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课改;语文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5(A)—0056—01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县经过七年的全面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扎实地学习新课改理论,他们对新课改的认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很快,富有个性特色的新课程观已在各类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教师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重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更多地注重字词句段篇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则被忽略了。实行课程改革以后,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的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处理不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中提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践行的机械,导致了一些课堂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看似平等,实质上却流淌着不和谐的音符。现在不少教师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教师则只作为点名者、赞赏者,不去引导。于是,在一片“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赞扬声中,课堂教学由过去的“一言堂”一下子变为“大放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变得可有可无。
三、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成效不大
自主与合作之间本身没有矛盾,只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次序上有冲突。课堂上教师虽然经常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但总跳不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怪圈,问题出在哪儿?从学生方面来说,如果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没有体会,没有自主探究的收获,那么合作学习也就因缺乏探究对象而无法完成,只能是没有目的和结论的乱谈乱说。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学习后的讨论、合作与交流,那么讨论的收获也会很小。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更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交由组内合作讨论,最后小组合作得到的结果在班内进行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重视信息技术,忽视传统教具的使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有目共睹,但多媒体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课程本身,具体来讲,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很多课堂忽视了传统教具的使用,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甚至喧宾夺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一个老师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情景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来,学生只需用眼睛去看,虽然教学变得简单起来,但这样把学生无限的想象定格在那么狭小的画面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教师不能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评价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还是经常抱着“对于学生必须是有好心,不能有好脸,否则你就不好管理了”等思想,这就使得有些学生的才能被埋没,或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即使是面对经常犯错的学生,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好学生也是夸出来的,让每一位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
编辑:刘立英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5(A)—0056—01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县经过七年的全面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扎实地学习新课改理论,他们对新课改的认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很快,富有个性特色的新课程观已在各类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教师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重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更多地注重字词句段篇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则被忽略了。实行课程改革以后,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的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处理不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中提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践行的机械,导致了一些课堂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看似平等,实质上却流淌着不和谐的音符。现在不少教师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教师则只作为点名者、赞赏者,不去引导。于是,在一片“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赞扬声中,课堂教学由过去的“一言堂”一下子变为“大放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变得可有可无。
三、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成效不大
自主与合作之间本身没有矛盾,只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次序上有冲突。课堂上教师虽然经常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但总跳不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怪圈,问题出在哪儿?从学生方面来说,如果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没有体会,没有自主探究的收获,那么合作学习也就因缺乏探究对象而无法完成,只能是没有目的和结论的乱谈乱说。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学习后的讨论、合作与交流,那么讨论的收获也会很小。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更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交由组内合作讨论,最后小组合作得到的结果在班内进行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重视信息技术,忽视传统教具的使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有目共睹,但多媒体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课程本身,具体来讲,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很多课堂忽视了传统教具的使用,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甚至喧宾夺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一个老师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情景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来,学生只需用眼睛去看,虽然教学变得简单起来,但这样把学生无限的想象定格在那么狭小的画面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教师不能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评价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还是经常抱着“对于学生必须是有好心,不能有好脸,否则你就不好管理了”等思想,这就使得有些学生的才能被埋没,或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即使是面对经常犯错的学生,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好学生也是夸出来的,让每一位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