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炒股须谨慎

来源 :出国与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63hs63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股市随着高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90年代末期冲上了空前高峰,道 琼斯指数跨过万点,纳斯达克( NASDAQ )冲破5000点,许多投资人因此大楼平地起,向来注重投资的华裔社区也刮起股市”全民运动”的旋风,然而在股市严守”物极必反”的定律下,美国华裔社区面临的股灾层面亦是空前广泛。
   首当其冲的是华裔股市投资人,从家财万贯到希望提早退休的上班族’从高科技行家到菜篮族,从专业经纪操盘着到上网亲自上阵者,都难逃股灾冲击;在道琼斯指数跌陷万点,纳斯达克崩落2000点,华资证券公司自然也陷入了一片凄风苦雨之中,营业剧减伴着客户的抱怨接踵而来,更甚者还可能有缠讼之灾。
  一位在华人证券交易所工作多年的李太太指出,华人是很喜欢投资的,但有些因英文不好,会找有中文服务的中小型华人证券交易所来交易股票。在股票上涨时,经纪人有时侯要进行买卖时,因来不及取得投资人的同意,就先下手为强。由于是替客人赚钱,客户事先虽然不知情,但也无所谓,绝对不会怪罪让自己资金变多的经纪人。
  但是,在股票下跌时就不同了。李太太表示,经纪人虽然还凭着以往的惯例替客人下单买卖,但因行情不是那么准确,客户在严重失血后,就会将怨气发在经纪人身上,于是有没有充分授权就成了双方的争议点。
  
  三毒齐股市下泻
  
  因大势不好,连自己操作股票者,也是一片愁云惨雾,住H市的王先生,他投资股票有多年的经验,进出股票的资金也有数百万之多,所以时常参考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但是他现在通通失灵,只能忍气求财。
  对于股市的失利,林先生认为有三个原因:以为Y2K会带来危机,因此囤积居奇,后来变成生产过多,在加上能源过多及利息调低,这三个”毒药”齐注之下,股价就变成像滑梯一样往下滑。
  受灾更惨重的华裔投资散户,有的在投资几百万美元的积蓄之后,却因为这次的股灾而血本无归,造成不少原本拥有豪宅的股民,一瞬间面临必须变卖家园的惨况。
  游走股市已有二年时间的林太太表示,她刚开始投资的时候,抱着的心态是打算以最短的时间赚到最多的金钱,同时也可享受刺激的快感,所以投资的金额由原本的数千元,逐渐累积到目前的数十万元。
  她说,刚起步时还有赚头,但是后来发现股市走势不妙,想抽手时却已经来不及了。看着股市的起伏,心里的负担和压力,是外人无法想象的,不但睡不好,就连头发也是一夜之间白了许多,眼看着钱就这样子没了!
  林太太懊悔的说,其实专家一再警告,在一察觉股市出现”全民运动”的信号时,就应该立即抽身,可是当时财迷心窍,什么也听不进去,才会亏了不少钱。不不过她的情况和其他太太们比较,算是幸运多了。
  林太太还说一位住在圣玛利诺是的友人,一口气投资了上百万,经过这两天的股市连番震荡,股票价值竟然只剩下个位数的金额了,真是令人无法置信。
  她还感慨的表示,什么专家学者分析师,都是乱掐乱算乱说,股市崩盘时,难怪有人会跳楼或寻短见,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情况。
  
  卖了豪宅住进公寓
  
  一位在政府部门担任高级主管的李先生表示,本来他住在一栋40万的房子,当股市上扬是,他无论怎么投资都赚钱,因此搬到新购的百万豪宅,但要2001年年中以后,买一支赔一支,不仅百万豪宅没了,连40万的房子也赔进去了,现在住在公寓里。
  另一位住在N市的江太太指出,她从事股票投资已有十年了,象近年来股市崩盘的现象,还是第一次看到,所幸她投资的金额教少,所以损失没有那么惨。
  她说,投资者之所以会有”越玩越小气”的说法,其实是有原因的。汪太太回忆说,五,六年前她所投资的金额超过20万,没想到因误听传言,导致全军覆没,一直到近年来才将部分的钱赚回来,那真是一场恶梦。 汪太太指出,起初,她以为玩玩股票并不需要花什么时间,万万没想到,钱没赚到,身体也变得不好,因为只要一开始玩,投资者便会耗尽所有时间和精力在关注行情上,不论走到哪儿,都无法忘却行情的存在。
  经过多年前的那次重创后,汪太太告诫身边的华裔朋友,投资股市还是采取”保守”姿态为妙,审慎投资并找对专家和分析师,如此一来,对自己才有多一层的保障,也可免去不必要的担心,最怕的就是东听西听,道听途说的”内幕消息。
  在F市的何先生是个科研人员,他看到有些华人在美国炒股赚了些钱,便试着涉足股市,刚开始还比较顺利,一星期赚了2000美金,一个月后就赔了个精光。现在又回到科研机构去做博士后了。
  从事托儿业者温蒂则表示,由于股市低迷不振,在加上许多公司裁员,使得双薪家庭变成单薪家庭,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干脆回家带孩子,所以幼儿园的学生也”失血很多,原来有些热门的幼稚园都要等候排期,现在都随时有空位,这也是”股灾”的后遗症之一。
  所以,我奉劝在国外的华裔投身股市要谨慎.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政府将从2004年7月1日起,把现时在中国审理的移民类签证申请集中在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进行审理。    一、从2004年7月1日起,以下类别签证申请将集中在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进行审理:   配偶移民;  孩子移民;  其他家庭类移民;  雇主提名类移民;  地区担保类移民;  劳务合约移民。  二、从2004年9月1日起,以下类别签证申请将集中在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进行审理:  
期刊
美丽的温哥华位于加拿大西部的卑詩省,这里连续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地区, 学生也日益增多,仅自费留学生就有1万多人。怎样选择学校?留学生在去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到那边生活应注意哪些事项?这些问题一直是留学生和家长一直关心的问题。现在,请温哥华领事郭军先生给你答案。  记者:去加拿大留学应怎样选择学校?怎样交学费?  郭军先生:第一,选择一个优秀的中介至关重要。因为中国人对国外了解的比较少,需要一
期刊
去菲律宾留学成为中国人近期讨论的新热点,菲律宾留学有如下特点:  1.留学费用低廉:每月生活费仅需100-150美元,学费仅相当于美国的10%,是我国工薪阶层所能接受的,菲律宾的消费水平在亚洲处于中、低水平,因此,去菲律宾留学已不是少数人的梦想。  2.教育制度完善:菲律宾的教育制度与欧美国家非常相似,有完善的英语语言教育系统。  在菲律宾获得学士学位后可申请去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继续攻读其他学位。
期刊
凡初来我家的同学、朋友,都会大呼小叫、一惊一咋。他们惊咋,不仅是因为我宽敞的房间、齐全的设备、低廉的房租,还因为我的同居女友是一“黑妹”。  说是同居,只不过是二人合伙包租、有所共用而已;实际上,既无“女友”之名,更无“同居”之实。当初租房时,二人倒曾想过以同居身份(Couple)申请住房补贴,只是后来嫌麻烦,就没有合在一起申请;结果房补下来才区区23欧元。  这是我来到克来蒙杭市(Clermon
期刊
北美一些中学风气不象国内学校那么好。在这里跟中国一样能上大学本科的已经算好人家的好孩子了。我所住的多伦多一些区名声不太好,是犯罪,吸毒等不良行为发生比较多的地方。这里住着很多黑人和印巴人,中学生当中吸烟甚至吸毒的很多。  MICHELMOORE获奥斯卡奖的纪录片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0) 说的就是美国 一个中学发生的枪击事件。这里的孩子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跟异性约会
期刊
厄瓜多尔,英文为赤道的意思,该国位于赤道线上,安第斯山脉横贯南北,基多为其首都,海拔2600英尺,为世界第二高海拔的首都,气候宜人,是赤道上一个亮丽的城市。2004年的世界小姐选美比赛即将在此举行。  目前,中国人前往定居的国家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最多,其次是新西兰、欧洲等地。而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南美洲地区,由于地域遥远、认识有限,一直以来前往的中国人不多,但近期以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对中
期刊
这几年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公民中发生的命案越来越多,越来越触目惊心 ,这里有被绑架的、被害的、被骗的 、意外丧身的┉  2000年7月29日,女留学生韩颖在大坂遇害。  2000年报9月22日,波大学许昕被同学薛松杀害。  2001年2月26日,立正大学刘苏秦在江南町被同学韩某杀害。  2001年11月7日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中国女博士生郭常颖,被日本情人佐藤博史杀害。  2001年在美国留学的台湾籍留学
期刊
日本是服装消费最高的国家之一,虽然有时觉得日本人家里并不怎么样,房屋比较窄小。但是穿衣服却显得很讲究,什么场合穿什么样衣服,如和服、礼服、婚礼衣裳、访问装、普通装、工作装、洋装。按日本法律规定20岁为成年,届时年轻人穿着名贵的盛装参加成人庆祝仪式,这象征着成年人开始,开始具备履行法律的权力和义务。毕业典礼时戴上博士帽,穿上博士服,十分庄重,同时也是社会责任和事业开端体现;工作的伊始,开始工作的年轻
期刊
近年来,美国信息领域发展迅速,本土计算机行业人才人数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为此,美国政府采取大量引进海外的专业人士的移民政策。    赴美工作签证的绿色通道    1998 年全美有6 万个工作签证发出,中国获得10%。加上美国出台新移民法后,1999、2000、2001 年扩大一倍的工作签证配额,您极有希望获得赴美工作签证。2000 年的H1 签证配额已经用完, 2001 年的配额将于20
期刊
英国每年吸引许多留学生前去就读,很多人是自费留学,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获得经济资助。英国设有不少奖学金项目,以资助中国学生到英国留学。    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及同等水平课程方面  英国学校公开举行学术、音乐以及其它专业的选拔考试,欢迎品学兼优的青少年参加选拔。考试时间是每年秋季和春季录取新生之前。考卷会分送至英国文化委员会驻各国办事处,以便考生在当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