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小学师资建设的几点建议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xi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全国上下正在掀起促进义务教育大发展的热潮,各地教育改革事业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作为民族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自然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而民族教育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师资力量的高低。农村教育又被党和国家看作是教育改革事业发展的重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民族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有效的保障农村教育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民族教师的社会认可度、职业归属感和经济社会地位都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民族教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18-02
  温总理深刻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民族教育要培养高水平人才,离不开一流教师、一流教学、一流教研这三要素。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初期阶段,是人类社会学校教育的的开始。当前,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原因,在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教师的学员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民语类教师来源单一且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对教学的投入不足与认识偏差等主要问题。这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更是改革的难点。学校对师资问题的战略规划、师资培养机制的建立以及有效的贯彻执行等,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为此,提出下列建议。
  1 改革教师聘任与评价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西方国家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原则是和学校自身的建设和特色息息相关的,教师的主要精力必须放在课堂教学上,其次还会要求教师具备教学科研的能力,其教学研究水平是能否被聘任的基本条件之一。一名高校毕业生若想当教师,为了防止其缺乏实际教学经验、不利于提高学校的课堂教学,一般要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一段时间。刚被聘用的年轻教师其主要任务是辅助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并且要参与各类教学研究,因为此时正是他萌发创新的旺盛期,这样可以使学校充满原始创新的活力。而在教学方面他通常是给老教师做辅导教师,以逐渐积累教学经验。这就从机制上保证了教授教书育人的地位。目前,国内诸多中小学让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上讲台、讲主课,这是误人子弟的,也是学生学习效率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从法规上彻底改革聘任办法,确保教师队伍中的一流骨干教师能够承担主课的教学任务。并建立完善的以教学工作评价为主导的考核评价指标,以教学为导向的教师职称晋升评审制度,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化,以利于教师潜心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
  但在小学阶段,尤其是民族小学里以论文数量或者科研能力作为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主要条件是很片面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国内学术评价标准不合理的现状,有大学率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此后,中国学界竞相模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机构也将SCI及EI文章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于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被SCI或E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迅速上升,“大跃进”之势席卷全国。这种风气甚至严重地影响到了各级各类出等教学学校。其结果是,高校职称评定、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无不与SCI、EI挂钩。SCI、EI目前已成为衡量大学、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这就导致很多教授为追求文章数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空洞的理论构架和写作技巧上,却忽略了科研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然而,SCI、EI检索只是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数据库,其宗旨是为科学家检索信息建立有效的方法,是作为分析工具,帮助科研工作者在制定决策时有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所以,科研评价不能依赖文章发表的数量和被收录的数量,而应该强调文章的代表性,要从所做工作的实效性出发,着重考察教师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完成从重视科研文章的数量到重视科研文章的质量方向转变。
  在中小学,一名老师应致力于课堂教学,立足于创造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使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回归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本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也要营造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给更多有创造力和能动性的科研工作者以更宽松、更规范的科研环境,培养教师的科研兴趣,并将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教育资源,形成有效的“教育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研室”这样的学校基层组织的功能日趋僵化后,如何重新焕发这一基层组织的活力,以保证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我们完全可以仿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做法,探索在小学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教学团队,但由于没有习惯上的行政约束力,建设的难度一定会很大,尤其是民语类程的团队更是如此,教研的功能相对仍然很薄弱。
  建议在县级以上的重点小学建立教学和教研一体化的基层组织;在乡一级中心小学成新定义教研室的基本职能,强化这一基层组织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建议成立课程组,每门课程都应纳入相应的检验室,加强教研功能,真正起到教学骨干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3 简化各类职称或评选事项
  (1)现在的教师等级评定太复杂、各种头衔太多。将教育工作者行政等级化,使教师对自己的职称评定没有发言权。这种职称评审上的等级制度,披着尊重知识的外衣,用貌似合法的程序,阻碍着知识的创造。教师职称评审的民主化和言论自由,在等级制度下,无异于痴人说梦。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些教师不再安心课堂教学,而热衷于追名夺利,甚至于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各种奖励。因此,取消背离教学发展规律的、复杂的教师等级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应是今后学校体制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奖励种类设立太多。设立科学技术奖项,奖励拔尖科研人员,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如诺贝尔奖,其巨大的激励及导向意义早已举世公认。但是,任何奖项的价值,并不在于颁奖者的地位,而在于获奖者的成就,及其典范激励的意义。如果获得诺贝尔奖的门槛很低,就不能起到推动全世界科学进步的作用。每年,各种市级、省级、部级、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的评定种类繁多、名目复杂,由于获奖者众多,不仅不能激励科技创新,反而催生出许多泡沫学术。一旦获奖成为高校教师或领导的终极目标,这些奖项便丧失了推动科技进步的功能。在甘肃省职改办出台的职称评审条件里,各种奖项所占的比例过大,让教师日常付出的教学工作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3)教师、课程评比太多。各个学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师、课程评比活动。在台下经过几位资深老师的讨论、总结、评选,多位“优秀教师、优质课”便应运而生。这种评选活动往往缺乏科学性。同时,众多的评比活动,使教师不能安心于学术研究,被牵扯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使有些人在评选前搞突击,当选后就放松,这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良好教学作风的延续性,评比的良好初衷大打折扣。
  总之,取消名目繁多的奖励与评比,从制度上保证教师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教书育人也应是今后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宪平.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及对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6-130.
  [2] 付文杰.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及解决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9(5):38-40.
  [3] 张馨芳.透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8(5):137-140.
  [4] 王广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成因及破解措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8(4):44-40.
  [5] 黄侨明.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2):19-20.
  [6] 郭元婕.科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与技能——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2007(33):24-25.
  [7] 戴功仪.浅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7(10):48-50.
  [8] 卓越.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7(5):72-75.
  [9] 刘元容.新时期教师素质刍议[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10):53.
  [10] 张晓霞.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素质的培养[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其他文献
以引水隧洞初期支护施工工艺为核心,列举工程案例,从引水隧洞开挖、出渣、初期支护等方面入手,优化引水隧洞初期支护施工工艺,为后续工程实施提供基础保障,以提高支护施工质
3岁的贝贝很不喜欢看书,只要手接触到书,不是撕就是扯:不让他搞破坏,就开始哇哇地哭。都说读书很重要,他总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呢?(贝贝妈妈)    年龄小的儿童出于自身的喜好,对拿到手里的东西(比如书)进行撕、咬等破坏行为,他们自身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或不正常的。但作为成人,应该采取措施改变他们这种不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尤其是案例中贝贝那样见书就破坏的行为。  首先,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一旦宝宝开始
鸡蛋是小朋友常吃的一种食物,丢弃的蛋壳能有什么用呢?请家长快带着孩子到奇妙的蛋壳世界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个蛋壳手工吧!
摘 要:阐述RFID技术的利用对流通部图书管理服务的提升,对RFID技术在流通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RFID技术 图书馆流通部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55-02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电子标签技术,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雷达技术的发展。在很多领域中取代了条形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