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排放评价的超小净距隧道绿色施工优化研究

来源 :中国公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发展,倡导绿色低碳施工理念,以碳排放评价作为切入点,开展了超小净距隧道绿色施工优化研究.依托贵州旧屋基原连拱隧道段工程,基于隧道施工碳排放模型,归纳了影响隧道施工碳排放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造成隧道施工碳排放量产生的主要因素为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运作以及建筑材料生产,因此从缩短工期与优化结构形式2条技术路径对原方案进行绿色低碳施工优化具有可行性,进而提出分离式超小净距隧道优化方案,并将原CD开挖工法调整为“先行洞台阶法+后行洞超前小导洞扩挖工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中岩柱加固方法下超小净距隧道安全性,确定了中岩柱“中空注浆锚杆加固+三角区小导管注浆加固”的辅助加固方案.根据现场试验段监测数据,优化方案相比原方案施工工期缩短15d,拱顶沉降最大值13.5 mm,收敛变形最大值9.53 mm,初支安全系数最小值2.13,满足支护结构安全性要求.基于碳排放系数法,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施工方案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优化方案的总碳排放量相较于原方案减少25.43%,其中通过节省原材料减少碳排放量最为明显,减少碳排放量为30.14%,绿色低碳实施效果显著,对类似超小净距隧道施工的节能减排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在全球大变革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展望并研判2050年我国农业发展前景、方向与目标,针对性提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关键措施、保障政策.本文梳理了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了未来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研判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过去40余年我国农业取得迅速增长,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市场改革、农业公共投入是四大驱动力;着眼中长期,农业现代化仍面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水土资源环境恶化、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大等多重挑战;需要秉持创新、绿色、高效、永续发展理念,在保障居民口
本文在回顾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重点展望至2050年中国农业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需要遵循总体经济结构转型与农村经济转型相辅相成的发展路径,提升农业劳动生产力,促进农业快速发展.至2050年,农业GDP占总体GDP的比例与农业就业占总体就业的比例将逐渐趋同.中国食物自给率将从现在的95%下降到2035年的90%左右,未来还会缓慢下降.高价值农产品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是未来农业增长和农民农业增收的主要增长来源.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至2050年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
在氧化石墨烯纳米片(GO)改性的基础上,于非盐酸介质中采用原位共聚法合成了聚苯胺纳米纤维/改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PANI-F/CTGO),将其作为防腐增效组分引入到水性环氧聚合物乳液(WEP)中构建复合涂料.采用电化学方法和盐雾实验研究了涂料在加速腐蚀条件下对不锈钢的腐蚀防护作用,对腐蚀产物结构进行了分析.复合材料中PANI-F与CTGO的化学键接提高了PANI-F/CTGO在环氧乳液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非盐酸介质条件下制备的PANI纳米纤维没有腐蚀介质盐酸的引入,在涂层中能发挥出更好的耐蚀性;PANI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长江大保护要抓主要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策略.本文系统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主要水安全与水生态保护修复问题:防洪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水生动物适宜生境萎缩严重且多样性降低、长江与通江湖泊关系失调.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水安全保障措施与水生态修复策略:一是加快重要蓄滞洪区的安全工程建设,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二是在长江上游支流替代生境建设,在长江中下游实施部分原通江湖泊的恢复连通并扩大水库生态调度范围,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三是实施洞
为实现隧道建设节能低碳目标,基于隧道全寿命周期理论建立了隧道光环境评价模型.重点考察隧道全寿命周期中的建设期和运营期,用隧道光环境设计参数建立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根据不同的偏好权重,综合了碳排放量和造价的计算,是评价模型的核心.依托目标函数并结合安全性的约束条件形成公路隧道全寿命周期多维度的评价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发了隧道光环境碳排放计算程序,可根据运营时间形成可视化的图表并输出分析结果,实现了参数化计算流程.最后以某隧道光环境设计方案为例,运用该评价模型对5个光环境方案进行比选,对各方案的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