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姆雷特》作为文化转型时期的经典之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基督文化的时代印记。基督教文化对《哈姆雷特》的影响,可通过作品对《圣经》文学母题的援引或化用、基督教文化中超现实意象在作品中的呈现,以及基督教文化对剧中人物意识形态的潜在统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这三个层面使这部作品构成了多个向度的宗教语境,与浮于表面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指归发生了明显的偏离,这是前人简单用人文主义精神阐释作品时的纰漏所在。
关键词:文化转型 《哈姆雷特》 基督教文化
14世纪到17世纪,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作为欧洲文学两大源头之一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成为一股显流重新浮出了历史地表。另一方面,中世纪以来的希伯来——基督教的宗教人文传统并未因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而斩断筋脉。自此,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为当时的欧洲社会提供了重新构筑文化模式的契机,而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也因此成为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肇始阶段。
莎翁所处的16世纪到17世纪的英国,较晚受到文艺复兴浪潮的冲击,然而它却是文化转型最彻底的国家。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晚期,基督教的传统价值观念日益被世俗价值观冲淡,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个性解放不可避免的造物。 这既是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时代,也是一个欲望膨胀、充满贪婪、滋生邪恶的时代;既是人文主义对在基督教传统文化高奏凯歌的时代,又是一个旧信仰解体、新信仰脆弱的道德失范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历史境况,后期的人文主义者不再盲从早期的人文主义准则,而是企图用基督教文化重构文化价值体系,而莎翁就是这样一位“处在欧洲文化发展十字路口”的剧作家。时值1600年,莎翁创作风格激变。从此,一部部以“时代的灵魂”冠名的悲剧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莎翁这一阶段的创作呈现出充满激情却不失典雅,浪漫却又节制的审美格调。
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复兴的狂澜并没能阻断人与神的联系。换言之,自罗马时代以来,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的演进与巩固,基督教已从最初一个关注犹太民族救赎的狭隘信仰弥散成了普世性的宗教,而基督教文化则成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权威。在文学领域,《圣经》作为文化的元典,影响了几乎所有西方作家的创作思维,也观照着文学创作的构架题材,精神能指和发展向度。《哈姆雷特》作为文化转型时期的经典之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基督文化的时代印记。
以下从三个层面解析基督教文化对《哈姆雷特》的影响。
一、作品对《圣经》文学母题的援引或化用
同一文学母题在时空中的复现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圣经》中的故事原型更是被广泛使用,作为犹太民族的集大成之作,《圣经》杂糅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习俗和基督教本身的福音故事、使徒圣迹,其中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文学母题在后来的作品中具象化为丰富的戏剧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性格。作为考察基督教文化对《哈姆雷特》影响的重要依据,这种对创作素材的援引或化用是最易辨认的显在形式。
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人类始祖亚当的大儿子该隐和小儿子亚伯向主耶和华献祭,主偏爱亚伯和他的供物而引发了该隐的妨忌,于是,二人在田间时,该隐杀死了亚伯并遭受了主的诅咒和惩罚。这是西方有记载的第一宗杀人案。与之相仿,在《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因为私欲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忏悔时他提到“它负带着元古最初的诅咒: 一桩杀害兄弟之暴行。”(第三幕第三场)作品与《圣经》的渊源关系可见一斑。
无论是老王的鬼魂还是哈姆雷特在提到奸王克劳狄斯时,都用了代指物—蛇。“但是, 你要知道, 咬死你父亲的毒蛇, 此刻正戴着他的皇冠呢!” (第一幕第五场),而《哈姆雷特》哀叹世间“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第一幕第二场),蛇与花园以及王后被克劳狄斯诱惑而堕落不难使人联想到《圣经旧约·创世纪》 中的记载,上帝在创世之初把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园,岁月静好。直到有一天,夏娃被蛇引诱,偷吃了上帝“吩咐不可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又给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也吃了”。于是上帝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并且“受诅咒,长出荆棘和蒺藜来”。这同哈姆雷特所言“荒芜不治,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相似,易见《哈姆雷特》对《圣经》化用的痕迹。
在基督教文化中,对罪恶的惩罚包括三个方面:现世之罚、永生之罚和诛心之罚。这些惩罚均在《哈姆雷特》有所表现:在现世生活中因为自身罪过而导致的因果报应即现实之罚的体现,哈姆雷特的復仇行为可看作对奸王的现世之罚。这种惩罚会在短时间内生效,却不是最严厉的惩罚,另一种形式的惩罚被认为超越于现实之罚,即永生之罚。在第三幕第三场中,为了让克劳狄斯“幽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哈姆雷特错失复仇的绝佳时机。诛心之罚作为一种独特的惩戒方式,因为灵魂的拷问而在有生之日得不到心灵的平静,甚为严厉。它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在《哈姆雷特》中,无论克劳狄斯,哈姆雷特,还是王后,都因为自己的罪过而遭到心灵的惩罚。对于王后的诛心之罚在文中几次提及,第一幕第五场中,老王的鬼魂对哈姆雷特说:“……可是无论你怎样进行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明磊落,更不可对你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她自会受到上天的裁判和她自己内心中荆棘的刺戳。”而遭到哈姆雷特责问的王后,因为内心激起的狂澜而苦不堪言:“啊,哈姆雷特!不要说下去了,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啊,哈姆雷特,你把我的心劈为两半了!”从中,可见基督教的影响。
二、基督教文化中超现实意象在作品中的呈现
作为一种宗教,基督教表现为一种信仰,相信上帝和耶稣,相信天堂和地狱的,相信人死灵魂不灭等。在无神论者看来,上帝、天国、鬼魂的意象只是一种超现实的宗教臆想,然而构筑于其上的基督教文化却因这些意象而拥有了超验的寓意,这些超现实的意象在作品中也得到了深层的呈现。
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人的理性外化和宇宙秩序与自然法则的象征,是独立自足的精神实体,是全知全能的超验存在。对于上帝,人类永不能及,只能服从。在《哈姆雷特》中,诸如“以上帝的名义”“对上帝起誓”“看在上帝的份上”此类的话不胜枚举。而哈姆雷特认为自己是“为造化所玩弄的愚人”,“唉,倒霉的我却要担起这重整乾坤的重任” (第一幕第五场)。在误杀了波洛涅斯后,哈姆雷特又说:“至于这位老人家,我很后悔自己一时鲁莽把他杀死,可是这是上天的意思……使我一方面自己受到天谴,一方面又成为代天行刑的使者。”(第三幕第四场)而在第五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直接说道:“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关键词:文化转型 《哈姆雷特》 基督教文化
14世纪到17世纪,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作为欧洲文学两大源头之一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成为一股显流重新浮出了历史地表。另一方面,中世纪以来的希伯来——基督教的宗教人文传统并未因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而斩断筋脉。自此,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为当时的欧洲社会提供了重新构筑文化模式的契机,而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也因此成为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肇始阶段。
莎翁所处的16世纪到17世纪的英国,较晚受到文艺复兴浪潮的冲击,然而它却是文化转型最彻底的国家。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晚期,基督教的传统价值观念日益被世俗价值观冲淡,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个性解放不可避免的造物。 这既是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时代,也是一个欲望膨胀、充满贪婪、滋生邪恶的时代;既是人文主义对在基督教传统文化高奏凯歌的时代,又是一个旧信仰解体、新信仰脆弱的道德失范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历史境况,后期的人文主义者不再盲从早期的人文主义准则,而是企图用基督教文化重构文化价值体系,而莎翁就是这样一位“处在欧洲文化发展十字路口”的剧作家。时值1600年,莎翁创作风格激变。从此,一部部以“时代的灵魂”冠名的悲剧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莎翁这一阶段的创作呈现出充满激情却不失典雅,浪漫却又节制的审美格调。
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复兴的狂澜并没能阻断人与神的联系。换言之,自罗马时代以来,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的演进与巩固,基督教已从最初一个关注犹太民族救赎的狭隘信仰弥散成了普世性的宗教,而基督教文化则成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权威。在文学领域,《圣经》作为文化的元典,影响了几乎所有西方作家的创作思维,也观照着文学创作的构架题材,精神能指和发展向度。《哈姆雷特》作为文化转型时期的经典之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基督文化的时代印记。
以下从三个层面解析基督教文化对《哈姆雷特》的影响。
一、作品对《圣经》文学母题的援引或化用
同一文学母题在时空中的复现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圣经》中的故事原型更是被广泛使用,作为犹太民族的集大成之作,《圣经》杂糅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习俗和基督教本身的福音故事、使徒圣迹,其中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文学母题在后来的作品中具象化为丰富的戏剧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性格。作为考察基督教文化对《哈姆雷特》影响的重要依据,这种对创作素材的援引或化用是最易辨认的显在形式。
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人类始祖亚当的大儿子该隐和小儿子亚伯向主耶和华献祭,主偏爱亚伯和他的供物而引发了该隐的妨忌,于是,二人在田间时,该隐杀死了亚伯并遭受了主的诅咒和惩罚。这是西方有记载的第一宗杀人案。与之相仿,在《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因为私欲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忏悔时他提到“它负带着元古最初的诅咒: 一桩杀害兄弟之暴行。”(第三幕第三场)作品与《圣经》的渊源关系可见一斑。
无论是老王的鬼魂还是哈姆雷特在提到奸王克劳狄斯时,都用了代指物—蛇。“但是, 你要知道, 咬死你父亲的毒蛇, 此刻正戴着他的皇冠呢!” (第一幕第五场),而《哈姆雷特》哀叹世间“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第一幕第二场),蛇与花园以及王后被克劳狄斯诱惑而堕落不难使人联想到《圣经旧约·创世纪》 中的记载,上帝在创世之初把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园,岁月静好。直到有一天,夏娃被蛇引诱,偷吃了上帝“吩咐不可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又给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也吃了”。于是上帝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并且“受诅咒,长出荆棘和蒺藜来”。这同哈姆雷特所言“荒芜不治,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相似,易见《哈姆雷特》对《圣经》化用的痕迹。
在基督教文化中,对罪恶的惩罚包括三个方面:现世之罚、永生之罚和诛心之罚。这些惩罚均在《哈姆雷特》有所表现:在现世生活中因为自身罪过而导致的因果报应即现实之罚的体现,哈姆雷特的復仇行为可看作对奸王的现世之罚。这种惩罚会在短时间内生效,却不是最严厉的惩罚,另一种形式的惩罚被认为超越于现实之罚,即永生之罚。在第三幕第三场中,为了让克劳狄斯“幽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哈姆雷特错失复仇的绝佳时机。诛心之罚作为一种独特的惩戒方式,因为灵魂的拷问而在有生之日得不到心灵的平静,甚为严厉。它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在《哈姆雷特》中,无论克劳狄斯,哈姆雷特,还是王后,都因为自己的罪过而遭到心灵的惩罚。对于王后的诛心之罚在文中几次提及,第一幕第五场中,老王的鬼魂对哈姆雷特说:“……可是无论你怎样进行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明磊落,更不可对你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她自会受到上天的裁判和她自己内心中荆棘的刺戳。”而遭到哈姆雷特责问的王后,因为内心激起的狂澜而苦不堪言:“啊,哈姆雷特!不要说下去了,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啊,哈姆雷特,你把我的心劈为两半了!”从中,可见基督教的影响。
二、基督教文化中超现实意象在作品中的呈现
作为一种宗教,基督教表现为一种信仰,相信上帝和耶稣,相信天堂和地狱的,相信人死灵魂不灭等。在无神论者看来,上帝、天国、鬼魂的意象只是一种超现实的宗教臆想,然而构筑于其上的基督教文化却因这些意象而拥有了超验的寓意,这些超现实的意象在作品中也得到了深层的呈现。
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人的理性外化和宇宙秩序与自然法则的象征,是独立自足的精神实体,是全知全能的超验存在。对于上帝,人类永不能及,只能服从。在《哈姆雷特》中,诸如“以上帝的名义”“对上帝起誓”“看在上帝的份上”此类的话不胜枚举。而哈姆雷特认为自己是“为造化所玩弄的愚人”,“唉,倒霉的我却要担起这重整乾坤的重任” (第一幕第五场)。在误杀了波洛涅斯后,哈姆雷特又说:“至于这位老人家,我很后悔自己一时鲁莽把他杀死,可是这是上天的意思……使我一方面自己受到天谴,一方面又成为代天行刑的使者。”(第三幕第四场)而在第五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直接说道:“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