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了英语专业三年级所讲授的高级英语教材、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中现存的问题,提出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在高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合作式教学在今天仍有很大的价值。针对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高级英语;合作式教学法;意义建构
作者简介:凌淑珍(1979-),女,河南南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陕西咸阳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英美文学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研究”(项目编号:JY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49-02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与交际法原则提出了合作教学理论传统的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并吸取这两种传统模式的优点。[1]自上而下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讲解语言知识点,如重点词句和难点,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由于语言刺激点不够,环境单一,学生并不能将新获得的信息有效地和已有的旧信息很好的整合,最终导致师生双方都很累。而后来出现的自下而上的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小组合作教学理论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互动式教学环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着重要的中介、指导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理解背景知识,将课内和课外、知识和实践、课前和课后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互动。
一、“高级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合作式教学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高级英语”课教材全部选自英美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有J.F.肯尼迪和W. S. Churchill 的演讲,有轰动全世界的《猴子审判》和《迷茫的一代》这种历史题材,有对词典和英语未来的语言学探究,有优美的散文,有关于传统的历史和自然消失的哲学,这些文章涉及面宽广,而且有很深的寓意,如丘吉尔的演讲辞,我们既能体会到一战时西方摒弃前嫌和苏维埃合作,同时能体会到英国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意识。有些文章的结构比较好辨认,但是有些节选的文章结构复杂,如《消失在天窗外》各部分就像断裂的碎片拼凑在一起。这些思想深邃、结构复杂、选材广泛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和文化的熏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生词多、篇幅长,文化背景复杂,无论是文体还是修辞对学生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现状也对“高级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有的学生到了大三后总是质疑“高级英语”这门高难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际上,“高级英语”对于大三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原因在于英语专业大三学生通过了大二要考的专四,打好了英语听说等语言基本功后,非常苦恼语言能力没有质的飞跃,甚至怀疑自己滞留于高中阶段。中国有句古话,不进则退,而“高级英语”这门难度高的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能解决学生语言能力没有质的飞跃的问题,使学生不至于吃老本,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能力的渴求。
现在高年级教师仍沿用低年级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语法要点,来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背景,主题思想等。这种填鸭式自上而下的教学只能适用于语言学习的低年级阶段,且容易造成教师在教学整个过程中的筋疲力尽,而学生却并不能对教师的教授产生极浓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高级英语”的心理障碍,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兴趣,准确地执行大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
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能够巩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同时又能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有效交际的能力,能够将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元素的动态交流和互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
二、实践应用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教学的课前文化背景导入环节如何有效地实现,在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等方面的有效互动。小组合作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放任学生做他们各自喜欢的事,而是需要教师用新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去启发学生并与学生产生有效的互动。
在每学期开始,教师要上好第一节课。不能流于形式,要紧紧围绕高级英语课的特点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高级英语”的教学方法、重要性、学习方法。当然,我们要突出重点,讲解“高级英语”和其他低年级阶段综合英语课程的不同。另外,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本学期要讲授的所有课文的大概内容、主题意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向学生讲明要准备的背景知识,然后让学生按兴趣自由结合为不同的小组,这样比教师按照学号分派任务更合理,学生们找到了兴趣点,更会积极地投入准备。每开始一个新单元前,教师先让挑选到该单元的小组预习课文,找到问题,并反馈给教师。除了学生提出的难点,教师还要把该单元的其他知识点详细列出清单,并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让他们再次合作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导入文化背景并非排除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教师要将指定课文的知识点分派到具体的小组成员,每个小组成员要承担不同的任务。这次没必要按照自由选择的办法,因为如果每个小组成员自由选择各自负责的知识点,总会有学生不愿准备难点,挑三拣四,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承担的人物过重等分配不均的现象。在演示文化背景时,甚至有的小组不去解决课文难点,而仅仅关注于容易解决的知识点。这就像翻译出现的漏译和增译一样,这既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又让学生们感到无趣。
当前的网络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取代小组合作学习的一切功能。学生们在准备文化背景时,不是孤立地利用网络,不是从网上寻找每个知识点并打印出来,再读给其他学生。教师要求他们必须合作学习。首先,他们必须对文章总的主题、思想内涵、社会意义有一致性的理解,否则在展示背景的热身训练中,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所以,小组的每个成员不仅仅只是准备自己的问题,他们必须和其他成员讨论、合作。另外,他们要消化吸收所查资料,用符合口语特点的词句来展示背景。实际上,在将正式的书面用语转化为口头用语时,学生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翻译,甚至是一种改写的写作练习。
在小组合作准备文化背景之后,在正式给学生展示合作成果前,教师要对他们合作的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内容不够丰富和形式不够生动的准备,教师要提出改进意见。针对教师的意见,小组成员要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解决教师指导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学生们往往对教师在彩排中提出的问题感到有压力,但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小组合作学习总能取得新的成果。
另外,在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和合作讨论的基础上,他们还必须用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每个人准备的背景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将其他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语言学习毕竟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语言习得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突出文化背景导入中的表演因素是很有必要的。语言学习者对母语的模仿本身就是一种模仿。在小组生动的表演性模仿中,我们还要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欢迎各个小组采取不同的形式,将不同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在小组合作导入文化背景后,本组成员要接受挑战,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令人惊奇的是,他们采用了各种娱乐形式形象地给其他学生传达了对背景的理解。如在学习《爱丑之欲》一文时,有一组的学生采取导游的形式,举着小红旗,带大家参观韦斯特莫兰县这个肮脏的钢城,又参观美国其他州,并且聆听牧师的演讲,后来又到西班牙等欧洲参观瑞士的山地小木屋,使其他学生理解了门肯对从钢城到整个美国的肮脏的批判。而在学习《迷茫一代》一文时,学生们打扮成维多利亚时代的少女向我们倾诉美国20世纪20年代年轻人对虚伪的维多利亚道德行为的不满,他们模仿摩登少女并和美国热播电视剧《欲望都市》进行比较。《从天窗中消失》这一单元抽象地讲解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审美、历史、自然、建筑等的变化。有的小组采取总统竞选的表演形式,把《肯尼迪就职演说》里的美国政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援、对冷战时期苏联的威胁)形象地呈现给大家。他们会邀请其他学生客串做预备演讲和即兴演讲,并总结演讲使用的文体和修辞。有的小组为了调动大家兴趣,会在背景知识讲解后和大家一起做游戏。他们让大家抢答背景知识涉及的一些问题并给予物质奖励和惩罚。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也会时时刻刻围绕正在表演的东西穿插一些课文讲解的片花。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给予评价并提出意见。这样下面的一组就会以此为鉴做得更好,这样枯燥的课文讲解被消解在生动的背景表演中。小组合作要一直持续到课后。有些课文在学完后,学生们肯定会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适时采取讨论、表演、写总结、写续等形式抓住时机强化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每一单元讲解后,小组合作学习要继续进行下去。小组要合作将课文的文化历史进行总结和深化。这次的小组合作不同于课前文化背景导入时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后的小组合作强调对课文的强化,教师通过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现教师讲解不够明晰的地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提出问题,另一组可以解答,小组内部每个学生都要提出疑难问题,让本小组或另一个小组学生回答。这种互相提问、解答的形式能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如《外婆的家什》一文,围绕三个女主人公,小组成员带领其他学生自由辩论,每个成员都要分别为课文中三个不同的女性辩护。他们选择不同的听众加入自己的阵营。在重新组合分割的小组中,小组合作又一次开展。每个小组内部讨论后再辩论。讨论中,学生们不应被动接受作者的观点,应对文章内容提出质疑,甚至是否定或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新的观点。[3]
有些知识点在背景展示中无法有效地传达给观众,这就需要课后巩固。如《轰动世界的审判》一文,课文中关于美国司法程序、被告和原告的辩词、生动的表情都很适合表演,有一小组合作通过话剧表演形式在课文讲解后生动再现了猴子审判的过程。课后巩固非常重视《迷茫一代》一文,提到一战前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美国的大公司变得没有人情味。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大学毕业后想在大公司就业还是想去小公司工作呢。小组合作讨论后,学生会写出一篇300字小作文。学习《中东市场》一文后,围绕男女购物的不同安排小组讨论。
三、结束语
互动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放任学生做他们各自喜欢的事,而是需要教师用新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去启发学生并与学生产生有效的互动。最终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柏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2]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马真.高级英语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的应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4).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高级英语;合作式教学法;意义建构
作者简介:凌淑珍(1979-),女,河南南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陕西咸阳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英美文学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研究”(项目编号:JY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49-02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与交际法原则提出了合作教学理论传统的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并吸取这两种传统模式的优点。[1]自上而下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讲解语言知识点,如重点词句和难点,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由于语言刺激点不够,环境单一,学生并不能将新获得的信息有效地和已有的旧信息很好的整合,最终导致师生双方都很累。而后来出现的自下而上的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小组合作教学理论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互动式教学环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着重要的中介、指导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理解背景知识,将课内和课外、知识和实践、课前和课后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互动。
一、“高级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合作式教学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高级英语”课教材全部选自英美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有J.F.肯尼迪和W. S. Churchill 的演讲,有轰动全世界的《猴子审判》和《迷茫的一代》这种历史题材,有对词典和英语未来的语言学探究,有优美的散文,有关于传统的历史和自然消失的哲学,这些文章涉及面宽广,而且有很深的寓意,如丘吉尔的演讲辞,我们既能体会到一战时西方摒弃前嫌和苏维埃合作,同时能体会到英国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意识。有些文章的结构比较好辨认,但是有些节选的文章结构复杂,如《消失在天窗外》各部分就像断裂的碎片拼凑在一起。这些思想深邃、结构复杂、选材广泛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和文化的熏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生词多、篇幅长,文化背景复杂,无论是文体还是修辞对学生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现状也对“高级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有的学生到了大三后总是质疑“高级英语”这门高难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际上,“高级英语”对于大三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原因在于英语专业大三学生通过了大二要考的专四,打好了英语听说等语言基本功后,非常苦恼语言能力没有质的飞跃,甚至怀疑自己滞留于高中阶段。中国有句古话,不进则退,而“高级英语”这门难度高的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能解决学生语言能力没有质的飞跃的问题,使学生不至于吃老本,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能力的渴求。
现在高年级教师仍沿用低年级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语法要点,来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背景,主题思想等。这种填鸭式自上而下的教学只能适用于语言学习的低年级阶段,且容易造成教师在教学整个过程中的筋疲力尽,而学生却并不能对教师的教授产生极浓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高级英语”的心理障碍,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兴趣,准确地执行大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
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能够巩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同时又能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有效交际的能力,能够将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元素的动态交流和互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
二、实践应用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教学的课前文化背景导入环节如何有效地实现,在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等方面的有效互动。小组合作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放任学生做他们各自喜欢的事,而是需要教师用新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去启发学生并与学生产生有效的互动。
在每学期开始,教师要上好第一节课。不能流于形式,要紧紧围绕高级英语课的特点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高级英语”的教学方法、重要性、学习方法。当然,我们要突出重点,讲解“高级英语”和其他低年级阶段综合英语课程的不同。另外,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本学期要讲授的所有课文的大概内容、主题意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向学生讲明要准备的背景知识,然后让学生按兴趣自由结合为不同的小组,这样比教师按照学号分派任务更合理,学生们找到了兴趣点,更会积极地投入准备。每开始一个新单元前,教师先让挑选到该单元的小组预习课文,找到问题,并反馈给教师。除了学生提出的难点,教师还要把该单元的其他知识点详细列出清单,并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让他们再次合作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导入文化背景并非排除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教师要将指定课文的知识点分派到具体的小组成员,每个小组成员要承担不同的任务。这次没必要按照自由选择的办法,因为如果每个小组成员自由选择各自负责的知识点,总会有学生不愿准备难点,挑三拣四,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承担的人物过重等分配不均的现象。在演示文化背景时,甚至有的小组不去解决课文难点,而仅仅关注于容易解决的知识点。这就像翻译出现的漏译和增译一样,这既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又让学生们感到无趣。
当前的网络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取代小组合作学习的一切功能。学生们在准备文化背景时,不是孤立地利用网络,不是从网上寻找每个知识点并打印出来,再读给其他学生。教师要求他们必须合作学习。首先,他们必须对文章总的主题、思想内涵、社会意义有一致性的理解,否则在展示背景的热身训练中,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所以,小组的每个成员不仅仅只是准备自己的问题,他们必须和其他成员讨论、合作。另外,他们要消化吸收所查资料,用符合口语特点的词句来展示背景。实际上,在将正式的书面用语转化为口头用语时,学生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翻译,甚至是一种改写的写作练习。
在小组合作准备文化背景之后,在正式给学生展示合作成果前,教师要对他们合作的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内容不够丰富和形式不够生动的准备,教师要提出改进意见。针对教师的意见,小组成员要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解决教师指导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学生们往往对教师在彩排中提出的问题感到有压力,但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小组合作学习总能取得新的成果。
另外,在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和合作讨论的基础上,他们还必须用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每个人准备的背景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将其他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语言学习毕竟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语言习得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突出文化背景导入中的表演因素是很有必要的。语言学习者对母语的模仿本身就是一种模仿。在小组生动的表演性模仿中,我们还要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欢迎各个小组采取不同的形式,将不同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在小组合作导入文化背景后,本组成员要接受挑战,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令人惊奇的是,他们采用了各种娱乐形式形象地给其他学生传达了对背景的理解。如在学习《爱丑之欲》一文时,有一组的学生采取导游的形式,举着小红旗,带大家参观韦斯特莫兰县这个肮脏的钢城,又参观美国其他州,并且聆听牧师的演讲,后来又到西班牙等欧洲参观瑞士的山地小木屋,使其他学生理解了门肯对从钢城到整个美国的肮脏的批判。而在学习《迷茫一代》一文时,学生们打扮成维多利亚时代的少女向我们倾诉美国20世纪20年代年轻人对虚伪的维多利亚道德行为的不满,他们模仿摩登少女并和美国热播电视剧《欲望都市》进行比较。《从天窗中消失》这一单元抽象地讲解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审美、历史、自然、建筑等的变化。有的小组采取总统竞选的表演形式,把《肯尼迪就职演说》里的美国政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援、对冷战时期苏联的威胁)形象地呈现给大家。他们会邀请其他学生客串做预备演讲和即兴演讲,并总结演讲使用的文体和修辞。有的小组为了调动大家兴趣,会在背景知识讲解后和大家一起做游戏。他们让大家抢答背景知识涉及的一些问题并给予物质奖励和惩罚。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也会时时刻刻围绕正在表演的东西穿插一些课文讲解的片花。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给予评价并提出意见。这样下面的一组就会以此为鉴做得更好,这样枯燥的课文讲解被消解在生动的背景表演中。小组合作要一直持续到课后。有些课文在学完后,学生们肯定会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适时采取讨论、表演、写总结、写续等形式抓住时机强化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每一单元讲解后,小组合作学习要继续进行下去。小组要合作将课文的文化历史进行总结和深化。这次的小组合作不同于课前文化背景导入时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后的小组合作强调对课文的强化,教师通过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现教师讲解不够明晰的地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提出问题,另一组可以解答,小组内部每个学生都要提出疑难问题,让本小组或另一个小组学生回答。这种互相提问、解答的形式能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如《外婆的家什》一文,围绕三个女主人公,小组成员带领其他学生自由辩论,每个成员都要分别为课文中三个不同的女性辩护。他们选择不同的听众加入自己的阵营。在重新组合分割的小组中,小组合作又一次开展。每个小组内部讨论后再辩论。讨论中,学生们不应被动接受作者的观点,应对文章内容提出质疑,甚至是否定或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新的观点。[3]
有些知识点在背景展示中无法有效地传达给观众,这就需要课后巩固。如《轰动世界的审判》一文,课文中关于美国司法程序、被告和原告的辩词、生动的表情都很适合表演,有一小组合作通过话剧表演形式在课文讲解后生动再现了猴子审判的过程。课后巩固非常重视《迷茫一代》一文,提到一战前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美国的大公司变得没有人情味。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大学毕业后想在大公司就业还是想去小公司工作呢。小组合作讨论后,学生会写出一篇300字小作文。学习《中东市场》一文后,围绕男女购物的不同安排小组讨论。
三、结束语
互动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放任学生做他们各自喜欢的事,而是需要教师用新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去启发学生并与学生产生有效的互动。最终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柏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2]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马真.高级英语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的应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4).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