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谈“罚”色变原因的分析与对策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惩罚的误区
  
  1.“不惩罚”
  “不惩罚”多缘于两个原因:一是怕“祸及自身”。学生有恃无恐的无理取闹,家长不辨是非的兴师问罪。学校顾及声誉的“停罚禁罚”让教师们无所适从。久而久之教师为了个人的利益自然对犯错误的学生“敬而远之”,不愿管,也不敢管。二是教师不负责任。教师带班都会遇上不服管教,让自己头疼的学生。私下和一些教师交流管理经验,教师们有这样一种心态:哄着,捧着,别在我手上出事凑合到毕业就行。但有些事是教师哄不得更捧不得的。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可见,回避惩罚,不仅不会更“道德”,倒可能是一种有违师德的教育渎职行为。
  2.“滥惩罚”
  “滥惩罚”顾名思义就是滥用惩罚。惩罚在教育中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相应的作用,但使用这一手段和方法也应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原则,不能夸大惩罚的教育作用,把惩罚当成教育学生的“杀手锏”。滥用惩罚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见到老师如“老鼠见到猫”,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惩罚愈频繁,愈强烈,自我教育的成分就愈少。”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我们承认“良药苦口利于病”,但也不能忽视良药过量了就会成为毒药。惩罚使用不当同样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尽管这种伤害有时是隐性的,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请教师们适时适度地使用惩罚,切莫滥用惩罚。
  
  二、惩罚教育的行使
  
  1.惩罚要注意对象
  惩罚的对象应该是行为而不是人。惩罚针对的是错误行为,而不是针对受罚者本人。任何指向学生的身体、尊严、人格、心灵的惩罚都是反教育的。在实施惩罚时,一定要把惩罚学生的错误行为与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相结合:一方面惩罚强度必须足以警醒学生,另一方面,惩罚必须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造成精神或身体上真正的伤害。被老师当众批评后,有的学生回家自杀了,有的学生知耻后勇,走上了成功之路。同样的惩戒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因此在惩戒学生上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格因素进行惩戒。
  2.惩罚要注意尺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惩罚要把握好“度”,过与不及都会带来副作用。衡量“度”的标准一是法律限度,惩罚学生不应触及法律限度,比如体罚学生、拘禁学生等;二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来讲,过错行为者的自尊心是极为脆弱的,惩罚一旦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惩罚就产生了消极作用,得不偿失。
  3.惩罚要注意目的
  惩罚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惩罚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侵害学生的人格,更不是为了让教师发泄私愤。
  4.惩罚要注意方法
  我认为,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惩罚教育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成语:一是“设身处地”,即教师惩罚之前从孩子的立场、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孩子会从心里接受,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他的家长会同意配合老师的行动吗?二是“别具匠心”,惩无定法,贵在得法。三是“春风化雨”,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打动孩子纯真的心灵,使之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著名的解剖学专家麦克劳德因为儿时好奇误杀了校长爱犬,校长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正是这高明的惩罚,才造就了麦克劳德的终生成就。
  5.惩罚要注意善后
  惩罚,即使是最温和的惩罚,也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由于学生在遭受惩罚后,感情上也很可能会产生自卑、消沉、低落等消极反应,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惩罚,另一方面对其惩罚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一来不至于使学生因自尊体验的极端性而走向教师意愿的反面。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方法,不能孤立地使用。要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巩固惩罚成果,切不可一罚了事。
  6.惩罚要注意艺术
  惩罚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及时、自愿、准确和灵活。及时并非单纯强调时间的快捷,而是要在确定合适时机的前提下进行及时有效的惩罚。自愿是指学生在明理的情况下,愿意接受惩罚。准确是要避免随意性,要有目的,有计划,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实施惩罚,分清哪些情况需要惩罚,哪些则不适合,灵活地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让学生感到惩罚的善意与可接受性。魏书生在学生犯了错后,经常采用的是“善意的补偿式惩罚”:犯了小错给全班唱支歌。较严重的做一件好事补过。更严重的就罚他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书。我们有的教师喜欢以学生劳动作为惩戒,这种做法说轻一点,可能是体罚,说重一点,这有违党的教育方针。但在魏书生老师这里,劳动被当成“做好事”,比如同样是罚学生“扫教室”这件事,如果老师说“罚你扫一天教室”,这可能是体罚,但如果老师说:“那你就做一件好事,美化环境,把教室打扫一下,来表示你改正错误的决心吧。”这就可能避免体罚之嫌,而且学生也乐意接受一些。
  
  三、惩罚应依法行使
  
  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这里的法,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国法,也包括校规班纪。现行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都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但规定的都较为笼统,只体现出教育惩罚的原则或精神,既没有对惩罚权作出界定,也没有对惩罚的方式、惩罚权的行使主体及惩罚的程序等内容作具体的规定。建议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对惩罚的方式、程度等作出严格规定,从维护学校利益、保障教师权益、保护学生权利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出具体方法,让惩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易于操作。
  其次,惩罚行为应符合程序。教师要做到按照预先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惩罚。惩罚的方式、手段、力度皆应经过全体学生讨论通过,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教师只是依规则实施惩罚。而且这些惩罚规则必须告知可能受到规则约束的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明白规则。同时要把被惩罚事由、有关校规相关证据等事先通告被惩罚学生,并应给予充分的公开的辩论机会,公平,公正。老师有举证责任。学生有申诉权利。
  马卡连柯说过,“正确地和有目的地运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对惩罚教育有理性的认识,并合理地利用惩罚教育的手段,使我们的教育不断走向成功。
其他文献
一、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分类    对于初中田径教材拓展体系的研究,应建立在对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从文献资料中,我们了解到以往的田径教学内容分类方式过于突出了技能性的内容,混淆了田径运动与田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弱化了田径健身、娱乐、实用性等价值的开发。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应以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为核心,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锻炼,提高体能与技能,促使学生学会一定的健身知识与
期刊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增强学生健身实效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体育健身中的合作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双杠是中学生练习支撑能力的典型器械,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其教学内容丰富,动作和练习方法多种多样,锻炼身体的价值高。不仅是发展学生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的有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我院从2005年起开始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现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体育科学学位相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办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更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面向体育行业,为体育系统培
古代医书《古今医统》中有这么一句话:“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四诊正是指的望、闻、问、切,即医生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患者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及时对病情作出判断。很多人以为,只有中医,也只有内科大夫看病,才会望闻问切。但事实上,在面对心理疾病患者时,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心理科医生,都会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作出诊断。只不过,心理科医生所用的“望—闻—问—
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笔者选择了在校的篮球兴趣班学生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运用表象训练法对中学生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本次教学采用组间比较法设计实验。随机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实验前,对两个组都进行了原地单手肩上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丰富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科学的锻炼手段,我部组织创编了《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决定自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实施。  《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是在借鉴第一、二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成功经
一、设计思路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通过情境感受“5.12”,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殉难人们的悼念,用行动来引导学生锻炼身体保家卫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在练习比赛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游戏等形式来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面对困难、勇于拼搏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思考、尝试、发展。   二、教材
2007年12月29日,“同心结”交流表彰大会在北京八十中学举行。东城区、西城区等10个区县获得了突出贡献奖;海淀、门头沟等9个区县获得了优秀组织奖;130所“同心结”学校获得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