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得分要素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ichol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是急就章,能赢得满分者可谓凤毛麟角。尽管如此,每年高考都会涌现出一定数量的满分作文。正如问题作文总是千奇百怪的,而满分作文却有其共性,因为满分作文必须切合发展等级的要求。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立意要深刻,材料要丰富,构思有创新,语言有文采。当然,也不是这四项要求全都达到,作文才能获取满分,有一两点特别突出即可。
  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篇2017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读心为魂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我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狭义的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的层面,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灵活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通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為人的终极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是终极目标的明证。他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
  阅读向着领悟“心灵之书”出发!为保有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这篇文章的亮点有:
  [1] [立意胜人一筹]
  本文立意高远,议论深刻。考生没有仅仅停留在议论“读三大本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上,或者读这三大本书的方法、技巧上,而是“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有了这更深一层的思考与感悟,文章的境界陡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文的论述既阐明了读“有字之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点明了局限性;既有对读‘无字之书’的裨益以及如何读这本大书的技巧的论说,更有对“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的点睛之笔。尤其是文章能指摘时弊,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非常可贵。
  倒数第二段简要说明读三大本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心灵之书”的无所不在。有此一段,使议论更为缜密、深刻。
  该考生站得高、想得远、论得深,文章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难能可贵。
  [2] [材料丰富多彩]
  此文共831个字,除开篇引用作家的说法,为全文立论张本外,还引用名人名言多达六次。这六处引用并非搜肠刮肚,刻意为之,而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契合了考生的思考与感悟。这六处引用,有的与读书技巧有关,有的和读书的益处有关,有的跟书籍的性质有关,有的同读书的境界有关。引用的对象有作家、诗人、画家,还有哲学家、思想家,反映出该考生阅读面广,阅读量大,文化底蕴丰厚,令人激赏。
  丰富的材料,恰切的引用,为该文获得满分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 [结构严谨有致]
  本文的结构也颇可称道,一是严谨,二是自然,三是圆合。第一、二自然段,起笔定调,引用所供材料,肯定作家说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确立了中心论点;第三段论述读“有字之书”;第四段引用鲁迅名言,自然地过渡到论说读“无字之书”;再用第六自然段绾结前两个层级,开启下一层级;第七自然段是全篇的重点,着墨较多;行文至此,考生并未就此作结,而是宕开一笔,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心灵之书”的重要与无所不在;最后水到渠成地以号召劝诫式结语,照应开头,简洁有力,催人践行。
  结构层次分明,接榫自然,过渡巧妙,首尾圆合。
  诚然,此文还有其他可圈可点之处,如标题简洁明了,开头吸人眼球,语言质朴,都为本文最终斩获满分增添了砝码。
  (责任编辑 / 李晓静)
其他文献
庫博举起望远镜,风带着大海独有的腥味吹拂过他干燥的脸。远方的海浪浮起一条条白线,连着天的尽头。乌云正在聚集,潮汐一下下拍打在他脚下的礁石上,带着巨响,浪潮一次比一次高,最高的一次几乎要超过库博的头顶。  “喂,老爷子,你不会是想这时候出海吧?那可是会出人命的。”库博身后的岩石上坐着一个身材健硕的中年男人,嘴里叼着一根雪茄,头上戴着一顶遮阳帽,他狠狠地吸了一口香烟,喷着烟圈对库博说道。  他已经疑惑
采访:艾 珂  艾珂:柴已架好,请君入瓮吧。  东方晓灿:贵刊善煲汤乎?逃了逃了。  艾珂:休想!咳咳,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不那么新的新人作者——东方晓灿。因为在《完美人生》与大家见面前,他已经在我们的“惊奇档案”出现过两次了,分别是2020年4期谈DARPA的一篇小文和2020年8期的《文明备份狂想》。所以老新人晓灿请出来用你的方式给大家打个招呼吧,要有个性一点哟。  东方晓灿:大家好,
一直以来,人类的文化与地下世界都有着一种奇妙而复杂的渊源。  虽然在漫长的中生代中,人类的合弓纲先祖曾经靠着一手钻地打洞的本事避过了强大的恐龙,幸运地生存下来,又在K-T大灭绝事件中靠着这些地下“掩体”躲过一劫,但作为一种早早就演化出树栖生活方式的哺乳动物,地下世界对人类而言,仍然是相当陌生的——而人类的昼行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对于黑暗的本能恐惧,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疏离感。当旧石器时代的认知革命
上期回顧:  一个神秘的私家侦探伊恩找上了无所事事的马克,希望他能协助自己完成一件委托,报名参加一场“轮盘赌”的游戏。被选中参赛的马克被伊恩顶替后,却因坠入情网头脑发热再次顶替了心爱的女孩莉莉进入了比赛。游戏一开始,就有参赛者死去,随后的路更是险象环生。被恐狼追逐逃命时,马克与伊恩走散了,于是马克只好继续跟随其中一名参赛者忒弥修斯,听他讲起过去的故事……6  “你对十七星盟有多少了解?”忒弥修斯问
一  1940年9月15日凌晨,上海豫园。  曾经的江南园林明珠豫园,如今饱受战争损毁,园内景物荒芜,到处残垣断壁,园外的空地上搭建了不少棚屋,无数难民居住其中。  倏然,豫园深处的林木之中,白光一闪,宛如探照灯般明亮,但又瞬间熄灭,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偶有园外的难民被惊醒,睁开眼睛四下里张望,未发现任何异状,便又阖上双眼,为明日艰辛的生计积蓄体力。  许久,树林深处小心翼翼地潜出了一个人影,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这个盛夏的7月,科幻世界杂志社迎来了两位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一位是去年在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上就有过交流的韩国科幻作家、活动家尹汝敬女士,另一位则是曾任欧洲科幻协会主席、现任英国科幻协会干事的大卫·拉里先生。拉里先生虽是第一次来中国,可他表示自己早就想来看一看了,现在这也算了了一桩心愿。  7月10日上午,虽阴雨绵绵,但大家热情不减,见面寒暄几句后便相谈甚欢,仿佛
昨日幻想——科幻作品中的人造子宫  2019年末,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中,一个年老的特工被自己年轻的克隆体追杀。无独有偶,2019年银河奖微电影获奖作品《人体快递》也展现了利用克隆人替代本体的黑心公司。实际上,类似的设定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有科幻作者提出了。  在《逃出克隆岛》中,克隆人在一个类似于培养皿的大型容器中刺激生长。容器为克隆体提供营养以及适宜的温度,如同母体。经典科幻《第六日》中,克隆
“陪”你成长,“读”懂你心  近日,关于“陪读”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网上的“咆哮妈”和“心梗妈”两帖的流行更是引发了热议。如今的“陪读”现象愈演愈烈,而“陪读”究竟是一举多赢还是弊大于利呢?  父母对于“陪读”的理解大多都是陪伴孩子学习,督促他们完成作业。传统的“陪读”正是这样。而在我的理解中,真正的“陪读”是陪伴孩子的成长,读懂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  真正的“陪读”是理解,是包容。不少家长只
樊建川当过军人,父辈13人全部参加过抗日战争,12人阵亡,只有樊建川父亲1人幸存。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从小就对抗战前辈充满敬意,发誓要用一生去纪念他们,收藏他们的时代记忆。  他开始收集各种跟抗战相关的东西。1991年,樊建川34岁,已经当上宜宾市常务副市长。两年后,樊建川正式辞职。后来崔永元问原因,樊建川笑答:“最主要的原因是工资太低,不够我搞收藏。”  樊建川每次上街,眼睛就直溜溜盯着抗战时
一  我缓缓迈开腿,艰难地适应着这套神经信号转换服的平衡。  尽管触觉近乎麻木,但我仍能感受寒风穿过转换服直透入骨。但也许,压迫着每一个毛孔的转换服本身就是寒意的来源。  高楼间的穿堂风呜呜作响,仿佛要把现实吹散,好让模糊的往事弥漫在眼前。  上一次来到这条昏暗的窄巷是什么时候?二  是三年前了。  也是在清晨时分,他的来电把我从被窝拉到这里。  我问他有话为什么不在电话里说。  他立在上风位,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