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接触新的学生,都会听到类似的话:“语文老师总是特别善解人意,特别温和,对我们的成长帮助特别大。”也总有学生喜欢围在我周围和我探讨关于人生、关于挫折、关于未来的话题。每当我微笑着送走心满意足的他们,我就会再一次坚定:语文,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心理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尝试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感知人的心灵,感知历史,感知社会,希望能够为学生搭起一个情感的阶梯。下面是我的几个教学片段,一方面是一次小小的教学思路总结,另一方面也希望听取不同的声音,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片段一:《我与地坛》第一部分
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
实录:
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习过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对于史铁生的生平和遭遇有所了解,高一再学习《我与地坛》无疑是一次认识上的深化和升华,因此我把教学目的定在如何面对人生坎坷的问题上。恰逢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们输掉了一场校级足球比赛,情绪都很沮丧。
师:研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哪一段文字或者哪一句话给了你启迪,带给你感悟?
生1: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我觉得自己很脆弱,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家园,有的是一本日记,有的是一位好朋友,有的就像史铁生一样,是一个宁静的园子。
师:很好,从作者想到了自己,你能够指出让你明白这个道理的句子吗?
生1:这样的句子很多,比如说第三自然段里:“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还有第四自然段:“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可是我们要在这个精神家园里收获些什么呢?
生2:我们要收获很多乐观向上的精神。过去大人总是教育我们要坚强,而且举过很多例子,像保尔、张海迪,可是他们太完美,他们身上的所谓的钢铁般的意志让我觉得高不可攀。我觉得史铁生和他们不一样,他告诉我脆弱、逃避这都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这样,只是有的人陷了进去,有的人站了起来。
师:你还没有告诉我们是哪句话让你有这样的感悟。
生2:史铁生在第五自然段说古园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说明他去古园的初衷也是为了逃避,不想在健康的人群中显出自己的残疾。
师:是啊,我记得有一本书叫《一个人的战争》,其实独处的时候正是我们试图战胜自己的时候,很多时候,前进的障碍来自我们自己,来自我们脆弱、动摇的心。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
生3:“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启示。
师:这段话很长,你具体说说自己的体会吧。
生3:有些问题是说不清楚的,比如说生死。有人说自杀的人是胆小鬼,有人说连死都不怕,还怕活下去吗?可是我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我活着是因为我害怕死。我不敢去死,所以我只能活着。
[学生的话让我心里一颤,难道我的学生也被生死所困扰吗?]
师:你的话让我想起我的同学,他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跳楼了。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所以我至今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现在我想知道关于生死,你是怎么想的?
生3:我明白了生是既成事实,是不需要我们考虑的;死也终有一天会成为事实,所以也不需要我们考虑,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只是该怎样活着。以前困惑,是因为我们总想自己决定生死,其实这是两个确定的点,我们的思考范围、活动范围应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就像有些人说的:过程是最重要的。活着也是一种过程。死是一种结果,是每个人都相同的。
[听了他的回答,我觉得释然了许多。]
师:大家的感悟很宝贵,我想没有发言的同学肯定也有很好的想法,而我们同样受到发言同学的启发。我知道我们输掉了比赛,我也知道我们曾经是多么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必然会赢,输与赢的落差让你们脑袋低垂,其实输与赢和生与死不是很相像吗?无论是输还是赢,不都是一种必然会来临的结果吗?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拼杀,在过程中努力拼杀,如果你明白了过程之美,无论是什么结果,你都能够坦然接受。生4,你是含着眼泪回来的,如果从史铁生的身上看到了什么,请你告诉大家,好吗?
生4:我很想赢,我一直认为我们会赢,所以输的时候我特别伤心。现在冷静了很多,史铁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被生与死所折磨,而健全的我们在生活中更多的要面对输与赢,史铁生没有被死打败,我们也不能被输击垮,史铁生要更乐观地活下去,我们也要更努力地追求成功,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我想说:“生活在过程中”。史铁生认为他的形体可以被改变,但他的精神不会被改变,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可以输掉比赛,但我们追求胜利的脚步不会改变!所以我想告诉大家:抬起头,下一场还在等着我们!
[学生受到鼓舞,不由得一起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生4的发言给我们本课的学习作了最好的注解和总结!我也期待着大家笑对生活。
感悟:
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叛逆心理,刻板的说教或是大道理的高谈阔论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怎么说才能把人生的道理传输给他们是很微妙的,离开他们的生活去空谈坚强无法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生与死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距离感,学生未必能够深刻地理解二者,但是我们可以把对待生死的态度转化到对待挫折、对待困难、对待失败等问题上来,把一个很大很深刻的问题转化到学生更为熟悉的事物上,学生同样能够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收获。
片段二:《道士塔》
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
实录:
大江健三郎先生在谈到日本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时指出,他们(日本政府官员)一再强调的面向未来这一理论的荒谬性,因为未来的根基是历史,而这历史是黑暗的,黑暗的历史怎会生长出光明的未来!大江先生的担忧正是来自于日本政府彻底否认历史甚至篡改历史的行为。于是如何正确认识历史,看待历史的苦难也就成了一个必须要探讨的话题。《道士塔》正是一篇很好的实现探讨的认识载体。课前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其中包括关于敦煌文物的发现、流失以及保护,还包括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涉及的重要人物,通过完成这项工作,学生对敦煌、对敦煌历史都有了很全面的了解,为解读文本、形成科学的认识观作了很扎实的铺垫。
师:上节课,我们梳理出引起大家关注的人物,比如王道士、斯坦因,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该如何看待这些改变敦煌命运的人物?
生1:王道士是最可恨的,如果不是他贪小便宜,敦煌也不会被破坏,文物也不会流失国外。
生2:我不理解王道士,他并不明白敦煌的价值,为什么还要守着敦煌,为什么不让明白敦煌价值的人来保护敦煌?所以我觉得是他的愚昧害了敦煌。
生3:你们都在责备王道士,我觉得很不公平。是的,王道士是历史的罪人,但这个称号未免太大。他不过是一个“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就算他明白敦煌的价值,他一个人又能做多少事情呢?当地官吏呢?清政府呢?为什么不责备这些举足轻重的势力?
生4:我同意生3的观点。我也觉得王道士很可怜。他什么都不懂,却背上了千古骂名,真正该骂的是那些毫无作为的有地位、有权势的人!
师:观点出现了分歧,这很正常,如果大家看法一致,就没有探讨的必要了。在分歧中正好能够明确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包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那就是一分为二。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你们的分歧恰恰就在于有的只看到了可怜之处,有的只看到了可恨之处。现在我给两分钟的自由交流时间,然后你们推选一位同学作总结发言。
[争论在继续,观点逐渐达成一致,两分钟后……]
师:好,时间到,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谁来发表你们最后的意见呢?
生5:经过讨论,我们觉得从三个角度来评价王道士比较客观。首先,从敦煌的角度来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其次,从他本人的角度来说,王道士就是一个普通的无知的平民百姓。再次,从余秋雨的写作角度来说,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让他承载这笔文化重债很无聊。所以,大家和我都觉得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没有王道士,也会有李道士、张道士,不管是谁,历史都会一样的上演,因为该承担重任的力量没有站出来。
师:精彩!不但沟通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而且还指出了作者的态度,确实从历史出发来思考历史,而不是站在今人的立场来妄言历史,这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客观的分析、评价能力。好,让我们继续评价其他人物。
生6:中国的好多文物现在都被外国博物馆所收藏,我觉得很气愤。因为大多是他们掠夺走的。斯坦因虽然给了王道士钱,但这是以隐瞒真实价值为前提的,是欺骗性掠夺,也很可恶。可是如果不是他们拿走了很多文物,我们真的就能很好地保护敦煌吗?不是这个官员拿一点儿,就是那个官员拿一点儿,到最后,敦煌文物还是所剩无几。所以,当读到余秋雨说:“宁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的句子时,我也很矛盾,又想让它留在中国,又觉得被外国拿走则保存下来的更多。
师:我惊喜地发现大家已经开始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了。
生7:我也承认斯坦因等人的行为在客观上是保存了一些文物,但他们的破坏也是不能忽视的。我觉得他们的出发点是自私的,是为了掠夺文物,而不是为了保护文物。如果真的是为了敦煌,他们能够保护下来的文物将远远多于现在,所以说他们的保护要加引号,是以破坏为前提的。
生8:我觉得最可恨的是他们欺骗了中国人,掠夺了中国的瑰宝,还口口声声说:“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学生们跃跃欲试,我隐约听到有学生在说中日关系,但是我还是主观地收住了话题,虽然我觉得他们其实还有很多话要说。]
师:我觉得已经不再需要我作任何总结了,大家的发言已经很全面了。不仅挖掘出他们行为的实质,而且指出了行为所带来的客观的结果。是啊,在那样的历史时代才会有那样的结果,在谴责他们的时候,我们也在为自己的民族心痛,在以后的路上,我们该怎么做?我们不再是王道士,时代也在不断发展,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我想这是大家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感悟:
说爱国,谁都会说,可是仅仅停留在谩骂的阶段吗?现实中很多人都在谴责日本对历史的态度,甚至波及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概念上的仇恨,我常常想,这对于解决历史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有什么帮助呢?真正实实在在的做事的人很少,叫嚣的人很多,叫嚣的结果就是偏激、极端,而不客观最终只会带来盲目的冲动。我希望学生能拥有理性的思考,用理性的思考指导自己踏踏实实地去做真正有益于解决问题的事情,说总是不如干来得实在。
课文到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和现实接轨,我有点拿不准,因为越敏感的问题,越需要恰当地引导,稍有不慎就会走向激烈的极端,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场高难度的考验。
片段三:《记念刘和珍君》
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
实录:
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被学生视作深刻的典范,甚至有点敬而远之。我想以此文为切入点,在引导学生正视社会进步中必然存在的痛楚的同时,让学生把文章投射到我们现在生活着的时代,以鲁迅先生的目光观照现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鲁迅先生思想的生命力。
师: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鲁迅先生写作的目的在于揭露黑暗的,呼唤光明的,唤醒昏睡的,与这三点目的相统一,鲁迅先生写到三种人,一是反动势力,一是真的猛士,一是庸人,那么我们就来联系现实,体会一下鲁迅先生思想的生命力。谁先来说说?
生1:前几天报纸上报道一个人跳楼自杀,楼下有很多人观望。可是他并不是真的自杀,而是想以自杀的方式讨回被拖欠的工资,所以很长时间过去了,一直没有跳。楼下观望的人觉得不耐烦了,居然开始呼喊“快跳/跳下来”这样的话,看到这则新闻我就想:在今天的中国,还是有那么多鲁迅先生当年指出的“看客”和“庸人”,甚至是“无恶意的闲人”,我觉得很悲哀。
师:“看客”这个词已经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上。
生2:我觉得中国人太善于忘记,或者说伤口修复机能太强。用句俗话说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当一件坏事引发舆论的集体谴责,声势相当浩大,但很快一切都会归于平静,下次再有类似事件时,该看还是一样地看。就像鲁迅先生说得一样:“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师:当有的人在别有用心地歪曲历史的时候,有的人在忘却历史,集体无意识是多么的可怕!
生3: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太少了,可是中国人总是认为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所以少数的先进分子总是无法得到广大“庸人”的了解和理解,反而还要受到来自恶势力的围攻。以前我们常说真理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的,事实上,很多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我觉得正是这个原因,才让社会的进步特别艰难。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总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坚持住了,社会就会进步,新事物就会成为中坚力量。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够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那么谁都不会被压垮,前进的脚步会很坚实、很从容。虽然,担着责任的肩膀会很疼,但奋然前行中看见的希望会格外温暖。如果谁都害怕责任带来的痛,我们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被人踩踏。一个民族的进步,一个国家的进步,都和一个人的进步是一样的,都要面对这样那样的痛苦和磨难,为了自己,你能顶住一己之苦,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你能顶住集体之苦吗?
[说到这里,其实打通了高一时的正视个人的挫折和高二正视社会的痛楚,我觉得,聪明的学生会明白其中的深意了。]
感悟:
躲开苦难是一种逃避,不敢正视苦难也是一种逃避。有时候视而不见就是软弱和自私的代名词。当社会在整体崇拜张扬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必须告诉学生什么叫集体责任。有的人在实现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他们终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过早的凋零,真正大写的人,是敢于走在前列,是不忘回头呼唤的“真的猛士”!
困惑:
有时候,我觉得教育很尴尬,语文教师也很尴尬。面对现实生活中强大的事实攻势,语文真的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吗?当语文教师所倡导的和学生眼睛里看到的不一样时,我们该怎么办?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在教学中,我尝试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感知人的心灵,感知历史,感知社会,希望能够为学生搭起一个情感的阶梯。下面是我的几个教学片段,一方面是一次小小的教学思路总结,另一方面也希望听取不同的声音,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片段一:《我与地坛》第一部分
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
实录:
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习过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对于史铁生的生平和遭遇有所了解,高一再学习《我与地坛》无疑是一次认识上的深化和升华,因此我把教学目的定在如何面对人生坎坷的问题上。恰逢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们输掉了一场校级足球比赛,情绪都很沮丧。
师:研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哪一段文字或者哪一句话给了你启迪,带给你感悟?
生1: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我觉得自己很脆弱,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家园,有的是一本日记,有的是一位好朋友,有的就像史铁生一样,是一个宁静的园子。
师:很好,从作者想到了自己,你能够指出让你明白这个道理的句子吗?
生1:这样的句子很多,比如说第三自然段里:“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还有第四自然段:“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可是我们要在这个精神家园里收获些什么呢?
生2:我们要收获很多乐观向上的精神。过去大人总是教育我们要坚强,而且举过很多例子,像保尔、张海迪,可是他们太完美,他们身上的所谓的钢铁般的意志让我觉得高不可攀。我觉得史铁生和他们不一样,他告诉我脆弱、逃避这都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这样,只是有的人陷了进去,有的人站了起来。
师:你还没有告诉我们是哪句话让你有这样的感悟。
生2:史铁生在第五自然段说古园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说明他去古园的初衷也是为了逃避,不想在健康的人群中显出自己的残疾。
师:是啊,我记得有一本书叫《一个人的战争》,其实独处的时候正是我们试图战胜自己的时候,很多时候,前进的障碍来自我们自己,来自我们脆弱、动摇的心。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
生3:“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启示。
师:这段话很长,你具体说说自己的体会吧。
生3:有些问题是说不清楚的,比如说生死。有人说自杀的人是胆小鬼,有人说连死都不怕,还怕活下去吗?可是我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我活着是因为我害怕死。我不敢去死,所以我只能活着。
[学生的话让我心里一颤,难道我的学生也被生死所困扰吗?]
师:你的话让我想起我的同学,他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跳楼了。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所以我至今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现在我想知道关于生死,你是怎么想的?
生3:我明白了生是既成事实,是不需要我们考虑的;死也终有一天会成为事实,所以也不需要我们考虑,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只是该怎样活着。以前困惑,是因为我们总想自己决定生死,其实这是两个确定的点,我们的思考范围、活动范围应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就像有些人说的:过程是最重要的。活着也是一种过程。死是一种结果,是每个人都相同的。
[听了他的回答,我觉得释然了许多。]
师:大家的感悟很宝贵,我想没有发言的同学肯定也有很好的想法,而我们同样受到发言同学的启发。我知道我们输掉了比赛,我也知道我们曾经是多么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必然会赢,输与赢的落差让你们脑袋低垂,其实输与赢和生与死不是很相像吗?无论是输还是赢,不都是一种必然会来临的结果吗?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拼杀,在过程中努力拼杀,如果你明白了过程之美,无论是什么结果,你都能够坦然接受。生4,你是含着眼泪回来的,如果从史铁生的身上看到了什么,请你告诉大家,好吗?
生4:我很想赢,我一直认为我们会赢,所以输的时候我特别伤心。现在冷静了很多,史铁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被生与死所折磨,而健全的我们在生活中更多的要面对输与赢,史铁生没有被死打败,我们也不能被输击垮,史铁生要更乐观地活下去,我们也要更努力地追求成功,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我想说:“生活在过程中”。史铁生认为他的形体可以被改变,但他的精神不会被改变,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可以输掉比赛,但我们追求胜利的脚步不会改变!所以我想告诉大家:抬起头,下一场还在等着我们!
[学生受到鼓舞,不由得一起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生4的发言给我们本课的学习作了最好的注解和总结!我也期待着大家笑对生活。
感悟:
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叛逆心理,刻板的说教或是大道理的高谈阔论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怎么说才能把人生的道理传输给他们是很微妙的,离开他们的生活去空谈坚强无法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生与死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距离感,学生未必能够深刻地理解二者,但是我们可以把对待生死的态度转化到对待挫折、对待困难、对待失败等问题上来,把一个很大很深刻的问题转化到学生更为熟悉的事物上,学生同样能够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收获。
片段二:《道士塔》
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
实录:
大江健三郎先生在谈到日本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时指出,他们(日本政府官员)一再强调的面向未来这一理论的荒谬性,因为未来的根基是历史,而这历史是黑暗的,黑暗的历史怎会生长出光明的未来!大江先生的担忧正是来自于日本政府彻底否认历史甚至篡改历史的行为。于是如何正确认识历史,看待历史的苦难也就成了一个必须要探讨的话题。《道士塔》正是一篇很好的实现探讨的认识载体。课前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其中包括关于敦煌文物的发现、流失以及保护,还包括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涉及的重要人物,通过完成这项工作,学生对敦煌、对敦煌历史都有了很全面的了解,为解读文本、形成科学的认识观作了很扎实的铺垫。
师:上节课,我们梳理出引起大家关注的人物,比如王道士、斯坦因,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该如何看待这些改变敦煌命运的人物?
生1:王道士是最可恨的,如果不是他贪小便宜,敦煌也不会被破坏,文物也不会流失国外。
生2:我不理解王道士,他并不明白敦煌的价值,为什么还要守着敦煌,为什么不让明白敦煌价值的人来保护敦煌?所以我觉得是他的愚昧害了敦煌。
生3:你们都在责备王道士,我觉得很不公平。是的,王道士是历史的罪人,但这个称号未免太大。他不过是一个“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就算他明白敦煌的价值,他一个人又能做多少事情呢?当地官吏呢?清政府呢?为什么不责备这些举足轻重的势力?
生4:我同意生3的观点。我也觉得王道士很可怜。他什么都不懂,却背上了千古骂名,真正该骂的是那些毫无作为的有地位、有权势的人!
师:观点出现了分歧,这很正常,如果大家看法一致,就没有探讨的必要了。在分歧中正好能够明确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包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那就是一分为二。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你们的分歧恰恰就在于有的只看到了可怜之处,有的只看到了可恨之处。现在我给两分钟的自由交流时间,然后你们推选一位同学作总结发言。
[争论在继续,观点逐渐达成一致,两分钟后……]
师:好,时间到,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谁来发表你们最后的意见呢?
生5:经过讨论,我们觉得从三个角度来评价王道士比较客观。首先,从敦煌的角度来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其次,从他本人的角度来说,王道士就是一个普通的无知的平民百姓。再次,从余秋雨的写作角度来说,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让他承载这笔文化重债很无聊。所以,大家和我都觉得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没有王道士,也会有李道士、张道士,不管是谁,历史都会一样的上演,因为该承担重任的力量没有站出来。
师:精彩!不但沟通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而且还指出了作者的态度,确实从历史出发来思考历史,而不是站在今人的立场来妄言历史,这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客观的分析、评价能力。好,让我们继续评价其他人物。
生6:中国的好多文物现在都被外国博物馆所收藏,我觉得很气愤。因为大多是他们掠夺走的。斯坦因虽然给了王道士钱,但这是以隐瞒真实价值为前提的,是欺骗性掠夺,也很可恶。可是如果不是他们拿走了很多文物,我们真的就能很好地保护敦煌吗?不是这个官员拿一点儿,就是那个官员拿一点儿,到最后,敦煌文物还是所剩无几。所以,当读到余秋雨说:“宁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的句子时,我也很矛盾,又想让它留在中国,又觉得被外国拿走则保存下来的更多。
师:我惊喜地发现大家已经开始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了。
生7:我也承认斯坦因等人的行为在客观上是保存了一些文物,但他们的破坏也是不能忽视的。我觉得他们的出发点是自私的,是为了掠夺文物,而不是为了保护文物。如果真的是为了敦煌,他们能够保护下来的文物将远远多于现在,所以说他们的保护要加引号,是以破坏为前提的。
生8:我觉得最可恨的是他们欺骗了中国人,掠夺了中国的瑰宝,还口口声声说:“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学生们跃跃欲试,我隐约听到有学生在说中日关系,但是我还是主观地收住了话题,虽然我觉得他们其实还有很多话要说。]
师:我觉得已经不再需要我作任何总结了,大家的发言已经很全面了。不仅挖掘出他们行为的实质,而且指出了行为所带来的客观的结果。是啊,在那样的历史时代才会有那样的结果,在谴责他们的时候,我们也在为自己的民族心痛,在以后的路上,我们该怎么做?我们不再是王道士,时代也在不断发展,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我想这是大家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感悟:
说爱国,谁都会说,可是仅仅停留在谩骂的阶段吗?现实中很多人都在谴责日本对历史的态度,甚至波及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概念上的仇恨,我常常想,这对于解决历史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有什么帮助呢?真正实实在在的做事的人很少,叫嚣的人很多,叫嚣的结果就是偏激、极端,而不客观最终只会带来盲目的冲动。我希望学生能拥有理性的思考,用理性的思考指导自己踏踏实实地去做真正有益于解决问题的事情,说总是不如干来得实在。
课文到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和现实接轨,我有点拿不准,因为越敏感的问题,越需要恰当地引导,稍有不慎就会走向激烈的极端,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场高难度的考验。
片段三:《记念刘和珍君》
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
实录:
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被学生视作深刻的典范,甚至有点敬而远之。我想以此文为切入点,在引导学生正视社会进步中必然存在的痛楚的同时,让学生把文章投射到我们现在生活着的时代,以鲁迅先生的目光观照现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鲁迅先生思想的生命力。
师: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鲁迅先生写作的目的在于揭露黑暗的,呼唤光明的,唤醒昏睡的,与这三点目的相统一,鲁迅先生写到三种人,一是反动势力,一是真的猛士,一是庸人,那么我们就来联系现实,体会一下鲁迅先生思想的生命力。谁先来说说?
生1:前几天报纸上报道一个人跳楼自杀,楼下有很多人观望。可是他并不是真的自杀,而是想以自杀的方式讨回被拖欠的工资,所以很长时间过去了,一直没有跳。楼下观望的人觉得不耐烦了,居然开始呼喊“快跳/跳下来”这样的话,看到这则新闻我就想:在今天的中国,还是有那么多鲁迅先生当年指出的“看客”和“庸人”,甚至是“无恶意的闲人”,我觉得很悲哀。
师:“看客”这个词已经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上。
生2:我觉得中国人太善于忘记,或者说伤口修复机能太强。用句俗话说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当一件坏事引发舆论的集体谴责,声势相当浩大,但很快一切都会归于平静,下次再有类似事件时,该看还是一样地看。就像鲁迅先生说得一样:“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师:当有的人在别有用心地歪曲历史的时候,有的人在忘却历史,集体无意识是多么的可怕!
生3: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太少了,可是中国人总是认为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所以少数的先进分子总是无法得到广大“庸人”的了解和理解,反而还要受到来自恶势力的围攻。以前我们常说真理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的,事实上,很多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我觉得正是这个原因,才让社会的进步特别艰难。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总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坚持住了,社会就会进步,新事物就会成为中坚力量。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够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那么谁都不会被压垮,前进的脚步会很坚实、很从容。虽然,担着责任的肩膀会很疼,但奋然前行中看见的希望会格外温暖。如果谁都害怕责任带来的痛,我们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被人踩踏。一个民族的进步,一个国家的进步,都和一个人的进步是一样的,都要面对这样那样的痛苦和磨难,为了自己,你能顶住一己之苦,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你能顶住集体之苦吗?
[说到这里,其实打通了高一时的正视个人的挫折和高二正视社会的痛楚,我觉得,聪明的学生会明白其中的深意了。]
感悟:
躲开苦难是一种逃避,不敢正视苦难也是一种逃避。有时候视而不见就是软弱和自私的代名词。当社会在整体崇拜张扬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必须告诉学生什么叫集体责任。有的人在实现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他们终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过早的凋零,真正大写的人,是敢于走在前列,是不忘回头呼唤的“真的猛士”!
困惑:
有时候,我觉得教育很尴尬,语文教师也很尴尬。面对现实生活中强大的事实攻势,语文真的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吗?当语文教师所倡导的和学生眼睛里看到的不一样时,我们该怎么办?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