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想写几篇关于日本的游记,一直也找不好调调,一直在思考是该夸还是该贬。自由行走在日本已经有多次,从第一次独自带娃去紧张到晚上睡不着,到现在可以自在切换新干线、地铁、公交。其实不是我牛,日本是一个很适合自由行的地方,东京到处都是中文,随便写个中文出来日本人也都认识。这个很纠结很刻板的民族,会把陌生人照顾得很好。带孩子的人、坐轮椅的人、不懂日文的人,都是受照顾的对象,旅日不需要什么贴士,一颗铁胆一把钞票,自由行就全然不是问题了。
我是东野圭吾的书迷,有好多东京的地名在他的书里出现过,比如日本桥、上野、人形町。之前也看横沟正史和森村诚一,没来日本前,对于日本所有的概念都停留在小说和电视中,日剧看了不少,《魔女的条件》《悠长假期》,有时候会很难懂日剧和书里的一些梗,不懂有些地方为何他们会如此敏感执着——日本人真的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群体。
在日本最喜欢问路,有些时候都不需要开口问。前一次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附近,我们两个女人拿出一张地图在路边看,就有个大伯凑过来点头示意,并用英文说,他会英文,所以问我们是不是需要帮助。
在日本碰到这样的热心人士不奇怪。有一次半夜拖着箱子找不到酒店,边上也没有其他人,有辆出租车停下来,司机从驾驶位置跑过来问,是不是找不到地方,然后给我指了路。
第一次去大阪,带着箱子和孩子,找不到地铁口,问了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她捂着嘴笑说不太会英文,但是我们可以跟着她走,于是她就一路带着我们走了十几分钟,期间还不停帮忙拎我的箱子,到了买票的地方就站在边上看我买票,一直到把我送进地铁闸口才说再见离开。
基本上被问路的都有一股执着的劲头,叫做:你既然问我了我一定要给你带到正途上!也有问到实在自己也说不清楚地方的,有一对夫妻一直摇头但是还是示意我们跟着他们走,然后他们七拐八拐把我们送进了车站的服务室(站长室),把我们交到乘务人员手上,觉得任务完成了之后才放心地走了。
这次在京都碰到几个印象深刻的日本人。一次,半夜我们喝了酒回酒店,看到一个很老的老奶奶,好像要晕过去一样靠在电线杆上,我们只会英文,一下子不知所措,只好在路边再去找了个日本姑娘,比划着跟她说这个事情,让她一起来看看,她过来问清楚了情况,说老人只是走不动了,她会负责送老奶奶回去,十分谢谢我们,走远了我们还看到这个被我们找来的姑娘搀扶着老奶奶慢慢走。

第二天出门,在公交上碰到一个很喜欢飙英文的老爷爷,口音特别好,问我们是不是香港人,我们说不是,又问是不是上海人,他说他就知道上海,上海很好。嘀哩叭啦说了很多串英文,直到他下车。
碰到的日本人当然也不是每次都是这么好,这也太假了。
也问到过一个地铁站里的工作人员,我用英语问他,他摇摇头,僵硬的表情里透露出,听不懂你说什么。就在我转身离开的时候,看到一对白人情侣也上前问路,他立刻就站起来回答他们,英语流利得很。
同行的人看到怒了,很想上去骂他几句,苦于会的日文骂人的话,也就一句八字开头的而已,实在太没有杀伤力,想想也就作罢了。
哪里都有好人,坏人,有善意的人,热情的人,也有凶恶残暴的人。有热心助人的人,也有杀人犯,有盗窃者。
我们与日本,因为历史原因,始终是处于一种难以非常融洽的关系中。
又譬如日本人的安静,到了日本就觉得自己嗓门真的大,到处静悄悄的,感觉真的蛮特别的。有时候这是种享受,有时候也会觉得回到国内,大家都热情又大嗓门的时候,也特别亲热,说不上一定是哪一种更好。
这次去日本坐的飞机有很多日本人,可能是周末,工作回乡的人比较多,很特别的是基本都是日本男人,清一色深色的西装,表情严肃,一人一个座位一板一眼坐着。我们几个登机有些晚了,上去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就座,并且——静悄悄的。突然心里还是有些发毛,历史终究是个难以跨越的鸿沟,哪怕我再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喜欢日本干净的空气,也喜欢大部分日本人在面对旅行者问路时的态度,终究和日本之间隔了山隔了水,隔了一些解不开的负面情绪。
杭州为了迎接G20峰会,让老城都换上了新脸孔。路宽了,地铁线多了,喷泉都做了世界最美的几个。在穿好漂亮的外衣之后,我们如果也给杭州戴上一顶充满善意的小礼帽,用热情、开放的心态去接待每一位来杭的客人,让他们看到,我们除了穿得干净漂亮了,心意也是暖暖的,那该多好!
我是东野圭吾的书迷,有好多东京的地名在他的书里出现过,比如日本桥、上野、人形町。之前也看横沟正史和森村诚一,没来日本前,对于日本所有的概念都停留在小说和电视中,日剧看了不少,《魔女的条件》《悠长假期》,有时候会很难懂日剧和书里的一些梗,不懂有些地方为何他们会如此敏感执着——日本人真的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群体。
在日本最喜欢问路,有些时候都不需要开口问。前一次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附近,我们两个女人拿出一张地图在路边看,就有个大伯凑过来点头示意,并用英文说,他会英文,所以问我们是不是需要帮助。
在日本碰到这样的热心人士不奇怪。有一次半夜拖着箱子找不到酒店,边上也没有其他人,有辆出租车停下来,司机从驾驶位置跑过来问,是不是找不到地方,然后给我指了路。
第一次去大阪,带着箱子和孩子,找不到地铁口,问了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她捂着嘴笑说不太会英文,但是我们可以跟着她走,于是她就一路带着我们走了十几分钟,期间还不停帮忙拎我的箱子,到了买票的地方就站在边上看我买票,一直到把我送进地铁闸口才说再见离开。
基本上被问路的都有一股执着的劲头,叫做:你既然问我了我一定要给你带到正途上!也有问到实在自己也说不清楚地方的,有一对夫妻一直摇头但是还是示意我们跟着他们走,然后他们七拐八拐把我们送进了车站的服务室(站长室),把我们交到乘务人员手上,觉得任务完成了之后才放心地走了。
这次在京都碰到几个印象深刻的日本人。一次,半夜我们喝了酒回酒店,看到一个很老的老奶奶,好像要晕过去一样靠在电线杆上,我们只会英文,一下子不知所措,只好在路边再去找了个日本姑娘,比划着跟她说这个事情,让她一起来看看,她过来问清楚了情况,说老人只是走不动了,她会负责送老奶奶回去,十分谢谢我们,走远了我们还看到这个被我们找来的姑娘搀扶着老奶奶慢慢走。

第二天出门,在公交上碰到一个很喜欢飙英文的老爷爷,口音特别好,问我们是不是香港人,我们说不是,又问是不是上海人,他说他就知道上海,上海很好。嘀哩叭啦说了很多串英文,直到他下车。
碰到的日本人当然也不是每次都是这么好,这也太假了。
也问到过一个地铁站里的工作人员,我用英语问他,他摇摇头,僵硬的表情里透露出,听不懂你说什么。就在我转身离开的时候,看到一对白人情侣也上前问路,他立刻就站起来回答他们,英语流利得很。
同行的人看到怒了,很想上去骂他几句,苦于会的日文骂人的话,也就一句八字开头的而已,实在太没有杀伤力,想想也就作罢了。
哪里都有好人,坏人,有善意的人,热情的人,也有凶恶残暴的人。有热心助人的人,也有杀人犯,有盗窃者。
我们与日本,因为历史原因,始终是处于一种难以非常融洽的关系中。
又譬如日本人的安静,到了日本就觉得自己嗓门真的大,到处静悄悄的,感觉真的蛮特别的。有时候这是种享受,有时候也会觉得回到国内,大家都热情又大嗓门的时候,也特别亲热,说不上一定是哪一种更好。
这次去日本坐的飞机有很多日本人,可能是周末,工作回乡的人比较多,很特别的是基本都是日本男人,清一色深色的西装,表情严肃,一人一个座位一板一眼坐着。我们几个登机有些晚了,上去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就座,并且——静悄悄的。突然心里还是有些发毛,历史终究是个难以跨越的鸿沟,哪怕我再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喜欢日本干净的空气,也喜欢大部分日本人在面对旅行者问路时的态度,终究和日本之间隔了山隔了水,隔了一些解不开的负面情绪。
杭州为了迎接G20峰会,让老城都换上了新脸孔。路宽了,地铁线多了,喷泉都做了世界最美的几个。在穿好漂亮的外衣之后,我们如果也给杭州戴上一顶充满善意的小礼帽,用热情、开放的心态去接待每一位来杭的客人,让他们看到,我们除了穿得干净漂亮了,心意也是暖暖的,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