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乡村古民居空间形态设计研究——以诸暨斯宅村为例

来源 :鞋类工艺与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bb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暨市东白湖镇的斯宅乡现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清代江南典型聚族而居的大型民居群落建筑.它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绍兴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空间理念,具有重要的实例研究价值.本文在现状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自然及人文角度分析了斯宅村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并通过探讨该建筑群的整体空间,组团空间和院落空间,对斯宅村古民居建筑整体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文章以斯宅村为例,为绍兴乡村振兴,古民居的合理、永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蓝印花布作为重要的非遗传统技艺之一,要在活态保护的同时,依托职业院校,从课程融入、设计团队创建、非遗研究工作室、多维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来让非遗传统技艺得以落地生根、传承下去.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构成内容,其既能体现出先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又向我们展现了古人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智慧,不仅为当今的艺术文化实践、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对于剪纸艺术的价值“再生成”的研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文创产品的设计角度切入,通过对剪纸艺术与文创产品的概述,探讨二者融合的契机,透过对剪纸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集中应用形式的列举,对剪纸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方向进行探索,以供相关研究学者参考.
图形界面的质感能够给人以真实的视觉感受,同时可以帮助用户直观地了解图示应用的功能,从而快速简捷地访问内容或者完成操作任务.无论是模仿现实世界中材质纹理的拟物化设计,还是摒弃繁杂装饰元素高度抽象化的极简设计,微观表现在用户界面设计中的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界面设计中的微观质感展现的不仅是细节上的精雕细琢,它更是一种追求纯粹用户体验的设计理念,注重满足用户的情感体验以成就人机交流的和谐之美.
在线开放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模式,把不同课程资源融入和转移进网络的关键体现.在线开放课程具有资源集中度高、课程资源多样化的特点,它可以引导教学思想和模式的创新,增强高校的教学水平.现阶段,以《图形创意》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运用思维落后、课程资源良莠不齐以及设置课程模块太过单一等等.基于此背景,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即保持良好的政策、技术及培训方面的引导,不断提高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主动性,吸纳优秀社会力量来加入本课程的建设及管理,打造专业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师队伍.
当今的“中国雕塑”是一个有很大包容性的立体造型艺术,包括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大型造型作品,精致玲珑的牙雕玉器、收藏于书斋桌架上古朴儒雅的欣赏品、陈列于现代博物馆中前卫超前的展览品和画廊陈列出售的各种雕塑艺术家个人的作品等,这些艺术品,不论使用何种物质材料加工形成,都是通过艺术劳动创造的,具有人文文化内容和形式的艺术作品,汇聚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立体艺术世界,同时也综合体现出立体造型艺术的文化研究价值和传承历史意义.
本文通过结合十二生肖文化背景下对生肖设计形象的研究,结合历史形象分析十二生肖的传统文化载体对“工艺”设计的研究,在对布艺、剪纸、绘画等进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深度研究十二生肖的未来发展与意义,用现代技术传承传统文化,用新的艺术形式让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扬.
基于装饰绘画艺术表现中的色彩研究越来越多,使得现如今的装饰艺术水平不断提升.色彩作为艺术语言,其不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且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装饰绘画艺术表现时需要且必然应用到色彩,为此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本文基于装饰绘画艺术表现中的色彩以及色彩本身的关系做了分析,并对色彩在装饰绘画中的作用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介绍了色彩在装饰绘画艺术表现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展示空间在各个领域越加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的发展,展示空间也越发得到重视.在大环境下,展示空间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保持高质量展览能够在各地举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成本.设计可流动的会展空间不仅将会提高会展的受众数量,模块化可流动设计也将提高会展服务范围,节省物力的同时能够实现高质量展览进行.
室内设计成果存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为室内设计从事企业积累业绩、拓展业务,还能提升室内设计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本文以某家居空间设计为例,探索使用VR全景对室内设计成果存档的方法,发掘VR全景与室内设计融合得更多潜能.
本文以河北省阜城县剪纸艺术为例,分析作为成功转型的非遗传承案例,在“互联网+”模式下,阜城县以何种形式发展剪纸艺术及当下非遗传承的现状及产生原因,以此来探究如何在“互联网+”模式下,增强大众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传统文化经久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异彩,线上线下“走出去”提供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