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晚白垩世小雄破火山中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成因

来源 :岩石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wangyo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火山内出露的火山岩与浅成侵入岩为硅质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 一个重要窗口,从而备受关注.小雄破火山内的火山-侵入杂岩是中国东南沿海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典型代表,包括小雄组火山岩(K2*)与两类侵入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本文以小雄火山-侵入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破火山内火山岩与侵入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和岩浆演化过程.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小雄组火山岩形成于98~88Ma,并具有多期次喷发的特点,可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年龄分别为98~96Ma(K2X1)、95~92Ma(K2x2)、~88Ma(K2x3).小雄花岗斑岩形成年龄为90Ma;正长斑岩形成稍晚,约88Ma.与下段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eNd(t)=-8.3~-7.2,εHf(t)=-11.8~-7.2]相比,中段流纹岩要更为亏损[eNd(t)=-5.84~-5.32,εHf(t)=-10.1~-0.5].研究表明,小雄组流纹质火山岩的母岩浆可能起源于发生在深部岩浆房中渐进的壳幔相互作用,中段流纹岩的源区混入了更多的亏损幔源组分.中段流纹岩与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Nd-Hf同位素组成,以及“互补”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由发生在浅部岩浆房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堆晶作用所制约.值得注意的是,正长斑岩与花岗斑岩并不存在直接的成因演化关系,两者应是不同的起源.不同的正长斑岩岩株具有高度一致的结晶年龄、微量元素特征以及Nd-Hf同位素组成,以上特征均表明小雄破火山内的正长斑岩具有相同的起源.正长斑岩母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源区混入了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组分,其地球化学成分变化主要受“普通辉石+磷灰石+钛铁矿”的分离结晶所控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