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有重要影响。作为特殊群体的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是实现其社会有效融合的途径之一,从培养积极情感体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安全感、强化自我效能高、重视感恩教育等方面入手可以有效提升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情感 自我效能高 社会适应 感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06-0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认知方面主要指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情感方面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包括正性情感(兴高采烈、心平气和等)和负性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上世纪60年代国外就兴起了对幸福感的研究,50来年的发展使幸福感的研究在对象、方法上日益广泛和成熟,取得了大量成果。我国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幸福感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成绩斐然,相关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涉及学生、医生、教师、老年人、军人等。各项研究均表明较高主观幸福感能有效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调教育公平的当下,促进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特殊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相关的研究表明,当前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作为影响听觉障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培养积极情感体验:
在近年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有效的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对同一客观事件的情感体验会因人的心理特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发展和预防为取向,关注全体听觉障碍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包括满意、快乐、幸福等,让听觉障碍学生拥有健康的情绪,学做情绪的主人,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听觉障碍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激励自己,不断增强对自己的满意感; 引导听觉障碍学生学会结交良师益友,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体验互助、合作的快乐感; 引导听觉障碍学生确立奋斗目标,按阶段分解目标,并一步一步去实现,体验成功感;引导听觉障碍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体验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行为又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幸福感越强,听觉障碍学生尚不成熟的自我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会使他们产生很多的困惑,听力与语言方面的障碍又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时遇到问题,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业能力,学业能力是指个体对学校生活的适应状况,它包括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及学业成就。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能帮助他们科学高效地进行学习,取得较高的学习成就,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由于听力与语言障碍带来的种种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听觉障碍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学习需要的心理失衡,学习目标的不明确,生理缺陷带来的心理压力,往往导致听觉障碍学生在学习上的自卑与迷惘。因此要特别注重帮助听觉障碍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于听觉障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难题和困惑,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启发性的诱导和积极的帮助,同时加强对听觉障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是否有社会资源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但是随着听觉障碍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当遇到学习、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时,逐渐倾向于依靠自我、利用周围的帮助,独立解决问题,因而在听觉障碍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不要因为考虑到他们的身体残疾而过分呵护,反而要多为他们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他们自主自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去解决问题。
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可以增加社会融入度,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感受到个体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听觉障碍学生由于受到其交流方式(手语)的制约,更愿意与听觉障碍学生群体交往,对健全人群体易产生疏离。但是最终听觉障碍学生还要融入社会群体,所以, 教育者要创造条件, 鼓励听觉障碍学生多与健全人交往,给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是很好的途径,还可以组织听觉障碍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加责任感进而融入社会。
三、增加安全感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 以及将来) 各种需要的感觉。弗洛伊德也认为安全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只有具有了安全感, 个体才可能有自信、自尊, 才可能积极发掘个人潜力,提升主观幸福感。基于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加其安全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为听觉障碍学生提供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所以一方面, 要给为听觉障碍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要尽力为聋生的成长提供和谐温馨的心理成长环境。在家庭里,家长应给聋生更多的关爱, 家庭成员和睦相处, 相互关心、体贴。在学校里,教师对待听觉障碍学生时应该一视同仁,特别是当他们和普通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教育他们和睦相处。同时 ,应宽容他们的错误与不足之处,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慎用威胁、惩罚的教育方式, 以免增加听觉障碍学生恐惧、畏避心理, 影响安全感的形成。 2、增强与听觉障碍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积极的沟通与交流更利于培养良好的安全感, 听觉障碍学生渴望与外界交流, 渴望认识这个世界, 家庭和学校应创造机会采用多种形式真诚、耐心的与听觉障碍学生沟通交流。
3、积极的关注与鼓励。马斯洛认为, 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便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听觉障碍学生因其行为举止与普通学生不同, 容易产生不安与焦虑。积极无条件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这种不安与焦虑,增加安全感。同时,适当鼓励听觉障碍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行为, 也有利于其安全感的形成, 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强化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的判定、信念及主观感受。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高越强主观幸福感越强。听觉障碍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其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滞后于普通学生,加之社会的偏见,所以很难有较高的成就感进而导致自我效能感不高。因此要从听觉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一方面,帮助听觉障碍学生设置难易适中通过其自身努力能实现的合理活动目标,当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自信心自然增强,自我效能高自然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为听觉障碍学生创造条件增加成功的机会和体验,进而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积极面对,获得更多的正性心理体验提高幸福感。
五、重视感恩教育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感恩心理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感恩,又称感恩倾向,是指个体能够识别他人在其积极体验过程中所给予的恩惠或提供的帮助,并且能够带着感激之情对此做出反应的一种普遍化倾向。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感恩心理有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以往研究表明,感恩心理倾向强的个体有更高生活满意度,并伴有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以及较少的消极情感体验。听觉障碍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如父母对其有愧疚感凡事包办、物质上尽量满足反而使他们决定别人的付出理所应当不会感恩,或是因为他们的缺陷而遭到忽视导致孤僻冷漠缺乏感恩,所以应在学校中开展系统有效的感恩教育,多学科、多形式渗透,增进听觉障碍学生与周围人的联结,从而促进其学校适应,提升幸福感。
针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真诚关注、积极,实施提升听觉障碍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构建他们幸福的人生,构建我们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林春燕.131名聋校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7.10-3.
[2]陈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 .3 -1.
[3]杨昭宁 杨 静 谭旭运.聋生安全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 -9 ( 总第147期)
[4]田丽丽 范丽恒 郑 雪.听障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幸福感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 -5 ( 总第71期)
[5]佟永峰、李 焰、范 杰.中学聋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7 ( 总第73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情感 自我效能高 社会适应 感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06-0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认知方面主要指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情感方面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包括正性情感(兴高采烈、心平气和等)和负性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上世纪60年代国外就兴起了对幸福感的研究,50来年的发展使幸福感的研究在对象、方法上日益广泛和成熟,取得了大量成果。我国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幸福感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成绩斐然,相关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涉及学生、医生、教师、老年人、军人等。各项研究均表明较高主观幸福感能有效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调教育公平的当下,促进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特殊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相关的研究表明,当前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作为影响听觉障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培养积极情感体验:
在近年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有效的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对同一客观事件的情感体验会因人的心理特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发展和预防为取向,关注全体听觉障碍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包括满意、快乐、幸福等,让听觉障碍学生拥有健康的情绪,学做情绪的主人,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听觉障碍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激励自己,不断增强对自己的满意感; 引导听觉障碍学生学会结交良师益友,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体验互助、合作的快乐感; 引导听觉障碍学生确立奋斗目标,按阶段分解目标,并一步一步去实现,体验成功感;引导听觉障碍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体验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行为又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幸福感越强,听觉障碍学生尚不成熟的自我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会使他们产生很多的困惑,听力与语言方面的障碍又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时遇到问题,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业能力,学业能力是指个体对学校生活的适应状况,它包括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及学业成就。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能帮助他们科学高效地进行学习,取得较高的学习成就,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由于听力与语言障碍带来的种种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听觉障碍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学习需要的心理失衡,学习目标的不明确,生理缺陷带来的心理压力,往往导致听觉障碍学生在学习上的自卑与迷惘。因此要特别注重帮助听觉障碍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于听觉障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难题和困惑,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启发性的诱导和积极的帮助,同时加强对听觉障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是否有社会资源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但是随着听觉障碍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当遇到学习、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时,逐渐倾向于依靠自我、利用周围的帮助,独立解决问题,因而在听觉障碍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不要因为考虑到他们的身体残疾而过分呵护,反而要多为他们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他们自主自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去解决问题。
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可以增加社会融入度,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感受到个体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听觉障碍学生由于受到其交流方式(手语)的制约,更愿意与听觉障碍学生群体交往,对健全人群体易产生疏离。但是最终听觉障碍学生还要融入社会群体,所以, 教育者要创造条件, 鼓励听觉障碍学生多与健全人交往,给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是很好的途径,还可以组织听觉障碍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加责任感进而融入社会。
三、增加安全感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 以及将来) 各种需要的感觉。弗洛伊德也认为安全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只有具有了安全感, 个体才可能有自信、自尊, 才可能积极发掘个人潜力,提升主观幸福感。基于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加其安全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为听觉障碍学生提供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所以一方面, 要给为听觉障碍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要尽力为聋生的成长提供和谐温馨的心理成长环境。在家庭里,家长应给聋生更多的关爱, 家庭成员和睦相处, 相互关心、体贴。在学校里,教师对待听觉障碍学生时应该一视同仁,特别是当他们和普通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教育他们和睦相处。同时 ,应宽容他们的错误与不足之处,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慎用威胁、惩罚的教育方式, 以免增加听觉障碍学生恐惧、畏避心理, 影响安全感的形成。 2、增强与听觉障碍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积极的沟通与交流更利于培养良好的安全感, 听觉障碍学生渴望与外界交流, 渴望认识这个世界, 家庭和学校应创造机会采用多种形式真诚、耐心的与听觉障碍学生沟通交流。
3、积极的关注与鼓励。马斯洛认为, 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便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听觉障碍学生因其行为举止与普通学生不同, 容易产生不安与焦虑。积极无条件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这种不安与焦虑,增加安全感。同时,适当鼓励听觉障碍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行为, 也有利于其安全感的形成, 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强化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的判定、信念及主观感受。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高越强主观幸福感越强。听觉障碍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其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滞后于普通学生,加之社会的偏见,所以很难有较高的成就感进而导致自我效能感不高。因此要从听觉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一方面,帮助听觉障碍学生设置难易适中通过其自身努力能实现的合理活动目标,当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自信心自然增强,自我效能高自然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为听觉障碍学生创造条件增加成功的机会和体验,进而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积极面对,获得更多的正性心理体验提高幸福感。
五、重视感恩教育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感恩心理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感恩,又称感恩倾向,是指个体能够识别他人在其积极体验过程中所给予的恩惠或提供的帮助,并且能够带着感激之情对此做出反应的一种普遍化倾向。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感恩心理有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以往研究表明,感恩心理倾向强的个体有更高生活满意度,并伴有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以及较少的消极情感体验。听觉障碍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如父母对其有愧疚感凡事包办、物质上尽量满足反而使他们决定别人的付出理所应当不会感恩,或是因为他们的缺陷而遭到忽视导致孤僻冷漠缺乏感恩,所以应在学校中开展系统有效的感恩教育,多学科、多形式渗透,增进听觉障碍学生与周围人的联结,从而促进其学校适应,提升幸福感。
针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真诚关注、积极,实施提升听觉障碍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构建他们幸福的人生,构建我们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林春燕.131名聋校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7.10-3.
[2]陈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 .3 -1.
[3]杨昭宁 杨 静 谭旭运.聋生安全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 -9 ( 总第147期)
[4]田丽丽 范丽恒 郑 雪.听障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幸福感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 -5 ( 总第71期)
[5]佟永峰、李 焰、范 杰.中学聋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7 ( 总第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