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中作出的重要论断。
2019年2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金融问题举行第13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此次“学习会”是继2017年7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中央最高决策层对中国金融健康发展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最高决策层一举扭转中国金融长期跑偏、脱实向虚,背离为实体经济服务本源的趋势。一些业内人士因此把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称为中国金融的“遵义会议”。
2019年2月22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更把中国金融健康发展引向新的深度。
从定位上看,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从本质上看,金融不仅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且还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从经济和金融的关系上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最高决策层第一次提出“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说明,未来中国必须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摆脱“市场原教旨主义教条”的一套理论束缚,而更加坚实地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经济特质和社会制度个性的需求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非常丰富。理论上讲,我们至少可以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在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结构,“资本金融、货币金融”在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结构,“股权资本、债券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结构,以及“国企、民企、中小微企业、居民”在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结构,不同品类的金融机构在整体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结构——五大结构问题去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言简意赅地阐述了金融的本质。他说,金融本质无非三条:第一,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第二,信用、杠杆加风险;第三,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能是自拉自唱卡拉OK(空转),否则金融就没有灵魂,就是毫无意义的泡沫。
“把金融搞得很复杂的那些人都是骗子”——这是黄奇帆的至理名言。
有一套完整、可信而有效的信用风险、杠杆风险控制和化解机制,实实在在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并推动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金融才是好金融。它非常朴素、本源和真切。往往花里胡哨的金融,基本属于高杠杆、超短期的套利金融、空转金融,是击鼓传花不断提高金融成本的过程,失去了帮助实体经济创造财富并从中分享利益——金融本源状态,而最终形成金融泡沫。
毋庸置疑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最先从这里着力:压缩短期空转套利的金融规模,扩大长期资本的生成规模。
对整体金融市场而言,无论是直接金融还是间接金融,都必须永远保持以长期的、适宜实体经济需求的资本金融(一年期以上)为主体,而用于短期头寸或流动性调节的货币金融(一年期以下)永远都应当是配角,是辅助性金融工具;同时,在资本金融当中,股权资本必须永远占据主导地位,而债务资本永远都该是股權资本的附属,处于从属地位。因为股权资本规模决定了债务资本规模,无视股权资本规模而无度扩张债务必定导致杠杆过高,这是巨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也是不可违背的金融规律。
把上述道理总结为金融结构的表述则是:资本金融为主,货币金融为辅;股权资本为主,债务资本为辅。
这是中国应该去追求的“高质量金融结构”,而且在金融结构问题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比如,以股市与债市的结构问题,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结构问题,以证券商为主体的投资类金融机构规模和以银行为主体的存贷类金融机构规模应当如何配比,等等。这些问题都取决于对上述资金性质和资金期限结构的配置,如果政策激励和金融机制本身更加倾斜于资本,尤其是股权资本的生成、发育和配置,那直接融资、股票市场、证券商和其他股权投资类金融机构自然会快速发育,否则相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金融的机制性问题未能解决,使得中国金融走向短期化、套利化、货币化,并导致长期资本稀缺,股权市场疲弱,乃至经济和金融同时脱实向虚。在金融制度环境中,资本市场发育失去了基本动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之间的比重关系更加严重地扭曲。
这也就不难理解习总书记为什么会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学习会上指出:“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谈到中国金融结构性缺陷时承认:我国的金融业态以间接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发展严重不足,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
一个毫无疑问的基本事实是:中国经济要创新发展、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依托股权资本;中国经济债务率过高,也必须依托股权资本大幅增加以平衡资产负债率水平,这同样是基本金融规律。
2019年2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金融问题举行第13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此次“学习会”是继2017年7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中央最高决策层对中国金融健康发展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最高决策层一举扭转中国金融长期跑偏、脱实向虚,背离为实体经济服务本源的趋势。一些业内人士因此把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称为中国金融的“遵义会议”。
2019年2月22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更把中国金融健康发展引向新的深度。
从定位上看,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从本质上看,金融不仅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且还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从经济和金融的关系上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最高决策层第一次提出“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说明,未来中国必须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摆脱“市场原教旨主义教条”的一套理论束缚,而更加坚实地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经济特质和社会制度个性的需求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资本为主、股权优先
“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非常丰富。理论上讲,我们至少可以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在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结构,“资本金融、货币金融”在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结构,“股权资本、债券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结构,以及“国企、民企、中小微企业、居民”在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结构,不同品类的金融机构在整体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结构——五大结构问题去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言简意赅地阐述了金融的本质。他说,金融本质无非三条:第一,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第二,信用、杠杆加风险;第三,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能是自拉自唱卡拉OK(空转),否则金融就没有灵魂,就是毫无意义的泡沫。
“把金融搞得很复杂的那些人都是骗子”——这是黄奇帆的至理名言。
有一套完整、可信而有效的信用风险、杠杆风险控制和化解机制,实实在在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并推动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金融才是好金融。它非常朴素、本源和真切。往往花里胡哨的金融,基本属于高杠杆、超短期的套利金融、空转金融,是击鼓传花不断提高金融成本的过程,失去了帮助实体经济创造财富并从中分享利益——金融本源状态,而最终形成金融泡沫。
毋庸置疑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最先从这里着力:压缩短期空转套利的金融规模,扩大长期资本的生成规模。
对整体金融市场而言,无论是直接金融还是间接金融,都必须永远保持以长期的、适宜实体经济需求的资本金融(一年期以上)为主体,而用于短期头寸或流动性调节的货币金融(一年期以下)永远都应当是配角,是辅助性金融工具;同时,在资本金融当中,股权资本必须永远占据主导地位,而债务资本永远都该是股權资本的附属,处于从属地位。因为股权资本规模决定了债务资本规模,无视股权资本规模而无度扩张债务必定导致杠杆过高,这是巨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也是不可违背的金融规律。
把上述道理总结为金融结构的表述则是:资本金融为主,货币金融为辅;股权资本为主,债务资本为辅。
这是中国应该去追求的“高质量金融结构”,而且在金融结构问题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比如,以股市与债市的结构问题,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结构问题,以证券商为主体的投资类金融机构规模和以银行为主体的存贷类金融机构规模应当如何配比,等等。这些问题都取决于对上述资金性质和资金期限结构的配置,如果政策激励和金融机制本身更加倾斜于资本,尤其是股权资本的生成、发育和配置,那直接融资、股票市场、证券商和其他股权投资类金融机构自然会快速发育,否则相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金融的机制性问题未能解决,使得中国金融走向短期化、套利化、货币化,并导致长期资本稀缺,股权市场疲弱,乃至经济和金融同时脱实向虚。在金融制度环境中,资本市场发育失去了基本动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之间的比重关系更加严重地扭曲。
这也就不难理解习总书记为什么会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学习会上指出:“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谈到中国金融结构性缺陷时承认:我国的金融业态以间接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发展严重不足,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
一个毫无疑问的基本事实是:中国经济要创新发展、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依托股权资本;中国经济债务率过高,也必须依托股权资本大幅增加以平衡资产负债率水平,这同样是基本金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