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读写水平很低,这是长期以来未能重视阅读能力培养的结果,势必影响中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系统地加强阅读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仍是今后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和认识,供同行们商榷。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领会与感受的程度和速度,是由一种语言现象悟出与此相关的内容,将作者表现在文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这种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多读、精思,不少语文教师忽视的恰恰是这一点。他们往往在粗读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忙于分析,自以为分析得透彻,学生听来却甚感茫然。自然,教学效果差矣!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认真地多次阅读,对内容的理解才会产 生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才会有由感性到理性的收获。读思结合,是古今学者的宝贵经验。多读,还需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是以考试和升学为目的,不局限于教材的单薄内容,而要广泛地涉猎,让学生在众多大师创设的语言世界里,自觉地感悟其写作技巧,发现其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如果简单地理解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必然使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其实,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教师如重视文学熏陶的功能,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呢?
首先,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美感。课堂阅读,教师要善于从中引发学生美感,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为课文中的美所吸引,所陶醉,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益,精神上的愉悦,起到调控心理、增进健康、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美感能力,随之可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细研写景状物、赏析自然风光之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雄伟瑰丽,细研文中写景状物的出色片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二是推敲遣词用字,品味文学语言之美。课文中有丰富优美的文学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音乐性和富于感情色彩三个基本特征。就其形象性来说,古今不少优秀作家在语言的形象化方面都不惜反复琢磨,费尽心血。例如唐代诗人贾岛作诗有“推敲”的故事流传后世,北宋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有一名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绿”字前后斟酌十几个字才选定,使诗句对春风作了形象的描绘,显示出它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三是剖析人物个性,体会艺术形象之美。语文教材中,一些文学大师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阅读,体会这些艺术形象之美,同时,引导学生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对比中去求真,崇善,爱美。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根据一定的创新目的,提出或解答超过作品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其目的不再停留在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上,也不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特色的评价和鉴赏,而是通过阅读,得出新的创造性的设想或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阅读是高层次的阅读,其实也就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好作品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会比实际生活更普遍。 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不违背艺术形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发挥丰富的想象去补充作品的未尽之意或者作品留给读者的思考。西方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再创造便是通过阅读,展开形象思维的结果。阅读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在教学活动的方式上是灵活多样的,如创造性的口头复述的训练,改写、扩写、续写的训练,等等。还可鼓励学生在借鉴写作的时候,进行“反向构思”,标新立异,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谈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最终还得落在一个“写”字上。没有阅读的基础,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以捉摸的阅读程度。”这话一语中的,明确告诉我们搞好阅读教学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陈福波,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领会与感受的程度和速度,是由一种语言现象悟出与此相关的内容,将作者表现在文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这种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多读、精思,不少语文教师忽视的恰恰是这一点。他们往往在粗读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忙于分析,自以为分析得透彻,学生听来却甚感茫然。自然,教学效果差矣!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认真地多次阅读,对内容的理解才会产 生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才会有由感性到理性的收获。读思结合,是古今学者的宝贵经验。多读,还需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是以考试和升学为目的,不局限于教材的单薄内容,而要广泛地涉猎,让学生在众多大师创设的语言世界里,自觉地感悟其写作技巧,发现其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如果简单地理解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必然使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其实,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教师如重视文学熏陶的功能,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呢?
首先,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美感。课堂阅读,教师要善于从中引发学生美感,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为课文中的美所吸引,所陶醉,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益,精神上的愉悦,起到调控心理、增进健康、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美感能力,随之可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细研写景状物、赏析自然风光之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雄伟瑰丽,细研文中写景状物的出色片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二是推敲遣词用字,品味文学语言之美。课文中有丰富优美的文学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音乐性和富于感情色彩三个基本特征。就其形象性来说,古今不少优秀作家在语言的形象化方面都不惜反复琢磨,费尽心血。例如唐代诗人贾岛作诗有“推敲”的故事流传后世,北宋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有一名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绿”字前后斟酌十几个字才选定,使诗句对春风作了形象的描绘,显示出它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三是剖析人物个性,体会艺术形象之美。语文教材中,一些文学大师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阅读,体会这些艺术形象之美,同时,引导学生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对比中去求真,崇善,爱美。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根据一定的创新目的,提出或解答超过作品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其目的不再停留在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上,也不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特色的评价和鉴赏,而是通过阅读,得出新的创造性的设想或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阅读是高层次的阅读,其实也就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好作品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会比实际生活更普遍。 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不违背艺术形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发挥丰富的想象去补充作品的未尽之意或者作品留给读者的思考。西方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再创造便是通过阅读,展开形象思维的结果。阅读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在教学活动的方式上是灵活多样的,如创造性的口头复述的训练,改写、扩写、续写的训练,等等。还可鼓励学生在借鉴写作的时候,进行“反向构思”,标新立异,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谈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最终还得落在一个“写”字上。没有阅读的基础,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以捉摸的阅读程度。”这话一语中的,明确告诉我们搞好阅读教学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陈福波,教师,现居江苏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