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教学环境,如何应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94895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公开课、示范课很多都采用借班授课的方式来体现公平性。借班授课这一特殊的教学形式,决定了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陌生的教师、陌生的教室,及众多的听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显得十分拘谨。那么,面对陌生的教学环境,教师如何科学地把握好教学的成功呢?下面,笔者以名师授课的教学片断为例,对他们的课前谈话艺术进行赏析,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侃大山”式切入——燕过无痕
  特级教师俞正强教学“面积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上课我们将研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先看一个字(板书:面)。这个字认识么?读一读!
  生:面。
  师:什么时候会读?
  生1:幼儿园。
  师:有没有比他再早的呀?
  生2:我要比他小一些。
  师:哦,他幼儿园时会读了,那你没有上幼儿园就会了,太厉害了!那我现在的问题就是——“面”是个什么东西?你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2:面可以是一种食物,还可以是一种范围或者面积,好比桌面、平面。
  师:面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吃的面条、面包,另一种就是桌面、平面。还有谁来补充么?
  生3:面积。
  生4:地面、墙面。(教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的回答有三种,第一种是吃的面条,第二种是桌面、地面、墙面,第三种就是面积。
  师:面积是什么?面积就是大小、范围。
  师:面条有面积吗?桌面、地面、墙面有面积吗?面积是谁的面积?(揭题:面积的认识)
  ……
  赏析:“面积的认识”是江苏省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面积”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的概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特级教师俞正强运用“侃大山”的教学方式,貌似在和学生们聊天,但在不自觉中,学生已经开始了“面积的认识”。这样教学摈弃了传统教学通过摸、判、涂、铺等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面积概念,而是完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基于学生对“面”的认识,让学生主动构建面粉、面包的面和脸面、桌面的面。紧跟着的“面积是谁的面积”这一提问,既唤醒了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更引导学生往深处思考。轻松、自然、有趣、无痕的教学效果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背景的研究和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与解读,更反映出特级教师俞正强深厚的教学功底。
  二、“脑筋急转弯”式幽默——精彩有痕
  特级教师张齐华教学“交换律”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张老师是哪个学校的吗?
  生(看着屏幕显示):知道,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
  师:关于张老师的学校还有个笑话呢,大家想听听么?
  生:想。
  师:我有个朋友是外地的,他有天打电话对我说:“哎呀,张齐华你什么时候调到北京去了?”我说:“没有呀!我一直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他说:“别、别、别,我可看得很清楚,你已经调到北京市南京东路小学了!”(学生们哈哈大笑)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的朋友把什么和什么看错了吗?
  生:你的朋友把“南”和“北”看反了。
  师:能够这样调换的吗?
  生:不能!
  师:其实,生活中像这样闹笑话的事情可多呢!一起来看大屏幕。
  师:“我喜欢骑马”,可以交换吗?一交换成什么了?
  生:马喜欢骑我。
  师:还有呢,继续看!(小明正在钓鱼)
  生:鱼正在钓小明。(学生大笑)
  师:能够这样换么?数学上有的时候也不能这样换,大家看大屏幕。(25—52)
  师:25这个数中的“2”和“5”可以调换吗?大小一样么?
  师:3/4和4/3,可以调换吗?意义还一样么?看来呀,数学当中也不能够随便地换。一换,大小、意义都不一样了。不过,张老师特别想和同学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是:在数学上有没有换了以后却相等的情况?今天这节课,张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数学上的规律。
  ……
  赏析: “交换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特级教师张齐华巧妙地利用自己学校的名称,以“脑筋急转弯”式幽默说笑话进行课前谈话。教师身边可遇而不可求的难得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智慧地发现并恰到好处地设计成为适合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起点,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的交换词的游戏,让学生在欢笑声中理解了什么叫做“交换”,同时,也意识到位置是不能随便调换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能够交换的现象,那数学中呢?”教师由不可能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中是否存在交换位置却相等的现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顺利导入新课——探讨数学上的规律。
  俞正强老师曾经说过:“学生学习的困难基本上源于教师的准备不足。”这里的“准备”,不仅仅是指教师对教材解读的准备,更包括对学生(知识储备量、思维方式、心理状态、情绪喜好等等)方面的解读准备。从上述两个案例短短几分钟的课前谈话来看,两位教师都关注、思考了学生学习困难的有效视角,从而科学地教学,达到了“无为、无痕、无课”的课堂教学境界,折射出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