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复苏——当前需要纠正的概念误区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ing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我国发布了最新的“新生儿复苏指南”,不再习惯性称为“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这种形式上的同国际接轨却蕴含着深刻的本质意义,将带来新生儿复苏的新思维、新行为,应从3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当前国际上“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十分严格,表明窒息是复苏后事件而非复苏前事件,复苏失败才有窒息,故不宜称窒息复苏;二是新生儿复苏流程图上显示从一出生到复苏完毕从来都不提窒息与否;三是如长期受“窒息复苏”错误概念桎梏,复苏行为则往往显得十分被动和应付,虽复苏方案与国外相同,但结果却一直不同.故转变观念,首先复苏,才有利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降至本可达到的国际水准。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间断和持续静脉点滴两种镇静药物给药方式对机械通气患儿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场所一家三级教学医院的PICU。
期刊
患儿,男,12岁,体质量80kg,急性起病,因"阵发性腹痛伴间断呕吐1 d"入院.患儿于入院当日晨起出现上腹痛,为阵发性剧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里急后重,腹痛逐渐加重。
期刊
患儿,女,43d,因“右侧颈部肿物伴发热1d”于2009年2月28日第1次人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1d常规于左上臂接种卡介苗,无结核接触史,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入院查体:T 39.0℃,体重4.5kg,反应欠佳,前囟平软,右侧颈部扪及约3 cm ×2 cm ×2.5 cm肿块,质韧、触痛、边界欠清、无波动感、活动度差、皮温不高.左上臂卡介苗接种处,可见约1.0 cm×1.0 cm结
期刊
目的 研究当自己孩子住PICU时,家长目击其他患儿病情恶化接受复苏抢救时的心理感受。设计基础理论定性研究。场所加拿大蒙特利尔一家三级儿童医院的PICU。对象10位目击其他患儿复苏抢救的家长。
期刊
例1,患儿,男,13岁,以“发热5d,咳喘3d,呼吸困难12h”入院.患儿5d前出现发热,体温39℃,3d前出现咳嗽伴喘息,于外院诊断为“肺炎”,予阿奇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治疗3d.入院当天出现胸闷、气促、口周发绀,急入我院.查体:T 39.0℃,P 164次/min,R60次/min,BP108/75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楚,呼吸急促,伴鼻翼扇动及三凹征,口唇
期刊
患儿,男,56 d,因发热、腹泻1d,气促6h急诊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孕38周自然分娩.出生时无窒息,羊水清亮、胎盘正常,体重2900g.生后纯母乳喂养,尿多、进乳量多,无消瘦,生长发育正常.母孕期无任何疾病史,父母均体健,家族中无糖尿病史.生后半个多月曾因“黄疸”口服药物(茵栀黄1g/次,每日3次)治疗,黄疸很快消退.入院查体:体温37℃,呼吸62次/min,脉搏160次/min,血压9
期刊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18个月,因"发热5 d,左侧颈部肿块5 h"至急诊室就诊.5 d前出现发热,体温38~40℃,口服布洛芬悬液后体温下降后又复升。
期刊
细菌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新生儿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发生感染后易.扩散,从局部感染可迅速发展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但由于新生儿感染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快速实验室检测手段,临床医生常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近年来,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细菌感染的敏感和特异性
期刊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 nuclear factor,NF)-κB活化状态及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在婴儿捂热综合征(infant muggy syndrome,IM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0例IMS患儿及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化率及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17、IL-6、肿瘤坏死因子(
患儿,男,27d,以"皮肤黄染24 d"为主诉入院,第二胎第二产,足月自然分娩,出生史无异常,出生体质量3.5 kg.生后3 d出现皮肤黄染,无进行性加重,20d黄疸仍未消退,当地医院对症治疗未见好转.母乳喂养.第一胎健康,无异常家族史.入院查体:神志清,反应欠佳,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肤色晦暗,伴有脱皮,前囟平坦,心肺听诊无异常,腹略膨,肝肋下3.0 cm,剑下2.0 cm,质Ⅱ度,脾肋下未及,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