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翻簧:一朶竹艺奇葩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84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台州市黄岩区的翻簧艺术家罗启松正在为筹建翻簧艺术馆的事情忙碌着。多年来,他和顾启望等翻簧艺人不懈努力,使这项创始于清同治九年、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得到抢救、保护和发展。
  黄岩翻簧竹雕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黄岩是国内最早创造翻簧竹雕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保存该手工工艺流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2007年,翻簧竹雕被省政府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罗启松和顾启望一起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近年来,黄岩翻簧竹雕在产品开发和研究新工艺上不断有新突破,品种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翻簧竹雕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筹建翻簧艺术馆的心愿在罗启松心里越来越强烈。
  小巷深处绽放翻簧之花
  在一条叫仁凤路的小巷里,辗转几道弯,走到一间门楣间题写着“筛竹斋”三个字的老屋前,才找到罗启松的家兼工作室。
  在这间狭小、拥挤的陋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翻簧艺术品,有首饰盒、糖果盒、笔筒、花瓶、台灯等实用品,也有台屏、挂屏、壁挂等装饰性很强的工艺品。这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古朴典雅,韵味悠长。有的奔放刚健,有的细腻婉约,粗中有细的线条和疏密结合的构图,无不显示了艺术家的手法之精妙。
  作为黄岩翻簧竹雕的第四代传人,78岁的罗启松已经和翻簧结缘50多年了。罗启松告诉我们,从事翻簧工作,首先需要有极好的美术功底,否则就根本谈不上竹雕了。他当年就是因为有过硬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功底,经推荐进入了黄岩翻簧厂,从而走上了半个世纪的翻簧之路。
  或许正因为自己是“破格”引进翻簧厂的,年轻的罗启松心怀感恩,“既然走了工艺美术这条路,那我就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辜负政府的‘破格’。”于是罗启松拼命学习,只要一有空就画画,山水、人物、花鸟,他一样不落。好学勤奋,加上天资聪颖,罗启松进入翻簧厂后干得得心应手,不仅会画画,还学会了雕刻、造型,未满3年就出了师,师傅就是大名鼎鼎的师竹馆传人陈方俊。
  1964年,翻簧工艺开始采用雕、刮、填及硝酸腐蚀的新技法,更显出文雅、庄重、古朴的风格。在当年举办的全省雕塑竹编观摩会上,罗启松头一次独立设计雕刻的三折拼竹台屏和浮雕人物屏风荣获二等奖。
  1995年,罗启松退休。1998年他获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在自己家中创办了翻簧研究所,继续坚持不懈地钻研翻簧竹雕艺术。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也频频获奖—1999年,一件作品在温州参加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获金奖。
  艺术传承后继有人
  翻簧竹雕可以一直追溯到清同治九年,由民间艺人陈尧臣所创,是竹刻艺术中的新创造。它婉约、秀丽、精致,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由于它在制作上能把数片簧板拼合起来,几乎看不出痕迹,堪称“天衣无缝”,在国内工艺美术界同青田石雕,东阳、黄杨木雕并称为“浙江三大雕”。
  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制作起来相当复杂。时间短则一周,长则数月。要先把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然后用内壁很薄的一层簧片,放任锅内煮晒、软化压平,用胶将竹簧胶合在木板或竹片制的半成品坯上,刨光成型,再在上面进行深雕或浅刻,抑或浅浮雕。所以又叫“贴黄”。文人墨客还把这种用器称为“文竹器”。翻簧色泽洁净无杂,嫩黄雅润。精雕细刻后,再经喷漆、上蜡、擦光,成品可与象牙等雕刻品媲美—“纵横削竹取精华,嫩黄雅致媲象牙。应物传神精雕琢,胜如琥珀雅俗夸。”
  据传,清同治年间,黄岩西乡盛产竹子,乡村从事竹、木制品艺人甚多。东山蔡阳村一位技艺高超的竹篾师傅制作竹篮、竹盘、竹盒特别精巧,产品出售之前都先送到陈尧臣的作坊,请他在竹制品上雕刻图案,从而售价大增。陈尧臣从中受启发,便和那位师傅合作,将竹簧从毛竹中劈取出来,制成手掌形的掌扇,上雕以人物山水,并将掌扇称为“雅扇”,以示与蒲扇、纸扇、芭蕉扇不同,一时销路颇好。同时,陈尧臣兼作竹刻对联生意,很受欢迎。当时,黄岩城关相继出现了两家翻簧竹刻店,一家是陈尧臣父子经营的师竹馆,另一家店号为郑益昌。
  1929年,黄岩翻簧竹刻对联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银质奖。1933年,在南京全国工艺品展览会中获特别奖。后因翻簧销路不旺,师竹馆勉强维持,郑益昌几经波折后倒闭。至上世纪40年代末,黄岩翻簧竹刻艺人已不到10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翻簧竹刻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并发展。1964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来黄岩时,参观黄岩翻簧竹雕,并给予极高的评价:“黄岩翻簧竹雕采用国画手法,把绘画技巧与雕刻刀法融为一体,有画面、有题款、有图章,构成一幅幅有诗情画意的工艺品。真不愧浙江三大雕之一。”并收藏已故老艺人陈方俊先生根据唐寅作品雕刻的《秋风纨扇图》掌扇一把,后珍藏于上海博物馆。同年,中央广播电视台专程来黄岩拍摄翻簧竹雕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向全国播放。
  经历了80年代西方工艺品的冲击之后,学翻簧竹雕者至今仍寥若星辰。罗启松思考该怎么办?他在心里下了很大的决心:决不能让翻簧工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一定要树起来,传下去!这些年来,他一直免费带徒弟,甚至还让学电脑设计的儿子放弃事业,回来和他一起做翻簧。如今,他儿子的手艺也越来越精了,去年创作的翻簧作品也获了奖。说起后辈的传承,特别是儿子的加入,罗启松特别欣慰。
  倾情创作推陈出新
  在罗启松和顾启望等艺人的努力下,黄岩翻簧推陈出新、佳音不断。1999年黄岩翻簧产品荣获“浙江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展览会”金奖,2005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别荣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银奖,在博览会上受到有关领导的赞誉。
  2006年5月,台州市黄岩区翻簧竹雕艺术馆成立,罗启松、顾启望成为该馆重要的两位翻簧竹雕艺术家。
  罗启松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海峤春华图》,这是去年获得浙江省工艺美术大赛银奖的作品。这件作品大气浑厚,重现了山水的秀美。在雕刻的技法上,他进行了大胆创新,原有的技法披麻皴使翻簧作品立体感不明显,他探索着改成层次分明、深浅明显的斧披皴,使作品层次丰富,色彩艳丽,更好地表现云层和山峦的层次感,更具艺术的表现力,赋予作品以浓郁的现代气息。
  就这样,罗启松始终用刀笔实现不同艺术之间的和谐交融,在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生之年我都要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个翻簧,不满足于现状。我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使得作品的艺术性更高、更好。”罗启松说。
  为丰富翻簧的表现手法,他还大胆吸取了贝雕、牙雕、玉雕、镶嵌等民间工艺的长处,从原来的单色线刻和浅浮雕,发展成浅雕着色(即在浮雕上敷上一层淡淡的色调)和电烙烫画。根据器物的特征,罗启松还和其他艺人将历代画家的名作佳品移植到翻簧制品上,无论山水、花鸟、人物还是书法,都神形毕肖。
  来自美国的华裔病毒学教授袁丽娟博士回国讲学时,从友人处得到了一件翻簧笔筒,爱不释手。她说,在异国他乡,能常常看到来自祖国的精美的传统工艺品,也是对思乡之情的一种慰藉。
  一位来自北京的收藏家,前年慕名而来,特地定做了一件山水翻簧作品,预定第二年交货。结果因为种种原因,罗启松没能如约完成。感到内疚的他今年精心完成了定制的作品后,还特别将另一件参加全国第六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的作品也一起给了那位北京客人。客人收到作品后,高兴地说:“这是黄岩真正的高水平线雕作品!”
  得到各方面赏识和赞誉的罗启松面对翻簧工艺和生产的发展,深有感触地说:“翻簧竹刻应该走普及化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以低档产品带动高档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在普及中逐步提高。”
  眼下,罗启松正在构思一件大型的山水作品:《富春山居图》。对这件作品,他是当作不同寻常的艺术品倾情雕琢的。我们期待着他更多的艺术精品问世。□
其他文献
记者京梅和环保学者郭耕,合著了一本《地球伦理》,引起我极大兴趣。读这书,脑子里始终萦绕着几个问题——何谓地球伦理?人之伦理与地球伦理,是什么关系?人怎样做才既符合人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普及,目前我们使用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的接入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据中国国家网络信息中心(CNNIC)
18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美国西雅图的警察们不得不戴上保护性的薄纱口罩,以避免被传染。翻开尘封的史册,我们会发现:几千年来,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敌人,致命的瘟疫时常在
美剧作为影视传媒的一种文化形式,随着全球化进程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催生了字幕翻译这一新兴领域。本文通过对归化方法论的和字幕特点的分析,以热播美剧《绿箭侠》
笔者近两年来,在7~8月用稻草进行大床栽培试验,周期25天左右,生物学效率达35~40%.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稻草浸水选无霉变的稻草,用清水浸泡24小时,让草秆充分浸透使组
1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全身红斑痒1年,加重伴纳差半年,幻视、四肢麻木2个月。1年前臀部及双下肢散发数个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伴瘙痒。多次以“湿疹”给予对症治疗。半年前
会议
据《中国日报》披露:中国每年人工流产至少1300万例,约1000万剂用于引发流产的药物。人工流产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避孕药具的使用方法或没有坚持使用,有的是避孕法本身的缺点
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之一就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当下网络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管理素质以及创新素质提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