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最温暖的教育学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教师28年,如果说专业上还有点作为,最应该感谢的是我教过的所有学生。李政涛认为:“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是面向可能性、独特性这一‘生命事实’的学问,是面向每一个个体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成长体验的学问。”我对教育的理解,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包括对学生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向学生学习得来的。学生时时都在创生鲜活的教育事实、教育现象、教育故事,让真实的教育学温暖、温情,直抵人心。
其他文献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其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与清代曹雪芹长篇小说《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某种程度上是20世纪初中国现实版的《红楼梦》。巴金从思想主题、结构设计、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斗争方式等诸多方面借鉴了《红楼梦》的创作,不仅形似“红楼”,而且神亦似“红楼”,可谓形神兼备。更为值得瞩目的是,“激流三部曲”一方面袭用《红楼梦》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却站在时代的高度,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统一,这是对《红楼梦》的超越。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背景,探索了教育大数据驱动下区域精准教学的模型建构、技术支持、实施保障等,建构了大数据驱动下精准教学的实施路径:组建指导团队,推进区域精准教学实践;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注重学习资源精准推送;线上线下融合,实施区域精准教学模式;聚焦大数据评价,提升区域精准教学实效。
多年来,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以开发苏南工艺课程为抓手,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巧妙关联起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以点带面地推动苏南工艺课程建设,以工匠精神雕琢课程品质,同步进行资源建设,为课程的生动实践提供了良好保障。
杨宪益、戴乃迭与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是现存流传度最广的两种译本,翻译批评界对于这两大译著的评价和比较从未间断。以女性主义作为理论视角,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及其译者在《红楼梦》的翻译活动中的异同,并从女性主义视域探讨这些异同的成因。以霍克斯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对比样本,重点分析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的存在及其成因,并尝试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实践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