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类阅读试题研究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o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 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简称“IEA”)主办的“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中文译为“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活动,主要以小学四年级学习结束时的学生为评价对象。2001年首次举办以来,每五年举办一次。2011年参与评价的国家与地区增至49个(另有波斯瓦那、哥伦比亚以及南非等三国作为准“PIRLS”评价对象国),影响越来越大。
  从某种视角说,意在给各国“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及参与者提供有关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方面的信息”的大型国际比较研究项目[1],正成为世界小学阅读教学发展趋势的风向标,理应引起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界高度重视。2013年,“IEA”发布了《2016年“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评价框架》(以下简称《2016年框架》)。研究这一框架中非文学类阅读评价,对推动我国小学非文学类阅读教学紧跟国际潮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概念释义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评价,2001年首次举办以来,其中纸笔测试部分,一直是文学类阅读与非文学类阅读测试各占50%。“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根据阅读目的,对“非文学类阅读”定义为“为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阅读,认为其特点是:“为获取信息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与一个想象的世界接触,而是与真实世界的某一领域接触。通过阅读承载信息的文本,读者了解世界面貌和曾经的状态,以及这一切产生的原因。读者超越信息本身,用信息进行推论、指导行动。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不必从头读到尾,读者可以选择某些要读的部分阅读。这类文本有很多形式,但基本是连续性文本,或非连续性文本两类。”[2]这一阐述,既指明非文学类阅读“为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特征,又揭示读者与文本独特的关系状态,同时指出此类阅读独特的阅读方式——“不必从头读到尾,读者可以选择某些要读的部分阅读”,将其与文学类阅读明显区分开来。
  根据《2016年框架》非文学类文本试题及其建构性试题评分指南,本文尝试分析2016年“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书面测试的基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在“PIRLS”秉持的“阅读素养”观下,学生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评价不仅包括试卷测试,还包括对学生、教师、校长、家长或监护人的各类问卷调查以及访谈。限于研究主题,本文暂不对这一部分进行讨论。
  二、考点与分值
  根据《2016年框架》,非文学类文本测试考点如下:
  阅读理解过程各部分,从设计角度看,最基础的直接提取”能力与最复杂的“考查、评价”能力占分相当,均为20%。可见,在测试设计者看来,阅读能力层级与测试中相应赋分没有对应关系。此外,对《2016年框架》非文学类阅读试题分值实际统计表明,阅读理解过程中各能力层级“设计分值”与“卷面分值”有差异。也就是说,试卷命制过程中,允许分值微调。
  三、试题设计
  从《2016年框架》范本看,非文学类阅读试题由选择题与建构性试题(constructed-response questions)组成。选择题,即应答者在试题提供的几种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2016年框架》用的都是单项选择题。建构性试题相当于“主观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虽源自文本,但并非文本内容的简单复述、重现,而是打上了应答者经验的烙印,体现应答者个性色彩,是应答者主观经验与文本客观材料相互作用建构的产物。进一步分析,其中“考查、评价文本内容、语言和文本元素”能力试题的答案,读者主观经验介入最多、最深,最具个性色彩。有关这一点,本文将在以下分析中具体展开。这一举措,正是测验与评价环节呼应其“阅读素养”定义的反映。《2016年框架》坚持它一贯秉持的阅读素养定义,即:“阅读素养是读者根据社会需求或(和)本人喜好,理解与应用书面语言的能力。读者可从各类文本中建构意义,并能成为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通过阅读而学习、参与阅读群体交流以及由此获得快乐的读者。”[3]“读者可从各类文本中建构意义”而非传统所称的“获取意义”,是“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阅读素养”观的核心。
  根据《2016年框架》,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题型分布如下:
  选择题主要集中在“聚焦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直接提取信息)”和“直接推论”两种初级阅读能力测试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无论是“直接提取信息”还是“直接推论”,读者主观情感不会介入答案建构。“直接提取”的答案自不待言,就是“直接推论”的答案,也不会有读者主观经验介入。正如《2016年框架》所说的,这种阅读理解过程,“读者仅需在文本提供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或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这些意思本身清晰地呈现在那里,只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那么明朗,因此才需要推论,而且,尽管文本没有推论过程,但所表达的意思相对是清楚的”[4]。可见,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只是利用形式逻辑的规则,在文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或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这样的能力检测,用选择题较为便捷,且不会给答题者造成束缚。
  与此不同,“阐释、整合观点与信息”和“考查、评价文本内容、语言和文本元素”这样复杂的阅读能力测试,全部采用建构性试题,是有学理依据的。一般而言,后两种高级阅读能力,结构复杂,读者经验介入答案建构相对较多。使用建构性试题更宜于刺激应试者多方面反应,为应试者高级能力呈现提供更多空间,也有利于达到测试目的。当然,题型与所测试能力之间虽有一定联系,但也非简单对应。试卷实际编制中,题型出现一些变动,属于正常。如上表显示,第2、14题,测试“直接推论”的能力,用的却是建构性试题。   四、答题指南
  分析《2016年框架》答题指南,是全面把握“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非文学类阅读测试另一重要渠道。因为,根据测验一般理论,试题正确答案在某种程度上是测试者期待的目标。因此,答题指南提供的参考答案,可以理解为测试者理想目标的某种表述形式。
  以下在每一能力层级测试上选择一题及其参考答案为例,进行分析。[5]
  测试“聚焦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能力试题,有第1、3、6、11题。四道题均为单项选择题,答案都可直接在文本中找到。如第1题,题目如下:
  化石是什么?
  本题参考答案是“古生物的遗留物”。很明显,文章第一句,“化石是千百万年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的遗存物”,就直接含着这个答案,应答者能直接从文中提取。
  测试“直接推论”能力试题,其答案不能直接在文本中找到,但联系文本一两处信息,可直接推导出来,如第2、5、7、9、14题。以第2题为例,题目如下:
  根据文章判断,为什么很久以前有人相信是巨型动物的遗骨?
  本题答案,应答者无法直接从文本中找到,但细读文本,应答者可从以下文字中找到相关信息,并通过对相关信息分析、整理,推出合适的答案。文本相关片段如下:
  有些人以为,这些大骨头或许来自他们见过或书上读到过的某种动物,如河马,或是大象。但是,人们见到有些骨头那么大,即使是最大的河马和大象,也不会有这么大的骨头。这些巨型骨头让人们相信,它们一定是巨型动物的遗骨。
  人们见到的最大动物,如河马、大象,其骨头也没有眼前遗骨那么大,理所当然,人们相信会有比河马、大象更大的“巨型动物”,这些遗骨应属于它们。这个判断不是文章直接呈现的,而是应答者根据文章的相关信息,梳理之后从中推导出来。
  测试“阐释、整合观点与信息”能力,试题难度相对更高。读者不但没办法直接从文章表述中找到答案,也不能轻易通过对相关信息分析,直接推导出答案。为找到答案,读者要做艰苦的解释、整合工作。第4、8、10、13题是这样的试题。以第4题为例,题目如下:
  白纳德·帕里斯的新想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是“化石应是已经灭绝的某些动物留下来的”,或“有的化石属于地球上不再存活的动物”,或“他产生了新想法:地球上有些生物已经彻底地消失了”。[6]
  以下是文章的相关文字:
  几百年前,一位名叫白纳德·帕里斯的法国人冒出一个新念头。他是著名的陶艺师,工作中,他在黏土中发现很多细小的化石。仔细研究了这些化石,他写出一份报告,宣称这些化石是古生物的遗骨。实际上,这也不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但是,白纳德·帕里斯还陆续发表了一些报告,宣称有些生物已经不再生活在地球上,他们彻底消失了,这些物种灭绝了。
  解答本题,要求应答者给出法国人白纳德·帕里斯的“新想法”。首先,这个“新想法”是他写的系列报告中呈现出来的。其次,不能满足于“这些化石是古生物的遗骨”这一结论,因为,文章明确提到“这也不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因此,真正合乎试题的答案,应在承认这些化石是古生物的遗骨”结论后,进一步看到“有些生物已经不再生活在地球上,他们彻底消失了,这些物种灭绝了”,这才是“新想法”的准确内容。
  “考查、评价文本内容、语言和文本元素”能力试题,测试学生更高级的阅读能力。根据“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文献表述,应答者考查、评价文本内容、语言和文本元素时,其关注焦点已从建构意义转移到评价文章本身。在此过程中,读者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深究它并对它做出评价。读者凭借自身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过去的阅读经验,以一种非常个人化,或挑剔的、反对的视角,深究、评价文本的内容和意义。[7]
  第12题是这样的试题,试题如下:
  仔细观看禽龙的两张图,它们帮你明白了什么?
  本题解题思路与参考答案如下:
  今天的科学家认为,禽龙看上去与吉登·门特尔判断有别。沿着这一思路,答案可以是“显示人们对禽龙外形的认识是如何改变的”,或“显示不同的人对禽龙外形有不同的看法”。
  如侧重从“人们的看法有何区别”这一思路出发,参考答案可以是:“吉登·门特尔认为,这些遗骨化石显示禽龙是四足行走的,但后来科学家改变了他的想法。”
  或者,答案还可从另一角度入手,照片说明吉登·门特尔和其他人可能错了。参考答案可以是“表明吉登·门特尔有些地方弄错了”,或“人总难免一错”。
  《2006年框架》答题指南认为,还有一些答案,从更加一般的层面理解两张图片中禽龙的外貌差异,却没有扣住试题提出的“(这些差异)帮你明白了什么”,也可以得一半分。如“显示它们看起来不一样”,或“一张图上的禽龙四条腿行走,另一张上的两条腿行走”,或“吉登·门特尔认为禽龙有一只独角”。
  “指南”提供这些虽非“完全正确”但“部分合理”的参考答案,认为应该适当给分,这对全面、准确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显然更加合理。
  五、结论分析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中非文学类阅读测试题及其参考答案,紧扣其“阅读素养”定义。一方面,“阅读素养”概念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学生阅读目的、方式、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且内涵清晰,为编制科学的评价框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阅读理解过程四种能力测试及其参考答案在纸笔测试层面,体现了“阅读素养”概念的先进性与丰富性。首先是四种阅读能力界定,既边界清晰,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阅读能力的完整形态。各种能力边界清晰,为试题编制提供了便利;在这样的前提下,所编试题测试何种阅读能力、与何种题型匹配、各类试题所占总体中的比例这些技术问题就容易解决。
  此外,建构性试题参考答案多样性,在评价层面切实落实了“阅读素养”中“读者可从各类文本中建构意义”的核心观点。所谓“建构”,就必然烙上读者个性化印记,“正确答案”虽不能逾越基本框架,但必然具有个性色彩。就是说,在“阅读素养”理念下,尤其是一些测试高级阅读能力的试题,答案多样性成为必然。“指南”为高级阅读能力测试提供的多种参考答案,正体现了这种必然性。就评价活动而言,它也体现了评价的完整与统一性。
  参考文献
  [1]Ina V.S. Mullis,Michael O.Martin,Eugene J.Gonzalea,and Ann M.Kennedy,PIRLS 2001 International Report[M]. Boston. TIMSS
其他文献
我和台湾孙剑秋教授主编的台湾高中国文课本第一、二册,经有关方面通过,已正式发行。我的分工是对每一篇选文作解读,此前在《语文建设》上发表的顾炎武《廉耻》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应读者吁请,我将解读龙应台1999年在台大法学院的一次演讲,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一  这篇文字显然是根据记录整理的,因为她问过学生是否读过鲁迅的小说,还有学生背诵苏轼的《江城子》中断,有人从旁补足。这种文章不是一般的散文,应该
书名:于漪教育视点丛书:涌动生命的课堂  作者:于漪  出版单位: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ISBN:9787203074557  定价:40元  语文是一门特殊又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随着综合素养的提出和推广,人们对语文学科也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康美好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同时,语文教
当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技术层面的东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时,教材便一下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解读教材随即也成了时髦的话题,变得神秘起来。当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水上飞机》后,我恍然大悟,教材其实也可以这么读。    一、 读文本,区分文本体裁    教参在进行教材说明时说:《水上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说白了,它就一篇说明文
一、材料解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語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由分行排列的三句话组成。“语言”一词共出现五次,显然是材料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审题时加以圈画、凝视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优美的文笔和深厚的情味赢得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学界对其主题意绪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许多论者将悲凉看成文章的情感基调,如朱金顺认为,《故都的秋》“抒发了悲凉的感情”[1];王立宪认为,悲凉的意味笼罩着《故都的秋》全篇[2];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亦持“悲凉说”[3]。其实,这样的解读存在审美偏差,“秋气堪悲未必然”,《故都的秋》表达的主要不是悲凉之情,而是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统编语文教材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出了“語文要素”这一核心概念,并将此作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一条线索。所谓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合理编排并有机呈现在单元导语、写作、名著选读、“补白”等板块之中,由此构建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系。语文要素使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更加明
【活动背景】  《会飞的图画》是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爸爸给小明寄信时贴的一张小小的邮票,向学生介绍了邮票的作用。课上,我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邮票,并分小组介绍了邮票的画面。但我总感觉学生意犹未尽。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开展了《会飞的图画》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从课本引入生活,了解邮票的作用
书名: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  主编:赵敏俐  出版单位: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  ISBN:9787800604072  定价:100元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中,诗歌与音乐的作用举足轻重,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密不可分的。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在《关于加强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在文学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不能再忽视或简单地描述这一文化现象,而应该从艺
【教学理念】  1.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生学会在咬文嚼字中品味语言、揣摩作者、触摸诗句背后所隐藏的内蕴。  2.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让学生在形象感知、展开想象中入境,在感同身受、参读互训中悟情,在融情悟读、激情引读中入心。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能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句的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是加拿大作家里柯克的一篇幽默小品:先写家人为了庆祝母亲节准备陪同母亲出游、钓鱼,后写因车挤反而把母亲留在家中、各自在外尽情玩了一天,回来饱餐母亲烧的饭。乍一看,文章的;主题是讽刺家人揩油母亲节,实际上,却是在节庆中完美展现了可亲可爱的母亲的本色。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如何由表及里地领悟并把握作者艺术构思的问题。  在第一个母亲节来到之前,家人们早已翘首盼望,并决定为长年累月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