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文交流:“四轮驱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o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9~10日,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磋商在北京举行。这是人文交流首次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并轨”,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与人文磋商一起,成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三驾马车”。此次中美人文交流的主题是“缔结青年纽带,塑造和平未来”,9日在北京大学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共同举办的“中美青年智库学者对话”便是该主题之下的重要活动,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并与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成、卜睿哲等人深入交流。那么,中美人文交流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何意义和作用?
  人文交流的四重作用
  人文交流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发挥着四重作用。首先,夯实中美关系的民意基础。“国之近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家间关系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心与心的沟通。中美两国想要超越大国崛起必然发生对抗的历史规律,走出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一方面,离不开两国领导人的魄力与智慧,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引导中美关系的正确航向;另一方面,离不开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求和平、谋发展”的共识,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动双方战略互信的形成,而后者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得以建立、持续的根本。中美两国人民长期对对方抱有朴实友好的感情,希望两国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正是基于此而创建,它涵盖了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妇女、青年等六大领域,涉及了政治、经济之外的方方面面,在培植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共识与友谊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文交流可以被称作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播种机”。
  其次,减少中美两国的战略误判。当前,中美两国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就是民心民意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民众之间的误解易导致决策者的误判。面对中国崛起、中美实力不断拉近的新现实,部分美国民众担忧中国会颠覆现有的国际体系;而在中国的民众之中,也存在同样的焦虑感,认为美国会运用既有优势,阻碍中国崛起,这正是“修昔底德陷阱”存在的根源所在。“受制于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类型,中美两国看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很大不同,消除这种误解的根本方法就是加强交流,彼此了解,使中美关系更加透明”,正如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李成所言,“对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而言,不误判比取得共识更加重要,沟通比合作更加重要”。人文交流能够加强两国民众之间的沟通,彼此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对方,减少因猜忌而引发的战略误判,“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故务须在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的屏障”。人文交流可以被称作新型大国关系的“防火墙”。
  再次,加深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如今,中美两国每年的人员往来从建交时的几千人逐年增多,目前已超过每年300万人次。现在,平均每天约有1万人穿梭于太平洋两岸,每26分钟就有一架航班往来于两国之间。中国在美留学生已达到23.6万,而美国在华留学生也达到了2.4万。目前,中国约有3亿人掌握或正在学习英语,而美国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20多万人学习汉语,两国教育机构合作在美国设立了102所孔子学院、377家孔子课堂,约有267万人参加过孔子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他们既是中美交流的受益者,也是支持中美关系友好、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最积极力量。如此紧密的人员联系已经把两国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中美人文交流的大门一经打开就再难关上”,民众之间友好往来、彼此需要的程度不断加深,已经形成了类似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成为制约政治与经济冲突的重要力量。人文交流可以被称作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稳压器”。
  最后,体现中美文明互鉴的意涵。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而美国则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代表,两国文化都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两国都有文化的自信与包容力。在当前文化多样化的时代里,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包容”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所需秉承的精神,中美人文交流在文化层面上体现了两国文明的包容与互鉴。文化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仅体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也为政治和经济上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将,可以将人文交流称作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路者”。
  人文交流的意义与方向
  1972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乒乓外交”如一股暖流,融化了两国关系的坚冰,为尼克松访华做了铺垫,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源头活水。42年来,两国民众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发自内心的友好感情,像细流汇成江河,推动着中美关系不断前行。
  “上善若水”,人文交流就如水一般。它“利万物而不争”,一直低调地为中美关系提供着润滑与滋养,推动着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在中美关系出现碰撞和摩擦时,它总能适时地缓和两国关系,提供润滑,淡化冲突,避免局势恶化。它“海纳百川”,涵盖多个领域、不拘泥于形式,全方位地推动两国交流。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这样阐述人文交流对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国与国之间关系归根到底根植于人民。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中富有热情、最有意义的一部分,是外交工作中作用最持久的内容。人文交流对建设合作伙伴关系非常关键,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没有一项投资能有如此好的回报。”中美双方越来越重视人文交流,一方面,反映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正逐渐超越国家行为体互动这一范畴,越来越具有“以人为本”的特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美双方都在以文明的视角重新审视双边关系,推动文明的相互尊重与彼此理解。在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与社会信息化的时代,人文交流已经具备了更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更少受到国家间政治经济的影响,更加独立地、持续地发挥着力量,这恰恰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所在。
  在7月9日举办的中美青年智库对话会上,两国青年都积极地为人文交流献言献策,其中讨论的最多的,就是保持中美人文交流的“社会驱动力”与相对独立性。人文交流应由“自上而下”逐渐过渡到“自下而上”,更多地发挥地方、民间、个体的力量,使民众成为支持发展中美关系的核心。人文交流的项目不仅应追求多元、广泛,还应注重细化、深化、可持续,应培养增进友谊、长期友好的人文交流意识,避免负面氛围对交流的影响,始终以积极的姿态推动交流的持续进行。人文交流应立足长远与未来,而非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应加大对中美青年交流的重视力度,“塑造中美关系未来”。
  在中美人文交流磋商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就加强中美人文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相互尊重,让平等包容的理念深入人心。她指出,中美青年今天的彼此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两国未来的交往方式。应充分认识并超越国情、历史、文化、制度的差异,坦诚对话、平等交流,在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心中播撒相互尊重、合作友爱的种子。引导青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学会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之道,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二是务实合作,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人文基础。她指出,沟通才能避免猜忌,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应坚持面向各界民众,搭建更多机制化常态化的合作平台,通过对话交流、语言学习、人员往来,形成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交流格局,拓宽民间特别是青年间的交流途径,使广大青年成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建设者和真正受益者。三是持之以恒,共创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人文交流没有“速成秘方”,必须锲而不舍、滴水穿石。她指出,今日的点滴之功,必将在来日汇成澎湃江河。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加强协调合作,摒弃零和博弈思维,照顾对方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分享彼此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让和平与友谊代代相传,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奉献智慧和力量。
  中美人文交流作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路者”和“铺路者”,将汇集一点一滴的正能量,减少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为中美关系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11月6~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拉开亚洲之行大幕。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奥巴马先后访问了印度、印尼、韩国、日本,出席了在首尔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在横滨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奥巴马亚洲之行显示,美国的亚洲政策已基本成型,亚洲与美国的互动逐渐加深,但东南亚国家反应低调。    四国行程各有侧重    11月6日,奥巴马访问印度,双方宣布建立美印“21世纪全球战略伙伴
一个自己在40年前亲手埋下的“炸弹”,如今被插上“雷管”后却在一个不希望的时机引爆了……这大概就是9月中旬以来先后在日中两国穿梭访问的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心里的感受!  帕内塔对自己使命的定位是“中日调停者”,背景自然是日本一手挑起愈演愈烈的钓鱼岛争端。“冲突可能扩散,并将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卷入其中。”帕内塔9月16日抵达日本前在飞机上对记者说的这番话,引发许多媒体的解读。“美国现在又回来做和事佬,
今年6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正式宣布,将于9月要求联合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并给予巴联合国会员国身份。关注中东局势的读者不禁会问,巴勒斯坦不是在1988年就已宣布建国了吗?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又提出建国?此次建国将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和困难?将产生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巴勒斯坦走过的建国之路说起。    漫漫建国之路    回顾历史,巴勒斯坦人走过了一条曲折、漫长的建国之路。早期的巴勒
说到权力就会联想到排场,两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这是因为,有了权力就会滋生出奢华的欲望,就有了摆排场的土壤,即便你不愿意,也有人愿意为你摆。而摆排场无非是想炫耀,炫耀的不是荣誉就是权力。  发展中国家中,越来越爱摆排场的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钱开始变多,权力开始增大。而发达国家中,最具备摆排场能力的就是美国人了,也是因为他们权力最大,钱最多,那里有世界上最富有的财政部长,最有钱的总统和最有钱的市长。
郑达庸大使1990年底至1994年4月担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他赴任时,海湾战争即将打响;离任时,伊拉克仍被制裁封锁。这是一段见证历史、很不平凡的经历,郑大使据此写就了《三进巴格达——我看到的海湾战争》一书。本刊特意摘取了“每一进”巴格达的精彩亮点,以飨读者。——编者手记  中央决定派遣钱外长出访中东  1987年初,我从外交部西亚北非司调往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简称北也门)工作,任大使。1990年5月
对于整个中东局势而言,2011年的看点是阿拉伯大变局,那时我们基本上能揣测出一个脉络,看看哪些国家会跟着倒下;2012年,中东形势有点乱,但我们大概还能摸清一个方向,就是观察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会不会垮,观察埃及怎么过渡,观察沙特阿拉伯会不会跟着动乱;到了2013年,中东形势乱象丛生,让人越看越糊涂。现在看来,中东局势演变的主线已经不是阿拉伯大变局了,而是“政治版图重构”,而现在就想找到一条清晰的发展
尽管报告声明只代表研究者的观点,不代表日本政府或防卫省观点,但事实上这些观点与日本政府和防卫省的观点是吻合的,同时它也反映了当前日本社会对中国的普遍认识。    自3月11日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及核泄露事件以来,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用其首相营直人的话来说,“必须要设想如果东日本全毁的状况”。日本的救灾和灾后的恢复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目光:日本政府如何实施自救,国际社会又如何提供帮助。如何尽
“一个好的政治家,就像一支出色的球队。他要技术出众,行动敏捷,还要对胜利充满渴望。”不久前,弗朗索瓦·奥朗德接受《法兰西球报》的采访时,做了这样的比喻。  假如尼古拉·萨科齐看到这条报道,估计也会点头称是。尽管两人政治分歧颇大,却有共同爱好——足球。过去,每当法兰西大体育场遭逢重大赛事,他们总会不约而同出现在看台上。中场休息,两人偶尔相遇,彼此开着玩笑,气氛和谐。  一个是右翼悍将,一个是左翼老帅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外交在保持大政方针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顺利开局,为今后五到十年外交工作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和平发展”这盘大棋局全面均衡、立体多元、丰富多彩。  首先是理论上有创新。  习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并向国际社会积极介绍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同
那一段时期“再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更接近遭受核攻击了”  滕建群:  说到新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历史背景,要追溯到延安时期的“纸老虎”论,即要从第一代领导人对核武器的认识开始。当时,核武器刚刚问世,毛泽东等领导人敏锐地洞察到这种武器的真正含义。毛泽东说核武器是“纸老虎”,这是战略上的藐视;在战术上,他还是比较重视这种武器的。建国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讲了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