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体。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零距离主体个性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从政府指令的高度明确了它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同时也使我们明白了在语文教学中再也不能“满堂灌”“填鸭式”了,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如果是这种教学模式的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他科的教师也罢,最起码你应该先让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话,在情感上师生就会“零距离”,交流才会敞开心扉。爱屋及乌,爱教师。就会爱教师所任教的学科;教师教的课有磁性,吸引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形成爱好,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孜孜以求。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你就得先有丰富的学识,业务知识深厚,现在的学生涉猎得兴趣和领域颇广,学生提出问题,你不能总说你不知道,一次两次说不知道有情可原,可时间长了,学生认为你没有知识,认为你没有资格当老师,就会对你没有兴趣了,时间一长,就进而不会去学你这个学科了,损失岂不是更大吗?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业务水平就得应该高一些,不要让学生把你难倒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也是一样的。他们对教材中的作品自己初读后,有自己的见解,当然他们的见解只是肤浅的,是一种感性认识,当然他们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他们的认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要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金秋送爽,我们迎来了新的一批高一新生,他们怀着自己的理想,迈进了向往已久的一中大门。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于语文课本也一样。高中实行大本教学,学生得适应;高中进度快,学生得适应;新的老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得适应;总之,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头开始!
针对于我们语文这科来说,我们第一单元开的是诗歌单元,第二单元开的是文言文单元。在教学中我详讲了17课《烛之武退秦师》,18课《勾践灭吴》这两篇课文,所以我就决定我要略讲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原因在于,这篇课问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况且这篇文章还是作为高考的必考篇目呢,在初中已经滚了不知多少遍了!对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前两篇课文而言,课上的时候我让学生一人翻译一句,先解决翻译的工作,文言文中在翻译嘛。翻译会了,文中的词法、句法也就出来了,所以让学生一人翻译一句,练习学生说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然后我再一句一句地点词的用法和句的用法,这项工作做的已经很细了,主要是学生在初中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这也是初中和高中的区别所在,所以这些工作就做细点,对学生是有好处的,先让学生接受这些概念,以后再稍微加快写速度也是可以的。至于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在早自习的时候让学生提前又预习课文,在上课的时候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我们两个班的教室都是三行的,一行一个自然段,最后两个自然段归一行,让他们自己找文中的词法,句法。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整理词法、句法的工作。翻译工作没有进行,初中老师已经帮我们完成了这项工作。我就没给学生串文章的大意,不过我们已经给他们印发了译文。
课堂反应比较激烈,学生找的比较细,是我始料不及的。如第一段现在我归纳如下: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修”是古今异义:古:长,指身高;今:修理。“有”通“又”;“而”表示递进关系;“形貌”:形体容貌)
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朝”是属于词类活用的,是名词作状语,“服”是“穿”,名词作动词;谓……曰:对……说;“孰与”是固定结构“与……比,谁更怎样)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4、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忌不信自)
5、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我与徐公孰美?”(省略句,(邹)与(客)坐谈,问之(于)客,之是代词,在这里指代比美这件事)
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7、暮寝而思之(“暮”是名词作状语,前省略了邹忌,“之”还是指代比美这件事)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3个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当然,这只是第一段而已,替他的三个自然段也是这样进行的。
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对全文结构的一个梳理,如下:
吾妻之美我者——宫妇左右
妾之美我者———朝廷之臣(借事喻理)
客之美我者——四境之内
我之所以把19课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他们自己进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与课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总之,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发展,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蓬勃发展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零距离主体个性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从政府指令的高度明确了它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同时也使我们明白了在语文教学中再也不能“满堂灌”“填鸭式”了,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如果是这种教学模式的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他科的教师也罢,最起码你应该先让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话,在情感上师生就会“零距离”,交流才会敞开心扉。爱屋及乌,爱教师。就会爱教师所任教的学科;教师教的课有磁性,吸引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形成爱好,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孜孜以求。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你就得先有丰富的学识,业务知识深厚,现在的学生涉猎得兴趣和领域颇广,学生提出问题,你不能总说你不知道,一次两次说不知道有情可原,可时间长了,学生认为你没有知识,认为你没有资格当老师,就会对你没有兴趣了,时间一长,就进而不会去学你这个学科了,损失岂不是更大吗?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业务水平就得应该高一些,不要让学生把你难倒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也是一样的。他们对教材中的作品自己初读后,有自己的见解,当然他们的见解只是肤浅的,是一种感性认识,当然他们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他们的认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要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金秋送爽,我们迎来了新的一批高一新生,他们怀着自己的理想,迈进了向往已久的一中大门。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于语文课本也一样。高中实行大本教学,学生得适应;高中进度快,学生得适应;新的老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得适应;总之,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头开始!
针对于我们语文这科来说,我们第一单元开的是诗歌单元,第二单元开的是文言文单元。在教学中我详讲了17课《烛之武退秦师》,18课《勾践灭吴》这两篇课文,所以我就决定我要略讲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原因在于,这篇课问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况且这篇文章还是作为高考的必考篇目呢,在初中已经滚了不知多少遍了!对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前两篇课文而言,课上的时候我让学生一人翻译一句,先解决翻译的工作,文言文中在翻译嘛。翻译会了,文中的词法、句法也就出来了,所以让学生一人翻译一句,练习学生说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然后我再一句一句地点词的用法和句的用法,这项工作做的已经很细了,主要是学生在初中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这也是初中和高中的区别所在,所以这些工作就做细点,对学生是有好处的,先让学生接受这些概念,以后再稍微加快写速度也是可以的。至于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在早自习的时候让学生提前又预习课文,在上课的时候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我们两个班的教室都是三行的,一行一个自然段,最后两个自然段归一行,让他们自己找文中的词法,句法。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整理词法、句法的工作。翻译工作没有进行,初中老师已经帮我们完成了这项工作。我就没给学生串文章的大意,不过我们已经给他们印发了译文。
课堂反应比较激烈,学生找的比较细,是我始料不及的。如第一段现在我归纳如下: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修”是古今异义:古:长,指身高;今:修理。“有”通“又”;“而”表示递进关系;“形貌”:形体容貌)
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朝”是属于词类活用的,是名词作状语,“服”是“穿”,名词作动词;谓……曰:对……说;“孰与”是固定结构“与……比,谁更怎样)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4、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忌不信自)
5、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我与徐公孰美?”(省略句,(邹)与(客)坐谈,问之(于)客,之是代词,在这里指代比美这件事)
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7、暮寝而思之(“暮”是名词作状语,前省略了邹忌,“之”还是指代比美这件事)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3个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当然,这只是第一段而已,替他的三个自然段也是这样进行的。
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对全文结构的一个梳理,如下:
吾妻之美我者——宫妇左右
妾之美我者———朝廷之臣(借事喻理)
客之美我者——四境之内
我之所以把19课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他们自己进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与课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总之,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发展,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蓬勃发展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