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是老子生态智慧的本体论基础。“道”的本源性、自然性、虚无性、整体性、无私性、回复性以及实践性等基本特性,蕴含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平等价值观和内在价值论。道的本源性揭示了生态价值的本体依据,自然性展现了生态世界的存在方式,虚无性表明了生态价值的非功利性,整体性说明了生态世界的多样统一,无私性体现了生态价值的平等性质,回复性蕴涵了生态世界的存在之道,实践性展示了生态智慧的深远功效。
关键词:老子;道;特性;生态解读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6)04-0037-06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6.04.005
“道”是中国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其本义是指人行走的道路,后引申为真理、道理、秩序、规则、道德、正义、学说、言说、方向、方法、疏通、引导等多重含义。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并赋予道以本体论意义的人。道是老子生态智慧的本体论基础,“道”的本源性、自然性、虚无性、整体性、无私性、回复性以及实践性表明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平等价值观和内在价值论。
一、道的本源性:生态价值的本体依据
本源性是道的根本特性。正是道的本源性成就了道的形而上性。老子的经典论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1]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奥”“天地根”,其“渊兮似万物之宗”。世间万物由“道生之”,是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老子之道是宇宙生成和演化的本源,不是构成世间万物的独立实体;世界是一个生成演化的整体过程,而不是一个实体或元素堆砌的机械存在。
道的本源性揭示了生态价值的本体依据。道的本源性表明,道是宇宙万物价值的创造者,世间万物皆有其内在价值,价值既属于人类也属于非人类。《老子》第25章指出,道在时间上先于天地万物,所谓“先天地生”,它是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本源,“可以为天下母”,这表明了自然界和人在本源上的同一性,也决定了自然界和人类在内在价值上的平等性,以及人类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的无条件性。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王”字,在《老子》竹简本、河上公本、帛书本、王弼本中,采用的是“王”字,而傅奕本则采用的是“人”字,很多学者认同傅奕的说法,认为“人”字才与下文的“人法地”相对应。若按此解释,老子的观点是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中的四大,而人只是四大之一,并不具备高于自然万物的价值,人既不是自然的奴仆更不是自然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法地”是指人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道法自然”则是指“道之动、道之用”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需人类的参与和干涉,也无关人类的感受和评价。如此,人类中心主义则失去了其本体意义上的根据。
老子建立在万物同本同源基础上的内在价值论,与当代生态学家的生态价值观非常契合。罗尔斯顿认为:“人类(humans)与腐殖土壤(humus)是同根同源的,都是由尘土构成,只不过人因有反思其栖息地的高贵能力而成为万物之灵。他们来自地球又遍观地球(人类一词的希腊语词根anthropos的含义就是:来源于、察看)。人类有其完美性,而他们展现这种完美的一个途径就是看护地球。”[2]梭罗也认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生命都是美好的,两者的美好并不相互排斥,因为它们来自同一渊源。”[3]
二、道的自然性:生态世界的存在方式
自然性是道的本然特性。自然性是道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老子》中“自然”一词共出现5次:“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
道的自然性展现了生态世界的存在方式。“道法自然”即道性自然,是指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的自然而然、自生自灭的本来如此、天然如此的状态,并非道之外还有一个“自然”。老子强调道以及天道的“不召而自来”,认为如果能够坚持道的混沌淳朴及其自然无为的本性,那么“万物将自宾”“万物将自化”。自然与无为相联,老子认为,无为则治,有为则乱,所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当然,老子强调的无为并非消极无为,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为无为,事无事”“为无为,则无不治”等其实都是“有为”。老子只是主张对自然万物尽量不干涉或少干涉,不妄为强为,诚如李约瑟所说:“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违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4]80老子认为,无为可以使社会自行发展、自己端正、自然富足、自求质朴,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循自然无为之道,“天下将自定”。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可谓生态伦理最具价值的理念,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界定同现代生态学观点是一致的,即不要破坏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平衡的能力,要学会认同、尊重和顺应自我以及他物的本然之性,真正做到与物为春、物我两忘,如此世界才能成为人类真正的生活乐园。当代人类生活在一个失序失衡的现实世界和失望失落的心理世界,如何回归自然可谓任重而道远。
三、道的虚无性:生态价值的非功利性
虚无性是道的必要特性。正是道的虚无性,成就了道作为万物本源的无限可能。老子非常强调“道”的虚无性、超验性,认为道是虚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无”“无名天地之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因为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道也难以用语言来完整表达,如“道可道,非常道”“道常无名”“道隐无名”“绳绳不可名”等。 道的虚无性表明了生态价值的非功利性。由于道的虚无性,它既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也无法被人的理性去认识,而是需要通过直觉和体悟去把握,所谓“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说无论人间事理还是自然规律都无需外求,应以内在自省和觉悟为原则。老子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种是“为学”,这是不知“道”的知识,即世俗之知;另一种是“为道”,这是知“道”的知识,即体道之知。探求世俗之知需要日益增进,探求体道之知需要日益减损,即减损世俗的知识、偏见和欲望,直至无知无欲无为的境界,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在道面前,亲疏、利害、贵贱等没有世俗、功利意义上的分别,都“玄同”于“道”中,人们对事物的“分别心”“差别心”“计较心”都是没有必要的。现代人欲望太多,分别心太重,事事皆从功利的角度去判断是非得失,所以无法看清事物的内在价值。
四、道的整体性:生态世界的多样统一
整体性是道的应有特性。道的整体性决定了其生成的宇宙世界的整体性。老子用“有物混成”来描述道的混沌状态,说明道不是由部分组成的机械存在,而是一个圆满自足、永恒浑朴的整体。大道自然圆满和谐,无须刻意而为,一个社会只有背离了道,才会去提倡仁义礼智、和睦忠孝,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把世间万物看做由道统一起来的有机系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再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的“一”是指“道”,即天、地、神、谷、万物和侯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只能造成破坏、带来灾难。
老子的有机整体世界观为消解西方机械思维模式的弊端、缓解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哲学支持。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暴露了西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弊端,而在老子整体性思维方式里,自然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冷漠存在,而是和人相融相适的有机整体。“和机械论的西方观念相反,东方的世界观是‘有机’的”[5]“我们正朝着一种新的综合前进,朝着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前进,也许我们最终能够把西方的传统(带着它对实验和定量表述的强调)与中国的传统(带着它那自发的自组织的世界观)结合起来”[6]。
老子的有机整体性世界观与当今生态语境中的整体观是一致的,两者都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俱荣俱损的有机整体。老子把世界看作是由道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道具有天然“混成”、和谐圆满的自稳定性,“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组织性,以及万事万物“各复归其根”“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整体发展规律。这和生态学的观点一致,生态学研究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在内的完整、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自稳态结构、自组织原理和整体性原理。人类生存完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而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却不需要人类。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万物的主要价值就已各就各位,人只是地球生命过程中转瞬即逝的过客,甚至“人并非生物圈的有机物种,或生物圈‘无缝之网’上的一个‘节’”[7]。人类对自然来说整体上是无益甚至有害的,“设想我们自己单靠技术设备而不用经过几十亿年演化过来的精致复杂的自调节机制,就能够保证生态圈的活动,完全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纯属荒谬的幻想”[8]58。面对自然,人类只需感恩和敬畏,以及负罪或赎罪心理,因为人类所得必是自然所失。
老子的有机整体性世界观与当今生态语境关注的地球生物多样性、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价值理念也相契合。自然界和社会一样,都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9],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10]。而人类对自然的工具主义态度导致了对自然万物内在价值的漠视,使得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严重影响了地球生态的平衡进而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比如,现代农业虽然为人类提供了足够稳定的食物,但单调的作物种植也使得作物遗传多样性大幅下降,从而严重动摇了人类食物的根基,“人类在历史上曾吃过约5 000种植物物种,而今天,大约150种就能满足我们大部分的营养及热量的需要,且超过90%的能量是由不到20种提供的”[11]134。单一种植马铃薯造成了爱尔兰1845至1848年的大饥荒,“200万人被饿死,200万人移居国外,剩下的400万人则牢牢记住了这难以忘怀的惨痛教训。……单一栽培是自然界逻辑与经济学逻辑碰撞的地方,哪一种逻辑最终会战胜从来是不会有怀疑的”[11]272273。此外,人类生命的丰富性、文明的多样性、审美的辽阔性也与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对人类生态学来说,自然丰富性的减退也意味着人类生命的贫乏、文化的肢解、审美的荒芜。罗尔斯顿认为,哲学正在走向荒野,其精神家园就是荒野上的哲学,认为“衡量一种哲学是否深刻的尺度之一,就是看它是否把自然看做与文化是互补的,而给予她应有的尊重”[12]中文版序11,自然多样性存在具有经济、生命支撑、消遣、科学、审美、生命、多样性与统一性、稳定性与自发性、辩证的和宗教象征等价值[12]122150,“人类不应当阻碍自然产生物种多样性这种充满活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产物是人类在其与自然的关系中能够达到的最接近终极的存在了”[12]396。所以,维护地球生物和生态的多样性,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也是自然万物内在价值的体现,每一种生命生存和繁荣的权利都是平等的。
五、道的无私性:生态价值的平等性质
无私性是道的宝贵特性。无私性源于道的自然性,既然自然就无关私情,所谓“天地不仁”“天道无亲”等。老子往往通过得道、行道的圣人来说明道的无私性,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能够做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认为,事物都源于道,并无贵贱之分,体现道的圣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若要区分贵贱,反而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关于“穀”字,一般认为“穀”同“谷”,是“谷物”或“山谷”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词典里,“穀”既有同于“谷”的意思,还有“薪俸”“童子”(仆下)和“善良”等含义。“不穀”应解释为“不善良”或“不好”,才和前面的“孤”“寡”等含有自谦或贬义的词语相对应,这里的“穀”与“谷”不论是字形还是字意都完全不同。”,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老子“三宝”的第一宝就是“慈”,慈即对天地万物的慈爱,其中蕴含着老子宽容、慈善或无弃、善救等处物处人处事之道。“慈”和“善”相连,《老子》中的“善”除了做“善于”讲外,大都是“好”或“善良”的意思,如“善行无辙迹”“常与善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等。老子认为水的善最接近于“道”,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与水的品性相反,人善利己而损物损人、善争利而害物害人,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害物害人且害己,正如老子所说“其事好还”。 道的无私性体现了生态价值的平等性质。老子的无弃、善救是一种万物平等理念,尊重、欣赏、热爱、善待世间万物,宇宙万物无论有无生命、高级低级、美丽丑陋、大小强弱、有用无用皆有其内在价值。生态价值观认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物都拥有三类价值:“自然物内在固有的自为的价值,自然物之间相互关系具有的工具价值,自然物在生态系统生态位中占据的生态系统价值。”[13]即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构成了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和价值系统,系统中的每一成员都既有其内在价值,也有其相对于他物和系统的工具价值,这里的工具价值是互相的和必要的,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自然对人的单向工具价值。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人类要“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14]。保罗·泰勒进一步提出了“尊重自然”的思想,认为一种行为是否正确,一种品质在道德上是否良善,将取决于它们是否展现或体现了尊重自然这一终极性或根本的道德态度。从环境伦理来看,自然万物的生态价值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敬畏生命,既不能纵欲无度、予取予求,更不能无知无畏、滥杀无辜。
六、道的回复性:生态世界的存在之道
回复性是道的内在特性。回复性体现着事物的运行规律。老子有时用“复”来说明道的回复性,如“复归于无物”“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有时用“反”来说明道的回复性,认为道的运动规律是向对立面的转化,所谓“反者,道之动”。再如“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的“大”是指“道”。诸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也表现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向对立面的回复。
回复性是自然的存在之道。老子把回复性看做道以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如凡是能生的必须能灭,否则就背离了道,“不道早已”。道的回复特性是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生态圈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复合性”[8]62,生态圈“为了使生物的生长、死亡和腐烂这一基本循环永久存在,不会产生出一个没有一种酶能分解的分子……当把合成产品引入我们的生态圈时,即使这种产品的数量极少,也会造成污染”[8]61。如塑胶不能降解就是没有“回复性”,这不符合自然界“有生就有死”的循环生存之道。而现代科技却发明了数不胜数“有生无死”的便利产品,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人类会毁于自身的科技创造与发明,而且会毁掉整个原本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问题的严重性说明了回复或回归生态自然、生态社会以及生态心态的必要性,这既是道运行的必然路径,也是道的自然性被遮蔽和破坏后的一种渴望。
回复性也是社会的存在之道。社会发展也会经历一个回复的过程。人类发展可以概括为从古代的“感性生态人”到近代农业社会尤其是工业社会的“理性经济人”再到现代的“理性生态人”过程。其起点和终点都表现为对物质没有贪欲、与自然天然亲近,是一种回归式发展。当然,无论是从历史还是逻辑的角度,这种回归只是在价值理念而非向原点的回归。这个发展过程也可概括为从魅惑到趋魅再到复魅的过程。原始时期,自然对人类而言是一个神秘神奇的魅惑存在,人们敬畏自然、感恩自然,此时人和自然无意识地融为一体,过着“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15]的和乐生活。而农业尤其是工业文明时代,则是一个“趋魅”的过程,人类因其主体意识和科技理性的强化而愈益漠视和脱离自然,只看到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略其内在价值,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人们重新把自然视为神秘神奇的存在即复魅,用以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人重新融入自然的怀抱,并因此获得快乐、幸福和美感,这是人类在自觉状态下对自然更高级层面上的完美回归,真正实现了人与物的浑然合一。正如泰勒所说:当人还作为自然物生活在自然中的时候,他既无快乐也无痛苦,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当人走出自然,发现了自然的时候,快乐和痛苦便一起来了。而且人离开自然越远,人的快乐和痛苦越强烈。但快乐是相对的,痛苦是绝对的;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快乐只伴随痛苦而来,是痛苦的被遮蔽。离开了自然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寂寞的。人为了解脱这种痛苦,并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回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16]。
七、道的实践性:生态智慧的深远功效
实践性是道的价值特性,即道是否有用。老子强调道之作“用”,如“弱者,道之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用之不足既”等。老子也强调道之作“为”,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唯道善贷且成”。老子还强调“为道”,认为道是需要积极地去探求和经营的,人们应知“道”、践“道”、合“道”,如“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为道日损”“古之善为道者”“坐进此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老子的“为道”方法包括“为道日损”“致虚守静”“涤除玄览”“见素抱朴”等。不过,老子也承认“道”之难为,曾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等。
道的实践性展示了生态智慧的深远功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老子的生态智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而且愈益被世界所关注。在“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4]184185,这种看法是客观的。老庄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和老子强调对“道”的践行是分不开的,老子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有催促人们去实践的成分。最重要的是,由于老子道家的热爱自然、逃避有为、拒斥名利、反抗传统等自然、阴柔、退让的哲学特质,使得受道家影响的思想大都带有生态智慧、受道家影响的行为大都是生态作为。比如道教,道士们很注重对“道”的“践行”,他们采取诸多可操作性的手段去实际体悟和验证自然玄妙之“道”的存在,以期达到“与道合一”之境。在这一修为过程中,既充满着阴阳和谐、五行生克、三才相盗等生态平衡的思想,又有大量珍惜自然资源、爱护动植物等维护生态平衡的戒律,道教“不仅思考自然环境和人在其中的位置,还要用实际行动来实践这些观念”[17]。虽然道教这些有助于生态保护的思想和行为与现代生态学有很大的区别,但道教的生态思想已经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研究领域,这是因为其中蕴涵的生态智慧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精神文化资源。 [参 考 文 献]
[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 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 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61.
[3]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M]. 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9.
[4]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 陈立夫,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5]F·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6-7.
[6]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M]. 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7.
[7]原华荣.“拯救”、“回归”和“人类革命”——“小人口”原理:第4卷[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12.
[8]E.戈德史密斯.生存的蓝图[M]. 程福祜,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9]国语[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15.
[10]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0.
[11]原华荣.文明的脉动、启迪、挑战和应对——“小人口”原理:第2卷[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1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 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3]张连国.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J].管子学刊,2004(4):66.
[14]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 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32-133.
[15]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336.
[16]阎国忠.人与自然的统一[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4.
[17]N J GIRARDOT, JAMES MILLER,刘笑敢.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M].陈霞,陈杰,岳齐琼,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73.
【责任编辑 吴 姣】
Abstract:“Tao” is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Laozi ecological wisdom. “Tao”, bearing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the originality, naturality, nothingness, globality, selflessness, resilience, practicalness, is a kind of nonanthropocentric equal value and intrinsic value. The originality of “Tao” reveals the basis of ontology of ecological value; the naturalness of “Tao” shows the ecological mode of existence of the world; the nothingness of “Tao” displays the nonutilitarian ecological value; the integrity of “Tao” illustrates the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world; the selfless nature of “Tao” embodies the equality of ecological value; the resilience of “Tao” implies the law of ecological world; the practice indicates the farreaching effect of ecological wisdom.
Key words: Laozi; Tao;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关键词:老子;道;特性;生态解读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6)04-0037-06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6.04.005
“道”是中国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其本义是指人行走的道路,后引申为真理、道理、秩序、规则、道德、正义、学说、言说、方向、方法、疏通、引导等多重含义。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并赋予道以本体论意义的人。道是老子生态智慧的本体论基础,“道”的本源性、自然性、虚无性、整体性、无私性、回复性以及实践性表明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平等价值观和内在价值论。
一、道的本源性:生态价值的本体依据
本源性是道的根本特性。正是道的本源性成就了道的形而上性。老子的经典论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1]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奥”“天地根”,其“渊兮似万物之宗”。世间万物由“道生之”,是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老子之道是宇宙生成和演化的本源,不是构成世间万物的独立实体;世界是一个生成演化的整体过程,而不是一个实体或元素堆砌的机械存在。
道的本源性揭示了生态价值的本体依据。道的本源性表明,道是宇宙万物价值的创造者,世间万物皆有其内在价值,价值既属于人类也属于非人类。《老子》第25章指出,道在时间上先于天地万物,所谓“先天地生”,它是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本源,“可以为天下母”,这表明了自然界和人在本源上的同一性,也决定了自然界和人类在内在价值上的平等性,以及人类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的无条件性。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王”字,在《老子》竹简本、河上公本、帛书本、王弼本中,采用的是“王”字,而傅奕本则采用的是“人”字,很多学者认同傅奕的说法,认为“人”字才与下文的“人法地”相对应。若按此解释,老子的观点是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中的四大,而人只是四大之一,并不具备高于自然万物的价值,人既不是自然的奴仆更不是自然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法地”是指人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道法自然”则是指“道之动、道之用”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需人类的参与和干涉,也无关人类的感受和评价。如此,人类中心主义则失去了其本体意义上的根据。
老子建立在万物同本同源基础上的内在价值论,与当代生态学家的生态价值观非常契合。罗尔斯顿认为:“人类(humans)与腐殖土壤(humus)是同根同源的,都是由尘土构成,只不过人因有反思其栖息地的高贵能力而成为万物之灵。他们来自地球又遍观地球(人类一词的希腊语词根anthropos的含义就是:来源于、察看)。人类有其完美性,而他们展现这种完美的一个途径就是看护地球。”[2]梭罗也认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生命都是美好的,两者的美好并不相互排斥,因为它们来自同一渊源。”[3]
二、道的自然性:生态世界的存在方式
自然性是道的本然特性。自然性是道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老子》中“自然”一词共出现5次:“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
道的自然性展现了生态世界的存在方式。“道法自然”即道性自然,是指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的自然而然、自生自灭的本来如此、天然如此的状态,并非道之外还有一个“自然”。老子强调道以及天道的“不召而自来”,认为如果能够坚持道的混沌淳朴及其自然无为的本性,那么“万物将自宾”“万物将自化”。自然与无为相联,老子认为,无为则治,有为则乱,所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当然,老子强调的无为并非消极无为,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为无为,事无事”“为无为,则无不治”等其实都是“有为”。老子只是主张对自然万物尽量不干涉或少干涉,不妄为强为,诚如李约瑟所说:“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违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4]80老子认为,无为可以使社会自行发展、自己端正、自然富足、自求质朴,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循自然无为之道,“天下将自定”。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可谓生态伦理最具价值的理念,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界定同现代生态学观点是一致的,即不要破坏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平衡的能力,要学会认同、尊重和顺应自我以及他物的本然之性,真正做到与物为春、物我两忘,如此世界才能成为人类真正的生活乐园。当代人类生活在一个失序失衡的现实世界和失望失落的心理世界,如何回归自然可谓任重而道远。
三、道的虚无性:生态价值的非功利性
虚无性是道的必要特性。正是道的虚无性,成就了道作为万物本源的无限可能。老子非常强调“道”的虚无性、超验性,认为道是虚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无”“无名天地之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因为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道也难以用语言来完整表达,如“道可道,非常道”“道常无名”“道隐无名”“绳绳不可名”等。 道的虚无性表明了生态价值的非功利性。由于道的虚无性,它既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也无法被人的理性去认识,而是需要通过直觉和体悟去把握,所谓“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说无论人间事理还是自然规律都无需外求,应以内在自省和觉悟为原则。老子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种是“为学”,这是不知“道”的知识,即世俗之知;另一种是“为道”,这是知“道”的知识,即体道之知。探求世俗之知需要日益增进,探求体道之知需要日益减损,即减损世俗的知识、偏见和欲望,直至无知无欲无为的境界,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在道面前,亲疏、利害、贵贱等没有世俗、功利意义上的分别,都“玄同”于“道”中,人们对事物的“分别心”“差别心”“计较心”都是没有必要的。现代人欲望太多,分别心太重,事事皆从功利的角度去判断是非得失,所以无法看清事物的内在价值。
四、道的整体性:生态世界的多样统一
整体性是道的应有特性。道的整体性决定了其生成的宇宙世界的整体性。老子用“有物混成”来描述道的混沌状态,说明道不是由部分组成的机械存在,而是一个圆满自足、永恒浑朴的整体。大道自然圆满和谐,无须刻意而为,一个社会只有背离了道,才会去提倡仁义礼智、和睦忠孝,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把世间万物看做由道统一起来的有机系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再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的“一”是指“道”,即天、地、神、谷、万物和侯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只能造成破坏、带来灾难。
老子的有机整体世界观为消解西方机械思维模式的弊端、缓解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哲学支持。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暴露了西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弊端,而在老子整体性思维方式里,自然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冷漠存在,而是和人相融相适的有机整体。“和机械论的西方观念相反,东方的世界观是‘有机’的”[5]“我们正朝着一种新的综合前进,朝着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前进,也许我们最终能够把西方的传统(带着它对实验和定量表述的强调)与中国的传统(带着它那自发的自组织的世界观)结合起来”[6]。
老子的有机整体性世界观与当今生态语境中的整体观是一致的,两者都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俱荣俱损的有机整体。老子把世界看作是由道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道具有天然“混成”、和谐圆满的自稳定性,“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组织性,以及万事万物“各复归其根”“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整体发展规律。这和生态学的观点一致,生态学研究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在内的完整、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自稳态结构、自组织原理和整体性原理。人类生存完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而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却不需要人类。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万物的主要价值就已各就各位,人只是地球生命过程中转瞬即逝的过客,甚至“人并非生物圈的有机物种,或生物圈‘无缝之网’上的一个‘节’”[7]。人类对自然来说整体上是无益甚至有害的,“设想我们自己单靠技术设备而不用经过几十亿年演化过来的精致复杂的自调节机制,就能够保证生态圈的活动,完全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纯属荒谬的幻想”[8]58。面对自然,人类只需感恩和敬畏,以及负罪或赎罪心理,因为人类所得必是自然所失。
老子的有机整体性世界观与当今生态语境关注的地球生物多样性、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价值理念也相契合。自然界和社会一样,都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9],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10]。而人类对自然的工具主义态度导致了对自然万物内在价值的漠视,使得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严重影响了地球生态的平衡进而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比如,现代农业虽然为人类提供了足够稳定的食物,但单调的作物种植也使得作物遗传多样性大幅下降,从而严重动摇了人类食物的根基,“人类在历史上曾吃过约5 000种植物物种,而今天,大约150种就能满足我们大部分的营养及热量的需要,且超过90%的能量是由不到20种提供的”[11]134。单一种植马铃薯造成了爱尔兰1845至1848年的大饥荒,“200万人被饿死,200万人移居国外,剩下的400万人则牢牢记住了这难以忘怀的惨痛教训。……单一栽培是自然界逻辑与经济学逻辑碰撞的地方,哪一种逻辑最终会战胜从来是不会有怀疑的”[11]272273。此外,人类生命的丰富性、文明的多样性、审美的辽阔性也与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对人类生态学来说,自然丰富性的减退也意味着人类生命的贫乏、文化的肢解、审美的荒芜。罗尔斯顿认为,哲学正在走向荒野,其精神家园就是荒野上的哲学,认为“衡量一种哲学是否深刻的尺度之一,就是看它是否把自然看做与文化是互补的,而给予她应有的尊重”[12]中文版序11,自然多样性存在具有经济、生命支撑、消遣、科学、审美、生命、多样性与统一性、稳定性与自发性、辩证的和宗教象征等价值[12]122150,“人类不应当阻碍自然产生物种多样性这种充满活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产物是人类在其与自然的关系中能够达到的最接近终极的存在了”[12]396。所以,维护地球生物和生态的多样性,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也是自然万物内在价值的体现,每一种生命生存和繁荣的权利都是平等的。
五、道的无私性:生态价值的平等性质
无私性是道的宝贵特性。无私性源于道的自然性,既然自然就无关私情,所谓“天地不仁”“天道无亲”等。老子往往通过得道、行道的圣人来说明道的无私性,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能够做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认为,事物都源于道,并无贵贱之分,体现道的圣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若要区分贵贱,反而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关于“穀”字,一般认为“穀”同“谷”,是“谷物”或“山谷”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词典里,“穀”既有同于“谷”的意思,还有“薪俸”“童子”(仆下)和“善良”等含义。“不穀”应解释为“不善良”或“不好”,才和前面的“孤”“寡”等含有自谦或贬义的词语相对应,这里的“穀”与“谷”不论是字形还是字意都完全不同。”,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老子“三宝”的第一宝就是“慈”,慈即对天地万物的慈爱,其中蕴含着老子宽容、慈善或无弃、善救等处物处人处事之道。“慈”和“善”相连,《老子》中的“善”除了做“善于”讲外,大都是“好”或“善良”的意思,如“善行无辙迹”“常与善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等。老子认为水的善最接近于“道”,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与水的品性相反,人善利己而损物损人、善争利而害物害人,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害物害人且害己,正如老子所说“其事好还”。 道的无私性体现了生态价值的平等性质。老子的无弃、善救是一种万物平等理念,尊重、欣赏、热爱、善待世间万物,宇宙万物无论有无生命、高级低级、美丽丑陋、大小强弱、有用无用皆有其内在价值。生态价值观认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物都拥有三类价值:“自然物内在固有的自为的价值,自然物之间相互关系具有的工具价值,自然物在生态系统生态位中占据的生态系统价值。”[13]即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构成了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和价值系统,系统中的每一成员都既有其内在价值,也有其相对于他物和系统的工具价值,这里的工具价值是互相的和必要的,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自然对人的单向工具价值。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人类要“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14]。保罗·泰勒进一步提出了“尊重自然”的思想,认为一种行为是否正确,一种品质在道德上是否良善,将取决于它们是否展现或体现了尊重自然这一终极性或根本的道德态度。从环境伦理来看,自然万物的生态价值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敬畏生命,既不能纵欲无度、予取予求,更不能无知无畏、滥杀无辜。
六、道的回复性:生态世界的存在之道
回复性是道的内在特性。回复性体现着事物的运行规律。老子有时用“复”来说明道的回复性,如“复归于无物”“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有时用“反”来说明道的回复性,认为道的运动规律是向对立面的转化,所谓“反者,道之动”。再如“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的“大”是指“道”。诸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也表现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向对立面的回复。
回复性是自然的存在之道。老子把回复性看做道以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如凡是能生的必须能灭,否则就背离了道,“不道早已”。道的回复特性是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生态圈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复合性”[8]62,生态圈“为了使生物的生长、死亡和腐烂这一基本循环永久存在,不会产生出一个没有一种酶能分解的分子……当把合成产品引入我们的生态圈时,即使这种产品的数量极少,也会造成污染”[8]61。如塑胶不能降解就是没有“回复性”,这不符合自然界“有生就有死”的循环生存之道。而现代科技却发明了数不胜数“有生无死”的便利产品,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人类会毁于自身的科技创造与发明,而且会毁掉整个原本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问题的严重性说明了回复或回归生态自然、生态社会以及生态心态的必要性,这既是道运行的必然路径,也是道的自然性被遮蔽和破坏后的一种渴望。
回复性也是社会的存在之道。社会发展也会经历一个回复的过程。人类发展可以概括为从古代的“感性生态人”到近代农业社会尤其是工业社会的“理性经济人”再到现代的“理性生态人”过程。其起点和终点都表现为对物质没有贪欲、与自然天然亲近,是一种回归式发展。当然,无论是从历史还是逻辑的角度,这种回归只是在价值理念而非向原点的回归。这个发展过程也可概括为从魅惑到趋魅再到复魅的过程。原始时期,自然对人类而言是一个神秘神奇的魅惑存在,人们敬畏自然、感恩自然,此时人和自然无意识地融为一体,过着“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15]的和乐生活。而农业尤其是工业文明时代,则是一个“趋魅”的过程,人类因其主体意识和科技理性的强化而愈益漠视和脱离自然,只看到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略其内在价值,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人们重新把自然视为神秘神奇的存在即复魅,用以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人重新融入自然的怀抱,并因此获得快乐、幸福和美感,这是人类在自觉状态下对自然更高级层面上的完美回归,真正实现了人与物的浑然合一。正如泰勒所说:当人还作为自然物生活在自然中的时候,他既无快乐也无痛苦,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当人走出自然,发现了自然的时候,快乐和痛苦便一起来了。而且人离开自然越远,人的快乐和痛苦越强烈。但快乐是相对的,痛苦是绝对的;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快乐只伴随痛苦而来,是痛苦的被遮蔽。离开了自然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寂寞的。人为了解脱这种痛苦,并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回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16]。
七、道的实践性:生态智慧的深远功效
实践性是道的价值特性,即道是否有用。老子强调道之作“用”,如“弱者,道之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用之不足既”等。老子也强调道之作“为”,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唯道善贷且成”。老子还强调“为道”,认为道是需要积极地去探求和经营的,人们应知“道”、践“道”、合“道”,如“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为道日损”“古之善为道者”“坐进此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老子的“为道”方法包括“为道日损”“致虚守静”“涤除玄览”“见素抱朴”等。不过,老子也承认“道”之难为,曾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等。
道的实践性展示了生态智慧的深远功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老子的生态智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而且愈益被世界所关注。在“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4]184185,这种看法是客观的。老庄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和老子强调对“道”的践行是分不开的,老子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有催促人们去实践的成分。最重要的是,由于老子道家的热爱自然、逃避有为、拒斥名利、反抗传统等自然、阴柔、退让的哲学特质,使得受道家影响的思想大都带有生态智慧、受道家影响的行为大都是生态作为。比如道教,道士们很注重对“道”的“践行”,他们采取诸多可操作性的手段去实际体悟和验证自然玄妙之“道”的存在,以期达到“与道合一”之境。在这一修为过程中,既充满着阴阳和谐、五行生克、三才相盗等生态平衡的思想,又有大量珍惜自然资源、爱护动植物等维护生态平衡的戒律,道教“不仅思考自然环境和人在其中的位置,还要用实际行动来实践这些观念”[17]。虽然道教这些有助于生态保护的思想和行为与现代生态学有很大的区别,但道教的生态思想已经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研究领域,这是因为其中蕴涵的生态智慧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精神文化资源。 [参 考 文 献]
[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 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 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61.
[3]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M]. 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9.
[4]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 陈立夫,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5]F·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6-7.
[6]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M]. 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7.
[7]原华荣.“拯救”、“回归”和“人类革命”——“小人口”原理:第4卷[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12.
[8]E.戈德史密斯.生存的蓝图[M]. 程福祜,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9]国语[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15.
[10]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0.
[11]原华荣.文明的脉动、启迪、挑战和应对——“小人口”原理:第2卷[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1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 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3]张连国.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J].管子学刊,2004(4):66.
[14]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 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32-133.
[15]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336.
[16]阎国忠.人与自然的统一[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4.
[17]N J GIRARDOT, JAMES MILLER,刘笑敢.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M].陈霞,陈杰,岳齐琼,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73.
【责任编辑 吴 姣】
Abstract:“Tao” is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Laozi ecological wisdom. “Tao”, bearing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the originality, naturality, nothingness, globality, selflessness, resilience, practicalness, is a kind of nonanthropocentric equal value and intrinsic value. The originality of “Tao” reveals the basis of ontology of ecological value; the naturalness of “Tao” shows the ecological mode of existence of the world; the nothingness of “Tao” displays the nonutilitarian ecological value; the integrity of “Tao” illustrates the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world; the selfless nature of “Tao” embodies the equality of ecological value; the resilience of “Tao” implies the law of ecological world; the practice indicates the farreaching effect of ecological wisdom.
Key words: Laozi; Tao;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