参与影响战略和管理更为有效,因为一个外行的错误意见可能将企业的价值很快抹杀。
  要在中国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价值管理,就需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有一些改变。
  从宏观层面来看,一个发育成熟的股票市场中,股价应该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在这方面,证监会也在推动股市改革,包括出台分红、退市等一系列政策,要让股价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能够催化股价,从而带给机构投资者更好的回报,这是推动其参与企业价值管理的根本动力。
  从微观层面来看,机构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对被投企业进行价值管理的作用。像贝恩资本、凯雷、KKR等公司之所以那么积极地参与、影响被投企业的战略与管理,首先源于他们对自身的定位。他们认为好的投资者不仅带来资本,同时还应带来行业的经验,通过企业战略优化和经营管理的提升来创造更大的绩效。如果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认同这样的观念,以此为导向,重新配置相应的内部人才并设置内部的机制,就能够促进自身在企业价值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从国内现状来看,许多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银行或基金公司,很多都对参与治理并不积极主动。相比之下,部分原来做实业的企业开始做投资后,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就比较积极主动。比如复星集团,在投资企业后对企业的战略、财务和经营状况都进行积极跟踪,并力图施加影响,是积极参与管理的典型例子。而国外的一些私募基金则一如既往地主动参与到企业治理之中。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创造价值。除了直接影响和参与经营管理外,有的机构投资者并不是试图改变所投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而是密切跟踪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准确作出判断,不断及时优化投资配置,对所投企业增持或减持,乃至退出。这种价值管理的本质是对投资组合进行管理,源于不同机构自身的差异化定位。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城市孕妇通过基础膳食、强化食品和营养素补充剂摄入微量营养素的情况,重点探究强化食品对孕妇微量营养素摄入量的影响和贡献率,为食品强化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
即便多元化战略决策逻辑上成立,并付诸实施,一旦成效不明显、遭遇挫折甚至难以为继时,及时回归比执迷不悟要好,以避免企业落入管理资源难以承载、业绩下滑、主业受累等重大困境的出现  企业不管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应对的缘故,都会遇到多元化的问题。企业的转型升级往往是随着规模变大开始的,这通常意味着企业自身影响扩大,资源日益丰富,例如资金储备越来越多,融资会更容易些,人力资源、政治资源等也越加丰富。这时企业就
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完善“两会”制度,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实现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