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重庆地区栽植且保留至今的油橄榄老树资源进行普查,并采取拯救及保护措施,同时进行老树资源物候观察及适应性评价,以此拓宽重庆市油橄榄良种培育途径。通过对奉节县白帝城、万州区新田镇、巫山县官渡镇、忠县东溪镇以及璧山县(区)璧泉街道进行现场踏查,初步发现190株油橄榄老树资源。提出油橄榄老树资源保护对策:继续加强留存老树资源调查;增强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利用;开展物候观测,进行资源筛选。
关键词 油橄榄老树;资源调查;分布现状;保护对策;重庆地区
中图分类号:S759.3+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3.008
知网出版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508.2142.01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5-8 21:42:00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属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乔木,原产小亚细亚,是世界上著名的油果兼用树种[1]。橄榄油作为食品、工业、药用油原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功能活性成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及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最早引种油橄榄是在20世纪40年代,大量引种始于60年代,70年代为发展开始期[2-3]。在重庆地区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兴起之时,明确油橄榄是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且已经取得较好的推广效果。本文对60年代以来栽植且保留至今的油橄榄老树资源进行普查,并采取拯救及保护措施,同时进行老树资源物候观察及适应性评价,以此拓宽重庆市油橄榄良种培育途径。
1 油橄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油橄榄,常绿小乔木,树高可达10 m;树皮灰色;叶片革质,披针形,有时为长圆状椭圆形或卵形,先端锐尖至渐尖,具小凸尖,基部渐窄或楔形,全缘,叶缘反卷,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果椭圆形,成熟时呈蓝黑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
油橄榄是一种亚热带的经济乔木,喜光,最为适宜生长的日平均温度在18~24℃,在10℃以下的时候生长就会很缓慢,但是根据品种的不同其抗寒性及抗旱性有差别。适宜油橄榄生长的土壤pH值为6.5~8.0。钙质丰富、疏松透气的土壤对油橄榄的生长有积极的影响。
2 调查基本情况
2.1 调查地自然概况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部,属四川盆地东部山地地貌,以山地为主;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 132 mm,日照时数1 639 h,无霜期287 d。
万州区地处长江上游地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7℃,日照时数1 484.4 h,降水量1 243 mm。
忠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部,属典型丘陵地貌,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8.2℃,降水量1200 mm,无霜期341 d,日照时数1 327.5 h,日照率29%,空气相对湿度80%。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4℃,降水量1 041 mm。
璧山区位于重庆市西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3℃,降水量1 231.2 mm。
2.2 重庆市油橄榄引种概况
重庆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油橄榄。在福建、台湾、云南的蒙自和四川的重庆同时期试验性引种栽植了极少数油橄榄树苗。1956—1962年被列入国家引种计划,先后从苏联、阿尔巴尼亚引进12个品种苗木1 800株和部分种子。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从阿尔巴尼亚引种油橄榄10 000株,进行大规模栽培试验,重庆市歌乐山林场(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前身)是五大引种试验点之一,共分配1 503株,实际定植1 365株;1966年试花未果,1967年少量试花试果,1971年大量植株开花结果,当年产量突破了1 000 kg,同年提取了橄榄油。1972年在歌乐山林场支援组织下,分别在川渝地区的开县、达县、巴县、北碚以及湖南、云南等省区扩大引种栽培试验;自1973年起,在初步引種成功的区域逐步推广栽培,重庆低山河谷区也被正式确定为油橄榄适生区,该区域种植规模曾一度达到200万株,90年代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油橄榄种植陷入了发展低谷期,大量的油橄榄树被砍伐,仅保留了极少数。随着木本油料国家战略的提升,2007年以奉节县为代表的区县再一次掀起油橄榄发展热潮,重新开展引种试验和规模化栽培,通过几年的筛选,初步选育出了适合重庆市高温、高湿、寡日照条件的栽培品种,目前种植面积已突破5 333 hm2,年产鲜果实现1 000余吨,为下一步发展壮大油橄榄产业奠定了基础。
3 调查方法
2016年1—8月,项目组成员通过查阅历史记录、走访调查、电话与信件咨询等方式,初步确定了仍留存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栽植的油橄榄老树资源分布信息,并分别前往奉节县白帝城、万州区新田镇、巫山县官渡镇、忠县东溪镇以及璧山县(区)璧泉街道进行现场踏查。对发现的油橄榄老树进行挂牌标记,记录基本因子和生长状况,并对具有观察价值的老树开展抚育及管护,同年下半年选取适应性强、生长势好的油橄榄老树开展迁地保护,为持续的物候观察和无性扩繁奠定基础。
4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先后收到9个区县提供的参考信息,信息来源有林业局、退休油橄榄老专家、高校老师以及农户,经过实地踏查,在上述5个区县初步发现190株油橄榄老树资源(见表1)。另外,从巴南界石、万盛经开区等现场了解到当地油橄榄老树资源在最近2~3年由于房屋扩建、园区开发等建设项目被砍伐,粗略统计约有40株,在现场还发现有砍伐痕迹木。对190株油橄榄老树资源分别记述于下。
4.1 奉节县
奉节县白帝城景区内共发现油橄榄老树资源20株,地理坐标为109°34′12″E、31°2′32″N,海拔220 m,树龄>40 a。原生境保护较好,主干全部保留,部分树体根部有萌蘖枝条发生,但生长势较弱,扩繁利用价值较小,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其中5株有明显人为刀砍痕迹(见表2)。 4.2 万州区
万州区油橄榄老树资源分布在新田镇尖山村和幸家村(见表3)。尖山村地理坐标为108°25′10″E、30°37′18″N,海拔539 m,油橄榄老树资源22株,树龄20~40 a,开花树体占41%,部分树体有天牛虫害;幸家村地理坐标108°25′51″E、30°38′21″N,海拔596 m,油橄榄老树资源19株,树龄20~40 a,开花树体占21%,部分树体有天牛、白蚁虫害。项目组优选了胸径12~40 cm共计9株生长情况良好的老树资源进行重点复壮管护,并于5月初开展了放根处理,2016年11月中旬移栽回重庆林科院橄榄山进行迁地保护,为保留优良种质资源和下一步良种培育及扩繁奠定了遗传多样性基础。
4.3 忠县
忠县东溪镇和石宝镇均有油橄榄老树资源分布,其中石宝镇凉水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将其淘汰,目前仅东溪镇保留127株,东溪镇地理坐标为108°5′14″E、30°14′34″N,海拔330 m,树龄>40 a。结合开花量、生长势等指标,将其分为三类:I类15株,占比11.8%;Ⅱ类27株,占比21.3%;Ⅲ类85株,占比66.9%。该处油橄榄老树资源呈集中分布,但大部分属于已无保护和利用价值的油橄榄老树。
4.4 巫山县和璧山区
巫山县仅在官渡镇梨子坪发现1株独干油橄榄,其胸径32 cm,高约4 m,有8个萌蘖枝,开花量38%,生长势较强,地理坐标为108°5′14″E、30°14′34″N,海拔330 m,树龄>40 a。
璧山区仅发现1株油橄欖老树资源,树高3.2 m,地径14 cm,主干尚存,无萌蘖枝,开花量10%。据周边农户介绍,2003年左右在无经营措施下采果可达20 kg左右。该株油橄榄生长势较强,但由于道路施工和房屋建设,目前倾倒在路边。
5 油橄榄老树资源保护对策
5.1 继续加强留存老树资源调查
通过多种方式继续完善油橄榄老树分布信息,在油橄榄老树资源普查核实的基础上,明晰资源分布区域,绘制资源分布图,建立资源数据库;对已统计归档的油橄榄老树资源进行编号挂牌,后续其他区域发现油橄榄老树资源时,应及时归纳登记。
5.2 增强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利用
老树资源不仅稀缺,而且能够为重庆市整个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老树资源的留存,从侧面说明其品种的区域适应性较好,利于长期发展;应做好老树资源的抚育管护,加强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爱护、保护意识;同时在抚育管护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老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建立培育基地、开展品种扩繁工作。
5.3 开展物候观测,进行资源筛选
后续应适时开展物候观测,及时记录老树生长状况、开花及结实期,筛选适应性较好,结实率高,果实品质优良的单株,为大规模发展油橄榄产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艳丽,廖永坚,宁德鲁,等.油橄榄品种鄂植8号在云南的引种表现及栽培要点[J].中国南方果树,2013,42(6):109-110.
[2] 金银春.青川县油橄榄生态适应性与优树选择研究[D].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3] 王德贵,邓煜,於勇,等.甘肃陇南油橄榄产量产能调查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11,36(3):58-61.
(责任编辑:丁志祥)
关键词 油橄榄老树;资源调查;分布现状;保护对策;重庆地区
中图分类号:S759.3+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3.008
知网出版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508.2142.01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5-8 21:42:00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属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乔木,原产小亚细亚,是世界上著名的油果兼用树种[1]。橄榄油作为食品、工业、药用油原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功能活性成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及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最早引种油橄榄是在20世纪40年代,大量引种始于60年代,70年代为发展开始期[2-3]。在重庆地区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兴起之时,明确油橄榄是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且已经取得较好的推广效果。本文对60年代以来栽植且保留至今的油橄榄老树资源进行普查,并采取拯救及保护措施,同时进行老树资源物候观察及适应性评价,以此拓宽重庆市油橄榄良种培育途径。
1 油橄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油橄榄,常绿小乔木,树高可达10 m;树皮灰色;叶片革质,披针形,有时为长圆状椭圆形或卵形,先端锐尖至渐尖,具小凸尖,基部渐窄或楔形,全缘,叶缘反卷,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果椭圆形,成熟时呈蓝黑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
油橄榄是一种亚热带的经济乔木,喜光,最为适宜生长的日平均温度在18~24℃,在10℃以下的时候生长就会很缓慢,但是根据品种的不同其抗寒性及抗旱性有差别。适宜油橄榄生长的土壤pH值为6.5~8.0。钙质丰富、疏松透气的土壤对油橄榄的生长有积极的影响。
2 调查基本情况
2.1 调查地自然概况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部,属四川盆地东部山地地貌,以山地为主;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 132 mm,日照时数1 639 h,无霜期287 d。
万州区地处长江上游地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7℃,日照时数1 484.4 h,降水量1 243 mm。
忠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部,属典型丘陵地貌,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8.2℃,降水量1200 mm,无霜期341 d,日照时数1 327.5 h,日照率29%,空气相对湿度80%。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4℃,降水量1 041 mm。
璧山区位于重庆市西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3℃,降水量1 231.2 mm。
2.2 重庆市油橄榄引种概况
重庆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油橄榄。在福建、台湾、云南的蒙自和四川的重庆同时期试验性引种栽植了极少数油橄榄树苗。1956—1962年被列入国家引种计划,先后从苏联、阿尔巴尼亚引进12个品种苗木1 800株和部分种子。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从阿尔巴尼亚引种油橄榄10 000株,进行大规模栽培试验,重庆市歌乐山林场(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前身)是五大引种试验点之一,共分配1 503株,实际定植1 365株;1966年试花未果,1967年少量试花试果,1971年大量植株开花结果,当年产量突破了1 000 kg,同年提取了橄榄油。1972年在歌乐山林场支援组织下,分别在川渝地区的开县、达县、巴县、北碚以及湖南、云南等省区扩大引种栽培试验;自1973年起,在初步引種成功的区域逐步推广栽培,重庆低山河谷区也被正式确定为油橄榄适生区,该区域种植规模曾一度达到200万株,90年代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油橄榄种植陷入了发展低谷期,大量的油橄榄树被砍伐,仅保留了极少数。随着木本油料国家战略的提升,2007年以奉节县为代表的区县再一次掀起油橄榄发展热潮,重新开展引种试验和规模化栽培,通过几年的筛选,初步选育出了适合重庆市高温、高湿、寡日照条件的栽培品种,目前种植面积已突破5 333 hm2,年产鲜果实现1 000余吨,为下一步发展壮大油橄榄产业奠定了基础。
3 调查方法
2016年1—8月,项目组成员通过查阅历史记录、走访调查、电话与信件咨询等方式,初步确定了仍留存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栽植的油橄榄老树资源分布信息,并分别前往奉节县白帝城、万州区新田镇、巫山县官渡镇、忠县东溪镇以及璧山县(区)璧泉街道进行现场踏查。对发现的油橄榄老树进行挂牌标记,记录基本因子和生长状况,并对具有观察价值的老树开展抚育及管护,同年下半年选取适应性强、生长势好的油橄榄老树开展迁地保护,为持续的物候观察和无性扩繁奠定基础。
4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先后收到9个区县提供的参考信息,信息来源有林业局、退休油橄榄老专家、高校老师以及农户,经过实地踏查,在上述5个区县初步发现190株油橄榄老树资源(见表1)。另外,从巴南界石、万盛经开区等现场了解到当地油橄榄老树资源在最近2~3年由于房屋扩建、园区开发等建设项目被砍伐,粗略统计约有40株,在现场还发现有砍伐痕迹木。对190株油橄榄老树资源分别记述于下。
4.1 奉节县
奉节县白帝城景区内共发现油橄榄老树资源20株,地理坐标为109°34′12″E、31°2′32″N,海拔220 m,树龄>40 a。原生境保护较好,主干全部保留,部分树体根部有萌蘖枝条发生,但生长势较弱,扩繁利用价值较小,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其中5株有明显人为刀砍痕迹(见表2)。 4.2 万州区
万州区油橄榄老树资源分布在新田镇尖山村和幸家村(见表3)。尖山村地理坐标为108°25′10″E、30°37′18″N,海拔539 m,油橄榄老树资源22株,树龄20~40 a,开花树体占41%,部分树体有天牛虫害;幸家村地理坐标108°25′51″E、30°38′21″N,海拔596 m,油橄榄老树资源19株,树龄20~40 a,开花树体占21%,部分树体有天牛、白蚁虫害。项目组优选了胸径12~40 cm共计9株生长情况良好的老树资源进行重点复壮管护,并于5月初开展了放根处理,2016年11月中旬移栽回重庆林科院橄榄山进行迁地保护,为保留优良种质资源和下一步良种培育及扩繁奠定了遗传多样性基础。
4.3 忠县
忠县东溪镇和石宝镇均有油橄榄老树资源分布,其中石宝镇凉水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将其淘汰,目前仅东溪镇保留127株,东溪镇地理坐标为108°5′14″E、30°14′34″N,海拔330 m,树龄>40 a。结合开花量、生长势等指标,将其分为三类:I类15株,占比11.8%;Ⅱ类27株,占比21.3%;Ⅲ类85株,占比66.9%。该处油橄榄老树资源呈集中分布,但大部分属于已无保护和利用价值的油橄榄老树。
4.4 巫山县和璧山区
巫山县仅在官渡镇梨子坪发现1株独干油橄榄,其胸径32 cm,高约4 m,有8个萌蘖枝,开花量38%,生长势较强,地理坐标为108°5′14″E、30°14′34″N,海拔330 m,树龄>40 a。
璧山区仅发现1株油橄欖老树资源,树高3.2 m,地径14 cm,主干尚存,无萌蘖枝,开花量10%。据周边农户介绍,2003年左右在无经营措施下采果可达20 kg左右。该株油橄榄生长势较强,但由于道路施工和房屋建设,目前倾倒在路边。
5 油橄榄老树资源保护对策
5.1 继续加强留存老树资源调查
通过多种方式继续完善油橄榄老树分布信息,在油橄榄老树资源普查核实的基础上,明晰资源分布区域,绘制资源分布图,建立资源数据库;对已统计归档的油橄榄老树资源进行编号挂牌,后续其他区域发现油橄榄老树资源时,应及时归纳登记。
5.2 增强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利用
老树资源不仅稀缺,而且能够为重庆市整个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老树资源的留存,从侧面说明其品种的区域适应性较好,利于长期发展;应做好老树资源的抚育管护,加强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爱护、保护意识;同时在抚育管护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老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建立培育基地、开展品种扩繁工作。
5.3 开展物候观测,进行资源筛选
后续应适时开展物候观测,及时记录老树生长状况、开花及结实期,筛选适应性较好,结实率高,果实品质优良的单株,为大规模发展油橄榄产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艳丽,廖永坚,宁德鲁,等.油橄榄品种鄂植8号在云南的引种表现及栽培要点[J].中国南方果树,2013,42(6):109-110.
[2] 金银春.青川县油橄榄生态适应性与优树选择研究[D].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3] 王德贵,邓煜,於勇,等.甘肃陇南油橄榄产量产能调查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11,36(3):58-61.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