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史诗,是毛泽东思想的艺术结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毛泽东诗词,有利于引领学生接受壮美诗篇的熏陶,促进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笔者就此浅谈体会。
一、感受“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执着,激励学生发奋读书
少年时期,毛泽东就勤奋好学,期盼能离开韶山冲外出求学,便写了一首《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句豪壮,掷地有声,道出少年毛泽东的志向。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这一框题时,我便把这首《七绝·呈父亲》给学生朗诵,并引导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学生兴趣盎然,分享积极:“这首诗呈现出少年毛泽东刻苦求学的决心。”“这首诗表达了少年毛泽东志在四方的豪迈。”“这首诗反映了少年毛泽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抱负。”
趁此契机,我用PPT出示毛泽东的读书批注手迹: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研读《伦理学原理》时,在书页上写有一万多字的读书批注;在整理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其读书批注写满书页的天头、地脚、页边、中缝与行间,还留有许多阅读符号,如竖线、横线、斜线、浪线、三角、方框、圈、点、钩、叉及问号等。以此引导学生探究与分享:“说一说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学生的回答有“持之以恒”“全神贯注”“广取博览”“勤动笔墨”“学思结合”等,令人满意。
这堂课,因为运用毛泽东诗词,学生在催人奋进的诗句的感染下,在同龄人榜样——少年毛泽东的示范下,为中华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的热情被点燃,课堂激情涌动。
二、感受“浪遏飞舟”的豪情,激发学生勇于担当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所作。全词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
一、感受“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执着,激励学生发奋读书
少年时期,毛泽东就勤奋好学,期盼能离开韶山冲外出求学,便写了一首《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句豪壮,掷地有声,道出少年毛泽东的志向。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这一框题时,我便把这首《七绝·呈父亲》给学生朗诵,并引导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学生兴趣盎然,分享积极:“这首诗呈现出少年毛泽东刻苦求学的决心。”“这首诗表达了少年毛泽东志在四方的豪迈。”“这首诗反映了少年毛泽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抱负。”
趁此契机,我用PPT出示毛泽东的读书批注手迹: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研读《伦理学原理》时,在书页上写有一万多字的读书批注;在整理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其读书批注写满书页的天头、地脚、页边、中缝与行间,还留有许多阅读符号,如竖线、横线、斜线、浪线、三角、方框、圈、点、钩、叉及问号等。以此引导学生探究与分享:“说一说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学生的回答有“持之以恒”“全神贯注”“广取博览”“勤动笔墨”“学思结合”等,令人满意。
这堂课,因为运用毛泽东诗词,学生在催人奋进的诗句的感染下,在同龄人榜样——少年毛泽东的示范下,为中华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的热情被点燃,课堂激情涌动。
二、感受“浪遏飞舟”的豪情,激发学生勇于担当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所作。全词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