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是急就章,能赢得满分者可谓凤毛麟角。尽管如此,每年高考都会涌现出一定数量的满分作文。正如问题作文总是千奇百怪的,而满分作文却有其共性,因为满分作文必须切合发展等级的要求。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立意要深刻,材料要丰富,构思有创新,语言有文采。当然,也不是这四项要求全都达到,作文才能获取满分,有一两点特别突出即可。
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篇2017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读心为魂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我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狭义的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的层面,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灵活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通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為人的终极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是终极目标的明证。他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
阅读向着领悟“心灵之书”出发!为保有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这篇文章的亮点有:
[1] [立意胜人一筹]
本文立意高远,议论深刻。考生没有仅仅停留在议论“读三大本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上,或者读这三大本书的方法、技巧上,而是“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有了这更深一层的思考与感悟,文章的境界陡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文的论述既阐明了读“有字之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点明了局限性;既有对读‘无字之书’的裨益以及如何读这本大书的技巧的论说,更有对“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的点睛之笔。尤其是文章能指摘时弊,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非常可贵。
倒数第二段简要说明读三大本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心灵之书”的无所不在。有此一段,使议论更为缜密、深刻。
该考生站得高、想得远、论得深,文章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难能可贵。
[2] [材料丰富多彩]
此文共831个字,除开篇引用作家的说法,为全文立论张本外,还引用名人名言多达六次。这六处引用并非搜肠刮肚,刻意为之,而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契合了考生的思考与感悟。这六处引用,有的与读书技巧有关,有的和读书的益处有关,有的跟书籍的性质有关,有的同读书的境界有关。引用的对象有作家、诗人、画家,还有哲学家、思想家,反映出该考生阅读面广,阅读量大,文化底蕴丰厚,令人激赏。
丰富的材料,恰切的引用,为该文获得满分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 [结构严谨有致]
本文的结构也颇可称道,一是严谨,二是自然,三是圆合。第一、二自然段,起笔定调,引用所供材料,肯定作家说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确立了中心论点;第三段论述读“有字之书”;第四段引用鲁迅名言,自然地过渡到论说读“无字之书”;再用第六自然段绾结前两个层级,开启下一层级;第七自然段是全篇的重点,着墨较多;行文至此,考生并未就此作结,而是宕开一笔,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心灵之书”的重要与无所不在;最后水到渠成地以号召劝诫式结语,照应开头,简洁有力,催人践行。
结构层次分明,接榫自然,过渡巧妙,首尾圆合。
诚然,此文还有其他可圈可点之处,如标题简洁明了,开头吸人眼球,语言质朴,都为本文最终斩获满分增添了砝码。
(责任编辑 / 李晓静)
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篇2017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读心为魂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我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狭义的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的层面,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灵活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通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為人的终极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是终极目标的明证。他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
阅读向着领悟“心灵之书”出发!为保有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这篇文章的亮点有:
[1] [立意胜人一筹]
本文立意高远,议论深刻。考生没有仅仅停留在议论“读三大本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上,或者读这三大本书的方法、技巧上,而是“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有了这更深一层的思考与感悟,文章的境界陡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文的论述既阐明了读“有字之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点明了局限性;既有对读‘无字之书’的裨益以及如何读这本大书的技巧的论说,更有对“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的点睛之笔。尤其是文章能指摘时弊,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非常可贵。
倒数第二段简要说明读三大本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心灵之书”的无所不在。有此一段,使议论更为缜密、深刻。
该考生站得高、想得远、论得深,文章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难能可贵。
[2] [材料丰富多彩]
此文共831个字,除开篇引用作家的说法,为全文立论张本外,还引用名人名言多达六次。这六处引用并非搜肠刮肚,刻意为之,而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契合了考生的思考与感悟。这六处引用,有的与读书技巧有关,有的和读书的益处有关,有的跟书籍的性质有关,有的同读书的境界有关。引用的对象有作家、诗人、画家,还有哲学家、思想家,反映出该考生阅读面广,阅读量大,文化底蕴丰厚,令人激赏。
丰富的材料,恰切的引用,为该文获得满分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 [结构严谨有致]
本文的结构也颇可称道,一是严谨,二是自然,三是圆合。第一、二自然段,起笔定调,引用所供材料,肯定作家说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确立了中心论点;第三段论述读“有字之书”;第四段引用鲁迅名言,自然地过渡到论说读“无字之书”;再用第六自然段绾结前两个层级,开启下一层级;第七自然段是全篇的重点,着墨较多;行文至此,考生并未就此作结,而是宕开一笔,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心灵之书”的重要与无所不在;最后水到渠成地以号召劝诫式结语,照应开头,简洁有力,催人践行。
结构层次分明,接榫自然,过渡巧妙,首尾圆合。
诚然,此文还有其他可圈可点之处,如标题简洁明了,开头吸人眼球,语言质朴,都为本文最终斩获满分增添了砝码。
(责任编辑 / 李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