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例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淬炼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它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方式、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齐整而富有韵律美的外在表现形式,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古诗学习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是对民族优秀精神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光大,更是一必要的文化艺术滋养和熏陶。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小学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古诗学习呢?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古诗教学的目标自然不能定位在训诂文字、诠释语义、捕捉意象、体味诗词蕴含的语义学和美学层面。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常常落入“揭题——逐字逐词串讲——写作背景介绍——背诵古诗”这一将教学过程片面简单化的窠臼。这种定式化的机械处理,不仅破坏了古诗原本的美感,而且肢解了古诗中丰富的意蕴,使得古诗教学味同嚼蜡,丝毫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在小学阶段,古诗该如何教呢?古诗教学是否有法可循呢?在此,笔者基于对古诗文体特征的一些认识,就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一、“读”出一番精彩
  《尚书·舜典》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古诗作为汉语文本中最富音乐美的文体,读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在抑扬顿挫之间尽显音律节奏的美感。古诗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古诗教学中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是诵读。
  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具体可以分为三步:
  1.读准字音。在古诗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常见的汉字,还有一些读音在现代已经发生改变的汉字。在指导学生读古诗时,首先要扫清读音上的障碍,其次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将诗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读出节奏。古诗音节整齐匀称、合辙押韵,要读好古诗,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具体来说,就是朗读时要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轻重、读出缓急。古诗的节奏不尽相同,就五言古诗来说,有两拍的(如“迟日/江山丽”),有三拍的(如“床前/明/月光”);七言古诗的变化更多,有两拍的(如“三万里河/东入海”),有三拍的(如“黑云/翻墨/未遮山”),有四拍的(如“梅子/金黄/杏子/肥”)。读好这些节奏、掌握这些规则是诵读古诗词的必要前提,教师一定要注意平日点滴的渗透,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掌握诵读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当然,读出古诗的节奏并不只是读好停顿这么简单,还包括指导学生读出诗句中的重音和快慢,读出与诗歌意境相协调的语气语调,等等。
  3.读出韵味。古诗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多元诵读是走进作者内心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式。在教读古诗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是“以声传情”、“以读悟情”的最佳途径。课上,老师是组织学生进行多元诵读的引领者,充分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合作读、教师创设情境引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觉,读出不同的层次,真正捕捉到蕴藏在古诗的丰厚意蕴。
  二、“想”出一层意境
  在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古诗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诗歌的语言含蓄精炼、言简意丰,在阅读古诗时,必须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即通过想象再现诗歌中的人、物、景,还要把诗人高度概括或跳跃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等加以补充,使诗歌展现的画面更加充实、完整。
  想象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凭借自身经验,对已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构成新的意象的心理过程。教学古诗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景象,从而唤起情感共鸣,进而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
  比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诗人以“跳珠”作比,描绘雨中水珠飞溅的情景。我们可以以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⑴珍珠有多大,珍珠的特点是什么?⑵雨点像珍珠说明什么?⑶为什么诗人不写“白雨珍珠”而要写“白雨跳珠”,从“跳珠”一词中,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通过调用以往的生活经验,明白“跳珠”一词不仅写出了雨点的大和亮,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点打落时水花飞溅、响声不断的情景。
  一般而言,许多诗歌都会借助具体的事物,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具体的意象为立足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诗歌的意境,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三、“悟”出一片深情
  清代诗人袁枚说:“诗者,人之性情也。”如果古诗教学只是简单地诵读、释意,学生就恐怕很难真正走进文本,更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由于古诗词浅而情深、言近而旨远,加之写作年代久远、时代背景迥异,学生缺乏足够的阅历和知识背景,因此要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情感主线,仅仅立足于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每首诗歌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古诗时,我们除了让学生“读诗文”、“明诗意”、“想诗景”之外,还要适当拓展相关背景资料,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破解诗歌内在情感密码的线索,如诗人的生平经历、历史背景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排疑解惑、感悟诗情。
  比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从题目上看,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然而,全诗对送别友人之事不著一字,除了六月西湖荷塘美景的描摹之外,更无一丝惜别之情的流露,这就给学生在把握詩歌主旨和情感时增添了一重障碍。因此,懂字面意思之后,老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杨万里写作此诗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了解林子方此行的缘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那份深厚的友谊。
  总之,古诗词教学应立足文体本身,从古诗独特的文体特征入手,在“读”中体味诗韵,在“想”中走入诗景,在“悟”中涵泳诗情,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古诗内在的美与精髓。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个人修养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优秀合格的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不要把注意力单独放在知识的累积上,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美感教育,让学生把阅读当成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在学习中体会美。  关键词: 阅读能力 个人修养 审美层次  在语文教学中,少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和题海战术,试图通过模式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或许这种做法能起到一定的
摘 要: 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拓展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读写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实际生活 拓展知识 更换课题  知识经济时代,语文教育必须面向新世纪,培养符合现代
<正>在遭遇电商大面积亏损风波之后,VC们开始谨慎行事,给出了新的投资"方程式":三投三不投。新年伊始,乐淘网的第四轮融资终于落地。对于乐淘网来说,这轮融资虽然估值不如前
摘 要: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在阐明小学自主学习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实现策略,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提高对策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1.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含义。  所谓小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积极的学习行为,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