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追问“粘”学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追问”是一种提问技巧,是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二次提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和掌握。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真实的表现,而且是新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真实体现。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追问 有效追问
  提问在数学课堂上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追问”是一种提问技巧,是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二次提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和掌握。
  是不是所有的“追问”都是有效的?不一定。某些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时,不是用“还有吗”,就是用“为什么”、“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样的追问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什么样的“追问”才是有效“追问”?所谓的“有效追问”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是建立在教师的学识魅力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技巧。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真实的表现,而且是新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真实体现。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追问呢?下面我就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在探究中追问——挖掘深度
  成长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的粗放、局部,有失其完整性,滞于浅层而自闭的现象不足为鲜,此时,教师的主导该发生作用。教师面对学生浮于表面的实际情况,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引导、追问,把学生从粗浅认识引向深层认识,把学生的思维由狭隘的过道引向“开阔地带”,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中把学生的个性成果扩大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例如就高一数学《函数与方程》零点存在定理为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追问挖掘问题的深度。
  二、在困惑中追问——增强认知
  “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差错是不足为奇的,这时不应以一个“错”字堵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的答案双手捧上,而应正确解读学生的错误,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教师要善于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平添美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若将“错误”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的语气、追问的角度纠错学生偏颇的解读,学生对自身的错误理解就会更深刻,记忆就会更牢固。
  在讲解一些思维性强、抽象程度高的习题时,如果与学生现有思维差距较大,致使其思维链条断裂,学生便难以接受,实际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中途点”,再由“中途点”进行追问、导航,探索新的思维,逐步向解题目标靠拢,加强学生对困惑问题的认知。
  三、在发散处追问——引发思考
  “课堂教学就是即兴创作”,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某些教师因过多预设,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他们的创新火花。其实在教学中学生有很多想法是非常好的,甚至连老师也不一定能想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打破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引导,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多思,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在这个环节上,通过发散性的问题情境,学生体会到完整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到问题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在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保持开放的状态,在设计问题情景时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不是单一答案的、不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型问题,使课堂在师生的互动中,产生智慧的火花、闪现出创造性的想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其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四、在意外处追问——创新培养
  关注课堂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课堂追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的信息千变万化、交织碰撞,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通过有意义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化、明朗化,引发他们向更广更深层次思考,拓展思路,迸发灵感,使他们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追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追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课堂交流波澜起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一些教师仅仅把它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独特的价值,正所谓“节外生枝处,时有暗香来”。
  有价值的课堂追问,通过对问题的开掘和观点的碰撞把学生思想引向深入,这不仅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思辨能力;更有助于培养批判、创新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的深层追问之风,注意并体现课堂追问的价值性、现实性和问题解决的非公式化。总之,追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永远都处于变化之中,只要准确把握追问的切入点,体现追问的价值,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活力。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 作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探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以利于改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探究性学习 自主创新能力  我曾在经济欠发达农业大县的一所高中任教,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学低效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落后的教学理念,依然制约着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影响着教育的良性发展。下面笔者主要结
从2005年初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让反馈证实自己”的精神指导下,我校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并开始敢于表现,敢于质疑,也敢于向老师挑战,课堂开始朝着“迸发出生命活力”的新局面转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一员,我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尝试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
摘 要: 熟语是指较为常用的固定短语。熟语用词方式固定,语音相对和谐,语义结合紧密,是各国语言中都会出现的词汇单位,其包括的范围较广,如成语、惯用语及言语等都属于熟语的范畴。由于熟语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因此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隐射着各国的历史。其就如一面镜子,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于熟语部分的处理尤为需要谨慎。本文结合实际例子总结熟语翻译过程中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 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趣味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是随着学习兴趣而转移的,因此在具体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把数学教学融入寓教于乐中,将趣味引入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职数学 趣味教学 教学尝试  高职院校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高中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应用性的人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它的设计与运用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技术。我认为小学语文作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单调、枯燥、量多而脱离实践,与新课程理念显得格格不入。为此,我积极尝试、努力创新,从作业形式、内容评价等方面着手,在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在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在评价上倡导参与激励,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不失时机调动学生设计自主性作业的积极性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教学做合一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是陶行知先生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说明。在现代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那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学生在语文课上究竟要学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语文课归根结底是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构建语言成长的课堂,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