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9~10日,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磋商在北京举行。这是人文交流首次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并轨”,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与人文磋商一起,成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三驾马车”。此次中美人文交流的主题是“缔结青年纽带,塑造和平未来”,9日在北京大学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共同举办的“中美青年智库学者对话”便是该主题之下的重要活动,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并与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成、卜睿哲等人深入交流。那么,中美人文交流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何意义和作用?
人文交流的四重作用
人文交流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发挥着四重作用。首先,夯实中美关系的民意基础。“国之近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家间关系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心与心的沟通。中美两国想要超越大国崛起必然发生对抗的历史规律,走出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一方面,离不开两国领导人的魄力与智慧,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引导中美关系的正确航向;另一方面,离不开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求和平、谋发展”的共识,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动双方战略互信的形成,而后者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得以建立、持续的根本。中美两国人民长期对对方抱有朴实友好的感情,希望两国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正是基于此而创建,它涵盖了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妇女、青年等六大领域,涉及了政治、经济之外的方方面面,在培植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共识与友谊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文交流可以被称作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播种机”。
其次,减少中美两国的战略误判。当前,中美两国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就是民心民意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民众之间的误解易导致决策者的误判。面对中国崛起、中美实力不断拉近的新现实,部分美国民众担忧中国会颠覆现有的国际体系;而在中国的民众之中,也存在同样的焦虑感,认为美国会运用既有优势,阻碍中国崛起,这正是“修昔底德陷阱”存在的根源所在。“受制于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类型,中美两国看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很大不同,消除这种误解的根本方法就是加强交流,彼此了解,使中美关系更加透明”,正如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李成所言,“对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而言,不误判比取得共识更加重要,沟通比合作更加重要”。人文交流能够加强两国民众之间的沟通,彼此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对方,减少因猜忌而引发的战略误判,“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故务须在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的屏障”。人文交流可以被称作新型大国关系的“防火墙”。
再次,加深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如今,中美两国每年的人员往来从建交时的几千人逐年增多,目前已超过每年300万人次。现在,平均每天约有1万人穿梭于太平洋两岸,每26分钟就有一架航班往来于两国之间。中国在美留学生已达到23.6万,而美国在华留学生也达到了2.4万。目前,中国约有3亿人掌握或正在学习英语,而美国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20多万人学习汉语,两国教育机构合作在美国设立了102所孔子学院、377家孔子课堂,约有267万人参加过孔子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他们既是中美交流的受益者,也是支持中美关系友好、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最积极力量。如此紧密的人员联系已经把两国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中美人文交流的大门一经打开就再难关上”,民众之间友好往来、彼此需要的程度不断加深,已经形成了类似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成为制约政治与经济冲突的重要力量。人文交流可以被称作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稳压器”。
最后,体现中美文明互鉴的意涵。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而美国则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代表,两国文化都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两国都有文化的自信与包容力。在当前文化多样化的时代里,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包容”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所需秉承的精神,中美人文交流在文化层面上体现了两国文明的包容与互鉴。文化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仅体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也为政治和经济上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将,可以将人文交流称作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路者”。
人文交流的意义与方向
1972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乒乓外交”如一股暖流,融化了两国关系的坚冰,为尼克松访华做了铺垫,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源头活水。42年来,两国民众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发自内心的友好感情,像细流汇成江河,推动着中美关系不断前行。
“上善若水”,人文交流就如水一般。它“利万物而不争”,一直低调地为中美关系提供着润滑与滋养,推动着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在中美关系出现碰撞和摩擦时,它总能适时地缓和两国关系,提供润滑,淡化冲突,避免局势恶化。它“海纳百川”,涵盖多个领域、不拘泥于形式,全方位地推动两国交流。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这样阐述人文交流对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国与国之间关系归根到底根植于人民。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中富有热情、最有意义的一部分,是外交工作中作用最持久的内容。人文交流对建设合作伙伴关系非常关键,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没有一项投资能有如此好的回报。”中美双方越来越重视人文交流,一方面,反映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正逐渐超越国家行为体互动这一范畴,越来越具有“以人为本”的特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美双方都在以文明的视角重新审视双边关系,推动文明的相互尊重与彼此理解。在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与社会信息化的时代,人文交流已经具备了更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更少受到国家间政治经济的影响,更加独立地、持续地发挥着力量,这恰恰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所在。
在7月9日举办的中美青年智库对话会上,两国青年都积极地为人文交流献言献策,其中讨论的最多的,就是保持中美人文交流的“社会驱动力”与相对独立性。人文交流应由“自上而下”逐渐过渡到“自下而上”,更多地发挥地方、民间、个体的力量,使民众成为支持发展中美关系的核心。人文交流的项目不仅应追求多元、广泛,还应注重细化、深化、可持续,应培养增进友谊、长期友好的人文交流意识,避免负面氛围对交流的影响,始终以积极的姿态推动交流的持续进行。人文交流应立足长远与未来,而非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应加大对中美青年交流的重视力度,“塑造中美关系未来”。
在中美人文交流磋商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就加强中美人文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相互尊重,让平等包容的理念深入人心。她指出,中美青年今天的彼此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两国未来的交往方式。应充分认识并超越国情、历史、文化、制度的差异,坦诚对话、平等交流,在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心中播撒相互尊重、合作友爱的种子。引导青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学会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之道,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二是务实合作,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人文基础。她指出,沟通才能避免猜忌,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应坚持面向各界民众,搭建更多机制化常态化的合作平台,通过对话交流、语言学习、人员往来,形成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交流格局,拓宽民间特别是青年间的交流途径,使广大青年成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建设者和真正受益者。三是持之以恒,共创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人文交流没有“速成秘方”,必须锲而不舍、滴水穿石。她指出,今日的点滴之功,必将在来日汇成澎湃江河。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加强协调合作,摒弃零和博弈思维,照顾对方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分享彼此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让和平与友谊代代相传,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奉献智慧和力量。
中美人文交流作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路者”和“铺路者”,将汇集一点一滴的正能量,减少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为中美关系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
人文交流的四重作用
人文交流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发挥着四重作用。首先,夯实中美关系的民意基础。“国之近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家间关系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心与心的沟通。中美两国想要超越大国崛起必然发生对抗的历史规律,走出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一方面,离不开两国领导人的魄力与智慧,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引导中美关系的正确航向;另一方面,离不开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求和平、谋发展”的共识,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动双方战略互信的形成,而后者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得以建立、持续的根本。中美两国人民长期对对方抱有朴实友好的感情,希望两国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正是基于此而创建,它涵盖了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妇女、青年等六大领域,涉及了政治、经济之外的方方面面,在培植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共识与友谊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文交流可以被称作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播种机”。
其次,减少中美两国的战略误判。当前,中美两国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就是民心民意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民众之间的误解易导致决策者的误判。面对中国崛起、中美实力不断拉近的新现实,部分美国民众担忧中国会颠覆现有的国际体系;而在中国的民众之中,也存在同样的焦虑感,认为美国会运用既有优势,阻碍中国崛起,这正是“修昔底德陷阱”存在的根源所在。“受制于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类型,中美两国看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很大不同,消除这种误解的根本方法就是加强交流,彼此了解,使中美关系更加透明”,正如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李成所言,“对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而言,不误判比取得共识更加重要,沟通比合作更加重要”。人文交流能够加强两国民众之间的沟通,彼此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对方,减少因猜忌而引发的战略误判,“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故务须在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的屏障”。人文交流可以被称作新型大国关系的“防火墙”。
再次,加深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如今,中美两国每年的人员往来从建交时的几千人逐年增多,目前已超过每年300万人次。现在,平均每天约有1万人穿梭于太平洋两岸,每26分钟就有一架航班往来于两国之间。中国在美留学生已达到23.6万,而美国在华留学生也达到了2.4万。目前,中国约有3亿人掌握或正在学习英语,而美国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20多万人学习汉语,两国教育机构合作在美国设立了102所孔子学院、377家孔子课堂,约有267万人参加过孔子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他们既是中美交流的受益者,也是支持中美关系友好、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最积极力量。如此紧密的人员联系已经把两国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中美人文交流的大门一经打开就再难关上”,民众之间友好往来、彼此需要的程度不断加深,已经形成了类似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成为制约政治与经济冲突的重要力量。人文交流可以被称作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稳压器”。
最后,体现中美文明互鉴的意涵。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而美国则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代表,两国文化都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两国都有文化的自信与包容力。在当前文化多样化的时代里,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包容”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所需秉承的精神,中美人文交流在文化层面上体现了两国文明的包容与互鉴。文化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仅体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也为政治和经济上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将,可以将人文交流称作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路者”。
人文交流的意义与方向
1972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乒乓外交”如一股暖流,融化了两国关系的坚冰,为尼克松访华做了铺垫,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源头活水。42年来,两国民众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发自内心的友好感情,像细流汇成江河,推动着中美关系不断前行。
“上善若水”,人文交流就如水一般。它“利万物而不争”,一直低调地为中美关系提供着润滑与滋养,推动着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在中美关系出现碰撞和摩擦时,它总能适时地缓和两国关系,提供润滑,淡化冲突,避免局势恶化。它“海纳百川”,涵盖多个领域、不拘泥于形式,全方位地推动两国交流。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这样阐述人文交流对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国与国之间关系归根到底根植于人民。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中富有热情、最有意义的一部分,是外交工作中作用最持久的内容。人文交流对建设合作伙伴关系非常关键,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没有一项投资能有如此好的回报。”中美双方越来越重视人文交流,一方面,反映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正逐渐超越国家行为体互动这一范畴,越来越具有“以人为本”的特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美双方都在以文明的视角重新审视双边关系,推动文明的相互尊重与彼此理解。在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与社会信息化的时代,人文交流已经具备了更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更少受到国家间政治经济的影响,更加独立地、持续地发挥着力量,这恰恰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所在。
在7月9日举办的中美青年智库对话会上,两国青年都积极地为人文交流献言献策,其中讨论的最多的,就是保持中美人文交流的“社会驱动力”与相对独立性。人文交流应由“自上而下”逐渐过渡到“自下而上”,更多地发挥地方、民间、个体的力量,使民众成为支持发展中美关系的核心。人文交流的项目不仅应追求多元、广泛,还应注重细化、深化、可持续,应培养增进友谊、长期友好的人文交流意识,避免负面氛围对交流的影响,始终以积极的姿态推动交流的持续进行。人文交流应立足长远与未来,而非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应加大对中美青年交流的重视力度,“塑造中美关系未来”。
在中美人文交流磋商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就加强中美人文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相互尊重,让平等包容的理念深入人心。她指出,中美青年今天的彼此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两国未来的交往方式。应充分认识并超越国情、历史、文化、制度的差异,坦诚对话、平等交流,在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心中播撒相互尊重、合作友爱的种子。引导青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学会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之道,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二是务实合作,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人文基础。她指出,沟通才能避免猜忌,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应坚持面向各界民众,搭建更多机制化常态化的合作平台,通过对话交流、语言学习、人员往来,形成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交流格局,拓宽民间特别是青年间的交流途径,使广大青年成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建设者和真正受益者。三是持之以恒,共创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人文交流没有“速成秘方”,必须锲而不舍、滴水穿石。她指出,今日的点滴之功,必将在来日汇成澎湃江河。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加强协调合作,摒弃零和博弈思维,照顾对方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分享彼此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让和平与友谊代代相传,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奉献智慧和力量。
中美人文交流作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路者”和“铺路者”,将汇集一点一滴的正能量,减少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为中美关系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