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中的遗憾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fya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电影业正在经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暴风骤雨。无特效不成大片,电影的艺术表达越来越沉迷并依靠于技术。在难辨真假的视觉特效带给观众强烈感官刺激的同时,经典电影美学被逐渐淡化。一部部应运而生的恢宏之作除了炫目的场景之外乏善可陈。于是,复古默片《艺术家》一经出现,便立刻成为电影界和观众关注的焦点。这样一部复古默片《艺术家》,其还原黑白电影的创意到底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对电影风潮发展至今的投机?还是对黑白电影真正近乎于苛求的还原?
  一、技术考究:原汁原味复制无声电影
  以复古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摄制一部电影并非《艺术家》首创。导演梅尔·布鲁克斯在70年代就曾重新还原过默片《无声电影》,不过它并不是一部苛求复古艺术的黑白片,但同样是利用默片里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音效、音乐和字卡交代剧情与笑料的制造。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梅尔·布鲁克斯最好的影片之一。而提到《艺术家》的复古艺术,不得不想起另外一部电影——《德国好人》。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006年拍摄了《德国好人》,这部电影虽然并非还原默片,但是其“克隆”了黑白电影的摄制方式,同样是一部追求复古艺术,向电影史致敬的影片。史蒂文·索德伯格完全采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传统拍摄方式,他使用了需要调焦距的镜头,在片场坚持使用白炽灯,从而增加画面的颗粒感、古旧感。索德伯格做得似乎有点过犹不及,他甚至禁止使用演员无线麦克,影片收音完全使用最原始的方法。而影片的剧情设置和演员的选择上,让人不由地想起《马耳他之鹰》、《第三个人》、《卡萨布兰卡》等经典影片。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做到了完全的复古,可是影片得来的外界评价却远远不如《艺术家》。
  电影《艺术家》整体还原了默片的摄制模式。影片后期经过技术的精确计算,将彩色影像处理为黑白,营造影片之“旧”。影片银幕全然不顾影院的放映规格,采用默片1.33:1的宽高比;使用字幕卡的方式连接剧情;帧速调整为每秒22格,还原默片画面的加速感。总之,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欲呈现出一部原汁原味的无声电影。同时,《艺术家》通过对细节的安排,对经典影片桥段的模仿,以增添电影的历史感和致敬意味。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为1927年。奥斯卡的主办组织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便成立于该年,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也诞生于该年。电影“戏中戏”里的人物造型分别取材于《亚森罗宾》(1932)、《佐罗的标记》(1920)、《罗宾汉》(1922)、《贼》(1952)、《七重天》(1927)、《最卑贱的人》(1924)等影片;表现乔治与妻子关系崩裂的6个拼贴镜头照搬《公民凯恩》(1941);影片配乐挪用了希区柯克《迷魂记》(1958)里的经典音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系列的“似曾相识”,彰显了导演的个人趣味。在影片中穿插对经典电影的模仿,也增添了影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充分考虑了现代观影人的怀旧情结和审美趣味,这是《艺术家》比《德国好人》获得更高评价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美中不足:创作方面仍有缺憾
  法国著名作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说:我拍的所有电影,画面背后都隐藏了黑色。她认为黑色是没有间断的,是一种持续的运动。它和声音、话语联系得更紧,因为没有什么意象会侵害这种关联的底蕴,存在于黑色和声音之间,尤其存在于黑色和话语、黑色与生命、黑色和死亡之间。[1]黑白默片虽然没有将所有艺术表现元素“物尽其用”,但是正是如此,才使得默片中的镜头语言、表演方式、电影音乐等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电影美学,带给观众永恒的感动。而在这几个方面,电影《艺术家》则显得美中不足。
  (一)演员表演过于现代化,缺乏力度和表现力
  由于无法利用声音,演员必须用比较大的动作体现人物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变化。因此,默片时代演员的表演带有夸张性。与“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现代表演美学不同,这种偏于外化的演绎方式逐渐形成了默片时代独特的电影文化和表演美学。默片里通过镜头语言对演员的动作和表情特写进行放大,进一步强化表演本体的塑造力,产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极富个性的肢体动作和滑稽表情成为时代的永恒,《大独裁者》、《摩登时代》等无声电影被誉为无声电影之经典。在德国默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里,演员卡尔·梅育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一挑眉一瞪眼,将凶恶又难以捉摸的卡里加里博士诠释得入木三分,让人不寒而栗。仅通过表情和动作,便把角色的内心世界剖析透彻,是默片时代里最纯粹的表演艺术,是影迷和演员至今仍借鉴和推崇之处。
  相比之下,《艺术家》里演员现代化、生活化的表演方式无法契合默片的艺术样式。让·杜雅尔丹确实有几分老牌好莱坞影星的风范,而贝热尼丝·贝乔眉目间的奕奕神采很适合演绎喜剧默片。可是整部影片下来,我们除了能记住乔治充满魅力的笑容和芭比自信的气质外,似乎并无其他关于角色内在的深刻印象。乔治富有魅力的银幕形象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他的面部轮廓在黑白影片的光影处理下十分生动地重现了默片时代的影星风采,符合默片时代的人物审美,能让观众很快地入戏。可是让·杜雅尔丹对人物的诠释整体来说略显平庸,在表现主人公在不同情景下的心境之时表演缺乏生命力。例如,当乔治发现芭比匿名买下他的所有拍卖品时,让·杜雅尔丹仅用微微皱眉来表现主人公彼时的惊讶、愤怒与屈辱,脸上缺乏明显的表情变化,近乎面无表情。观众很难从他的表演中体会到乔治“今非昔比”的痛苦心境。他的演绎放在讲求微相艺术的现代电影里勉强合格,而在一部默片则力道不够。其表演力度和表演技巧与默片时代的巨星相去甚远。表演上的“轻”与“浮”不免成为《艺术家》的一个缺憾。
  (二)电影配乐平庸,缺乏功能性和切合度
  在电影录音的三大类声源(即语言、效果和音乐)中,音乐是默片放映中最早出现的声音元素。早在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在巴黎首映时,现场就有钢琴的音乐伴奏。此后三十余年,音乐伴奏伴随着电影走过了整个默片时代。[2]音乐元素的加入,使无声电影中人物形象更为鲜活和立体。音乐可以控制观众情绪,烘托电影气氛,增强画面感染力,帮助电影叙事。音乐同时也具有辅助连接镜头,起到强化和解释镜头语言的作用。为一部默片创作演奏乐曲是默片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D·W·格里菲斯的划时代大制作《一个国家的诞生》里解放黑奴时使用舒缓而略含不安的音乐,在表现黑奴解放后自由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奴隶主的愤怒;阿贝尔·冈斯的《拿破仑》里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有效地加强了电影的英雄情怀和史诗氛围;卓别林电影作品的配乐在渲染情绪方面更是被颂为经典,贯穿始终的欢快钢琴曲表现了影片的喜剧情调。重复响起的音乐往往会成为一部默片的标志,拥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地位。   《艺术家》里的原创配乐不过不失。在表现乔治事业蒸蒸日上时配以轻松活泼的钢琴曲,烘衬乔治极富魅力又自信的形象;在乔治因事业江河日下而愤怒时配以澎湃急促的管弦乐,辅助表现人物内心苦闷和绝望。而电影配乐仅仅做到与电影画面和人物情绪相配合,这在默片里远远不够。电影配乐的提示剧情、连接画面、给出暗示、解释镜头等功能集体缺失。这些缺失的功能正是默片里音乐最为重要的艺术功能。音乐在该片里的地位被还原默片的形式主义所淡化。
  《艺术家》里还引用了经典电影的音乐片段。例如影片在乔治企图自杀时配以希区柯克作品《迷魂记》里的经典音乐。这段引用被《迷魂记》的女主角指为“艺术上的强奸”。确实,如果两部电影情节/内容上具有相似性,或者主题/情绪上有明显的内外在互文联系,借用电影配乐才显得相得益彰。该段音乐在《迷魂记》里烘托了原影片悬疑又暧昧的氛围,表达男主角一步步趋向“真相”时猜忌和纠葛的心境,而这明显与《艺术家》里的桥段不符。在表达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关键时刻引用并不相符的音乐,阻碍了《艺术家》里情绪表达的高潮,也影响了观众情感共鸣的连贯性。
  (三)电影立意略显浅薄,缺乏原创性和深度性
  默片缺乏足够的表现形式,因此影片内容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默片大多内容详实、题材丰富多彩,信息密度大,情节发展速度快。常见题材为重大历史事件或是轻松幽默的喜剧。影片内容大多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代表着室内剧高度的F·W·茂瑙的《最卑贱的人》,开篇用喜剧展现一个老人的骄傲和家庭的温馨,而后篇直转急下,在没有字幕的提示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老人在失去工作和金钱后的遭遇,对人物的自卑心理和人情的冷漠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用一个小人物的辛酸深刻地“表现了个人与未卜命运的冲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与强权政治的冲突、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工业化文化之间的冲突。”[3]
  反观《艺术家》,影片过于倚重默片的形式,而未重视故事内容。《艺术家》采用经典好莱坞式的框架设置和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27年好莱坞电影界的故事:好莱坞默片的巨星乔治?瓦伦丁因为有声片的兴起而逐渐失去自己的地位,饱受挫折,日渐消弭。与此同时,热恋着他的芭比却借着有声片的东风逐渐成名,并帮助他凭借歌舞片东山再起。默片时代巨星的陨落这一题材不用讳言其老套,在多部经典影片如《雨中曲》、《一个明星的诞生》中均已被多次演绎。而有意穿插的经典桥段模仿,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联想起众多老影片,无形中削弱了影片本身的意义。
  而在故事的立意方面则更为浅薄。默片巨星乔治因为没落而消沉,事业如日中天的芭比帮助乔治逐渐恢复自信。宏大的时代背景被通俗爱情故事冲淡。影片仿佛借默片终被淘汰,乔治重振旗鼓,来歌颂有声片时代的到来。这样便从故事情节上否定了默片存在的意义。这与导演以炮制一部默片向默片时代致敬的初衷相悖。形式无论多逼真,在空洞的内容和空缺的立意下也是徒劳。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家》致敬无声电影,复制默片的表现形式,其大胆创意和怀旧情怀毋庸置疑。而在情节处理上,在人物表演上,在电影音乐的使用上,在主题设置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遗憾。无论如何,一部复古《艺术家》以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带我们一览那个没有特效,没有色彩,全靠演员表演和镜头语言的年代。它包含着对默片时代的浓浓乡愁,体验了电影最纯粹、广袤、深沉的魅力和感动。而重温了这份感动即已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杜拉斯.外面的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7.
  [2]王 瀛.还原默片的本来面目(上、下)[J].现代电影技术,2011(04):44.
  [3]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8.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艺术家,在电影理论批评领域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积极倡导电影意识批评原则,遵循现实主义电影观。王尘无作为左翼电影批评的代表人物,首次把“电影”和“意识”联系在一起,同时,在民族救亡的关键时期,提倡电影要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敢于揭露和批判时代的黑暗和错误的思想。王尘无以犀利的文风、鲜明的观点,通过撰写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杂感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
由卡比尔·汗执导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于2015年7月17日在印度上映,2018年3月2日在中国上映。该片在多国都获得了极高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片选材新颖、独特,以印巴两国人民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宗教矛盾冲突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印度青年帕万帮助一个天生患有语言障碍的穆斯林小女孩莎希达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感人故事,向人们表达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对和平、友爱、团结、美好生活
一、 公益类微电影的价值  公益类微电影创作是公益活动的一部分,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公益活动主要包括体育赞助、文化赞助、教育赞助、福利慈善赞助等,公益电影的主题具有社会性,它的主题内容往往存在着深厚的社会现象,其创作素材通常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以独特的创意、深刻的内涵、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引导公众。公益类微电影的主要诉求对象是非常
什么是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科幻电影应该是一个真正能表达中国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载体。它应该是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意义的电影。众所周知,科幻类型一直是国产电影类型的短板。随着《流浪地球》影片的大获成功,让2019年被定义为“国产科幻片元年”。为何被称为元年?难道说中国没有拍过科幻片?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长期以来,中国科幻片产量低,市场份额更是微乎其微,以至于让人产生“中国好像没有科幻片”的错觉。但作
艺术源于生活,电影反映现实。电影作品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传递人们的思想和认知,让人们更加了解真实的社会,也引发群体性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女性作为社会劳动的重要参与者,为社会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女性的付出与从社会中获取的回报严重不匹配,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印度作为一个种姓制度森严的国家,有着严重的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歧视尤为
海德格尔说:“真理之生发在作品中起作用,而且以作品的方式起作用。因此,艺术的本质先行就被规定为真理之自行置入作品。”意思是说艺术家在艺术体验中得到的真理是通过作品形式体现的。艺术家的体验就是对艺术本体的反思,体验就是直面人生,体验生活中的晦暗不明的各种现象,从而揭示生命、生活的意义。但这种体验又是超越性的,并形于形式。任伯年作品的形式就是他体验过程的迹化,从这些形式入手,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作品的创造
2013年,《疯狂原始人》(以下简称《疯狂1》)上映,随后七年磨一剑,《疯狂原始人2》(以下简称《疯狂2》)虽然在疫情期间上映,但仍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纵观两部影片,《疯狂1》中对新事物的接受和探索推动着叙事,《疯狂2》则将矛盾集中在代表原始和文明的咕噜家族与贝特曼家族之间。虽然叙事主题不尽相同,但同样幽默,更有不少媒体评价影片剧情越来越滑稽,展示着梦工厂将幽默进行到底的决心。从叙事策略上来看
电影《大象》是导演格斯·范·桑特的一部作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校园枪击案的过程和之前几个小时的事情。  格斯·范·桑特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独立制片导演,他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具叛逆精神和实验精神,他的多数作品都与残酷的青春有关。  《大象》从一开始便表现出了不同寻常,导演不按常规出牌,放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将每一个情节点都平行地缠绕起来。每一个相关的情节都是断裂的,每
“刺客”在古今中外皆有记载,如著名的“荆轲刺秦王”“ 普林西普刺斐迪南大公”等,均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随着电影《刺客信条》于2016年12月21日(美国)、2017年2月24日(中国)上映后,在获得了较好票房的同时,亦激起了观影民众极大反响。从目前相关影评观察,尽管影评好坏参差不齐,但在当时观影数量却居高不下。  一、“刺客”身份解读  以下通过对东西方文化中的“刺客”理解,简要说明它的
张 劲 字子若,号八方斋主,转业军人,现就职予沛县文联书画院,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四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八代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大展、全国首届行书展、“小榄杯”全国县镇书法大展、江苏省书协“走进新世纪”江苏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当代江苏书法篆刻精品晋京展等。获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首届中国书法篆刻大赛银奖等。作品散见于《书法》、《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