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借口”,让阅读教学更深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j1986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可以有效促进他们语感的提升。课文中作者通过一些关键性词语有效地突出了文本的主旨及内容,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关键性的词语进行捕捉,以此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高效化。《半截蜡烛》一文描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二战时期为了保护好情报而和德国军官做斗争的故事,文章基于“半截蜡烛”来逐步推进,将一家人面临危险而不慌乱的高贵品质展现了出来。因为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故事发生的时代相距甚远,所以他们并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细读文本、删繁就简的基础上,将伯诺德夫人和敌人进行周旋的“借口”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捕捉“借口”,解读文本意蕴
  当前,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语言实践与语用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非常重要。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仔细的阅读,把三个人想要转移蜡烛时的借口标出来,同时让学生思考:“三个人都是什么意思?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交流和思考明白了伯诺德夫人是借电灯,想要指出蜡烛的光线非常弱,进而对蜡烛进行转移;杰克借天气寒冷,要用蜡烛来点火,从而对蜡烛进行转移;杰奎琳借助小女孩所具有的优势,说需要利用蜡烛照明去上楼睡觉,进而完成蜡烛的转移。由此可以知道,三个人的理由是不相同的,但都和人物身份非常贴近,目的也是一样的,那就是对蜡烛进行转移。这样,学生可以以“言”及“人”,充分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对人物的细节描述进行关注,把它和人物的“借口”联系到一起。学生围绕伯诺德夫人“小心翼翼、急忙、温柔地”对她内心紧张和外表冷静的特点进行感受;围绕杰克“若无其事、端起烛台”对他内心的镇定进行体验;通过杰奎琳的“粉嘟嘟、纯洁”,深入地感受到她虽然年齡非常小,但是很聪明机智的特点。
  这样,将“借口”作为线索,从人物“对话”入手,将课文中关于任务立体化、多维度的细节描写结合到一起,让学生体悟到不同人物既有相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特征,让学生深入体验和了解文本的内容与人物的形象。
  二、捕捉“借口”,剖析文本表达
  在语用训练视角下,引导学生对文本表达技巧进行剖析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中表达技巧的内化。在《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围绕关键性词语进行艺术化表达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表达技巧的剖析。
  教学中,我设计了“大家的借口都非常完美,为何仅杰奎琳的‘借口’顺利达到了目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思考。要如何说才可以将德国军官打动,进而实现对蜡烛进行转移的目的呢?很明显,伯诺德夫人把电灯和蜡烛放到一块进行对比,属于“常规牌”,不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注意;杰克要用蜡烛生火,属于“讨好牌”,以点火来满足敌人对温暖的需要;杰奎琳用的属于“撒娇牌”,为了激发敌人的爱心,这和敌人长期在外作战想念家人的心理相符合,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对文本仔细阅读能够看出,三个人所使用的“借口”中,只有杰奎琳用到了问号,教师基于此让学生把杰奎琳的问话改变成陈述性语句:“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拿一盏灯上楼睡觉。”之后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了杰奎琳本来使用的是商量的口气,表示了对敌人的尊重,并很好地隐藏了她内心想要对蜡烛进行转移的心情,这样的效果非常好,将她的镇静和机智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这样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感知,并对比不同人物,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还明白了作者在写作中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三、捕捉“借口”,分析文本结构
  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基于文本整体视角来对作者的文章架构进行感知。这样,学生能够在过程中深入把握文本的结构和脉络,从而达到整体阅读的目的。
  在课文中杰奎琳使用的“借口”获得了成功,作者为何不围绕这一重点来写,而是写了很多和杰克与伯诺德夫人相关的内容呢?学生基于文本的语境展开了深入的思考。有的学生觉得杰奎琳年龄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如果一开始就对她进行描写是不合情理的,无法让人信服。有的学生觉得如果刚开始的时候就将蜡烛拿走,是非常冒失的行为,会让敌人心生怀疑。还有的学生觉得如果一开始就让杰奎琳成功将蜡烛转移,就会让整个故事显得非常简单,无法营造出“紧张、更紧张、最紧张、松一口气”这样的感受。接着,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结论进行了整合,体悟作者通过极具波折的情节呈现的扣人心弦的合情合理的表达效果。
  到这个时候,好像就可以结束教学了。但是关于“借口”,一些学生好像还没有满足,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杰奎琳一家针对这件事情还能够编出什么样的“借口”呢?教师让学生进行了自由的想象,然后通过文字将其描写出来,描写时要将人物所具有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体现出来。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感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围绕看起来非常细微的“借口”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学习,得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不但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知了文本内容,还让学生看到了作者创作的智慧,让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表达水平和语言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泰州市医药高新区塘湾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从进入学校开始,学生就开始了阅读。可是好多学生都会说:“我都不知道怎样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因为自己在阅读之后都不会对文章产生印象。”那怎样的阅读才有效呢?我给出三点建议。  一、读标题,猜文意  通常情况下,要读的文章都是有标题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能都有一种迫不及待要进行阅读的想法,不会去认真读文章标题,甚至有些学生都不看标题直接读课文。文章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看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看出一个
我带的这个班里,每个学生都看起来天真烂漫,也十分乖巧。我心想这个班级一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要知道暴风雨的前夜可总是非常平静的。有的学生逐渐将自己的“过人之处”展露出来,让我措手不及。  一次沟通,隔阂初显  班里有个学生,面对老师安静内秀,面对同伴外向活跃,面对家人撒娇顽皮,面对自己胆小怯懦。并不是这个学生真的像国粹京剧的脸谱一样多变,而是这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有着我们不知道的小世界。这个可爱的学生
快快一转眼三岁了,妈妈说:“宝贝长大咯,要一个人独立睡觉了。”快快依偎在妈妈怀里说:“不要,不要,我怕黑,我还没长大呢!”  但是,长大了的快快还是答应妈妈一个人睡觉试试。  晚上,快快躺在自己房间的小床上。灯一关,黑黑的屋子里,她总觉得有个巨大的怪兽在房顶上随时会下来。  “妈妈,快来,帮快快把怪兽打跑!”快快大聲地叫着妈妈。  妈妈说:“快快不怕,我来帮你变巨人,把怪兽打跑!”  妈妈打开了手
古典诗文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统编本教材的新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如何落实古诗词教学,真正把经典文化的种子深植于学生的心田,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带领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教学中,我把快乐放在了第一位,运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快快乐乐地诵读古诗,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古诗。  一、名家朗诵,浸润童心  每次进行古诗教学时,我都
加强自护 遠离病毒
期刊
在小学教材中,散文类的课文占了一定的比重。散文类课文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散文具有灵活性,题材广泛,所以小学生对散文的理解程度较低。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和其他学科的阅读有所不同,其他学科的阅读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语文阅读则要求学生去探索文章的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内涵。在进行閱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融入情感,读出语文味。语文味指的是在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文
习作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师很伤脑筋的一件事,而批改习作更是教师沉重的负担。教师改得辛苦,学生却只关心分数,对评语经常视而不见;教师一改再改,精批细改,笔墨占了原文的一大半,而学生只不过照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收效甚微;更有学生,对修改自己的习作竟然毫无兴趣……教师的一番心血付之东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习作批改应坚持及时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和鼓励性原则,才能改变上述现状,取得事
研读统编教材的文本语言,会发现其形式较为特殊,一旦被吟诵就会转化为与作者情感相一致的调子。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这种特殊形式,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去品析,让学生形成一种真切的体验,以便真正实现与作者、乃至编者的深度对话。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语言、品析语言等形式走进课文,在推促其形成语感的同时让课堂溢出“语言的调子”。  一、走近诵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作为教材有机组成部分的插图,也应该是我们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插图的价值,发挥插图的效
【文本解读】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教材先是呈现了一系列人物特点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活泼俏皮,而且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特点。教材设计了两个泡泡“贴士”,第一个泡泡提示学生以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特点,第二个泡泡提示学生通过人物一系列的行为来写。  这个单元的习作内容并不是孤立的。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猜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