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对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述和简要评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信俗;蒙医药
一、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也称无形文化财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及世代流传并沿袭至今的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笔者通过对2013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研究,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民间信俗(梅日更召信俗)、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谈一些粗浅认识。
三、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简述
(一)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
蒙古族以精骑善射闻名于世,制作弓箭是古代蒙古族最重要的手工技艺之一,最早追溯到匈奴时期,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蒙古人視弓箭为护身符,作为蒙古族的精神食量和文化生活,弓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过去每位蒙古族男人均会制作弓箭,并将手艺世代相传。
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广泛分布在蒙古各部落,是蒙古族长期的智慧结晶,且难以用现代技术代替,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其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艺的细腻程度及要求之高,与其它类生产难以比拟。主要包括选材、取料、加工、组合成弓四大步骤。角弓选材取料是制作良弓的前提与基础,原料包括水牛角、牛蹄筋或牛背筋,弹性很好的竹、桦木、荆木等材料。这些原料经艺人加工,制成角弓的重要部件,再用动物胶粘合包装而成。制作一把弓颇费时间、精力,有一百多道工序。
古代蒙古人利用蒙古族弓箭狩猎和战争,20世纪初以来,逐渐由武器和狩猎工具转为那达慕等体育和娱乐活动的工具。20世纪50年代,蒙古族运动员多使用传统角弓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80年代,老艺人相继去世,及射箭比赛中要求使用玻璃钢弓,角弓制作技艺几近消失。20世纪80年代开始,诺敏等人致力于蒙古族传统角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遍访呼伦贝尔、赤峰、通辽、阿拉善、锡林郭勒、呼和浩特等地的牛角弓制作艺人,学习掌握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完整的制作技艺。诺敏创办了“内蒙古孟克嘎拉弓箭制作基地”,致力于蒙古族传统制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消失近半个多世纪的传统角弓比赛项目在内蒙古得以恢复。
(二)民间信俗(梅日更召信俗)
梅力更召的前身是海日图召。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信奉佛教的乌拉特人从今呼和浩特的小召请来第一世乃济陀音呼图克图的弟子迪努瓦到乌拉特西公旗(现乌拉特前旗)主持佛教事务,且在黄河边为其建了一座小庙,名为“梅力更葛根召”,习惯称“梅力更召”。“梅力更”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聪明、智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郊阿嘎如泰苏木境内,建了一座大庙,为清代乌兰察布盟乌拉特西公旗旗庙,即当今的梅力更召,清廷赐名“广法寺”。原有殿堂4座,经堂7处,藏经塔5座。
梅力更召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座学问寺,主要特点是将藏文经典译成蒙文,用蒙古语诵经祈福而形成的融民众信仰仪式与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是当今世上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黄教寺院,是藏传佛教蒙古语诵经的发源地。梅日更召的第三世活佛名叫墨尔根,法名叫罗桑丹比坚赞(1717—1766),聪慧过人,学识渊博,著述众多,故俗称“墨尔根召”,在蒙古人中以“墨尔根活佛”著称,今写成“梅力更”。墨尔根活佛在18世纪的蒙古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用蒙文写了很多诗歌,博得蒙古文学研究家们的好评。墨尔根活佛所著蒙古编年史《大蒙古国根本黄金史》(1765年成书)一书,在18世纪蒙古历史编纂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得到国内外蒙古史家们的关注。
梅日更召信俗表现形式主要有: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举办大型查玛(即“会”),上层活佛喇嘛都到梅日更召大殿里颂经,转寺庙界石,喇嘛跳查玛舞。八月十五举办赛马、摔跤活动。五月初五,僧人、民众祭祀乌拉山主峰、山石。七月十三,乌拉特西公旗杀公牛祭祀敖包。腊月二十三,喇嘛到百姓家颂祭火词。以上所有祭祀都要用蒙古语诵经。
梅日更召信俗的形成发展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文艺学、音乐学价值,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及加强民族团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蒙古语诵经祈福仪式在蒙古族民众中已有深刻影响,形成世代传承的有民众广泛参与的寺庙信俗传统。
(三)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
蒙医药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之一,具有渊源的历史及完整的理论体系,是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内蒙古自区医疗事业的特色与优势。蒙医药在现代医药产业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涉及到蒙医医疗部门及蒙药制药企业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发展,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及内蒙古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有了健康稳健的发展。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世代积累并延传下来的科学结晶,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在大内科范围内对消化、肝胆、心血管、呼吸、泌尿系统和脑血管意外等慢性疾患及风湿病、血液病等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疗效甚好。对儿科方面的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妇科方而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产后疾患也有独特疗效。 赞巴拉道尔吉是19世纪著名的蒙药学家,内蒙古原昭乌达盟奈曼旗第九任郡王巴拉朝格之子,台吉(蒙古贵族的称号)人。生于1792年,青少年时期受居士戒,后入佛门勤修佛法,名扬天下,1855年圆寂。赞巴拉道尔吉温针是蒙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法是用特制银针在人体的固定部位或其他部位给予针刺加温灸刺激,达到预防、康复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蒙医传统疗法。对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慢性腰扭伤、腰椎骨质增生症、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疗都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火针疗法是蒙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针灸疗法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治疗针法,有的针灸书籍中又将火针疗法列入“特种针法”,是针灸疗法中比较古老的传统疗法之一。具有通经活络止痛、溫寒活血散风、软坚消结化瘀、清热解毒利湿、调和阴阳气血,扶正祛邪强壮等多种功效。火针疗法理论体系独特,药物天然,疗效神奇,对人类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火针疗法用特制的钢针,针身较一般毫针粗,针尖圆钝。针身经加热烧红或烧至发白,刺入腧穴(或病位)再疾速出针,不需提插、捻转和留针,迅速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主治疖痈、炭疽、白喉、化脓等疾病,其优点和功效,化学药物无法比拟。
由于传承人数量剧减、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对蒙医药学的认识浅乏等种种原因,赞巴拉道尔吉温针及火针疗法日益萎缩,发展空间急剧减缩,状态濒危。
四、总述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固有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宝贵的少数民族“非遗”入选世界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其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认可。但由于时代变迁,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内容和活动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渐被冷落,在新的历史时期其生存与发展遇到严重挑战,一些传统活动濒临消失。“非遗”处于濒危状态,传承面临严重危机,急需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护。旨在呼唤和推动全社会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关注,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各项名录的特点、传承内容,进行合理生产、利用,从中激发“非遗”自身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M].法律出版社,2011.
[2]王文章主编.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3]苏建华编.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J].内蒙古晨报首府新闻,2012(6).
[4]乔吉编著.内蒙古寺庙[M].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6]郑学良,申俊军.中华火针疗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信俗;蒙医药
一、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也称无形文化财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及世代流传并沿袭至今的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笔者通过对2013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研究,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民间信俗(梅日更召信俗)、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谈一些粗浅认识。
三、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简述
(一)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
蒙古族以精骑善射闻名于世,制作弓箭是古代蒙古族最重要的手工技艺之一,最早追溯到匈奴时期,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蒙古人視弓箭为护身符,作为蒙古族的精神食量和文化生活,弓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过去每位蒙古族男人均会制作弓箭,并将手艺世代相传。
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广泛分布在蒙古各部落,是蒙古族长期的智慧结晶,且难以用现代技术代替,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其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艺的细腻程度及要求之高,与其它类生产难以比拟。主要包括选材、取料、加工、组合成弓四大步骤。角弓选材取料是制作良弓的前提与基础,原料包括水牛角、牛蹄筋或牛背筋,弹性很好的竹、桦木、荆木等材料。这些原料经艺人加工,制成角弓的重要部件,再用动物胶粘合包装而成。制作一把弓颇费时间、精力,有一百多道工序。
古代蒙古人利用蒙古族弓箭狩猎和战争,20世纪初以来,逐渐由武器和狩猎工具转为那达慕等体育和娱乐活动的工具。20世纪50年代,蒙古族运动员多使用传统角弓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80年代,老艺人相继去世,及射箭比赛中要求使用玻璃钢弓,角弓制作技艺几近消失。20世纪80年代开始,诺敏等人致力于蒙古族传统角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遍访呼伦贝尔、赤峰、通辽、阿拉善、锡林郭勒、呼和浩特等地的牛角弓制作艺人,学习掌握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完整的制作技艺。诺敏创办了“内蒙古孟克嘎拉弓箭制作基地”,致力于蒙古族传统制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消失近半个多世纪的传统角弓比赛项目在内蒙古得以恢复。
(二)民间信俗(梅日更召信俗)
梅力更召的前身是海日图召。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信奉佛教的乌拉特人从今呼和浩特的小召请来第一世乃济陀音呼图克图的弟子迪努瓦到乌拉特西公旗(现乌拉特前旗)主持佛教事务,且在黄河边为其建了一座小庙,名为“梅力更葛根召”,习惯称“梅力更召”。“梅力更”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聪明、智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郊阿嘎如泰苏木境内,建了一座大庙,为清代乌兰察布盟乌拉特西公旗旗庙,即当今的梅力更召,清廷赐名“广法寺”。原有殿堂4座,经堂7处,藏经塔5座。
梅力更召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座学问寺,主要特点是将藏文经典译成蒙文,用蒙古语诵经祈福而形成的融民众信仰仪式与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是当今世上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黄教寺院,是藏传佛教蒙古语诵经的发源地。梅日更召的第三世活佛名叫墨尔根,法名叫罗桑丹比坚赞(1717—1766),聪慧过人,学识渊博,著述众多,故俗称“墨尔根召”,在蒙古人中以“墨尔根活佛”著称,今写成“梅力更”。墨尔根活佛在18世纪的蒙古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用蒙文写了很多诗歌,博得蒙古文学研究家们的好评。墨尔根活佛所著蒙古编年史《大蒙古国根本黄金史》(1765年成书)一书,在18世纪蒙古历史编纂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得到国内外蒙古史家们的关注。
梅日更召信俗表现形式主要有: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举办大型查玛(即“会”),上层活佛喇嘛都到梅日更召大殿里颂经,转寺庙界石,喇嘛跳查玛舞。八月十五举办赛马、摔跤活动。五月初五,僧人、民众祭祀乌拉山主峰、山石。七月十三,乌拉特西公旗杀公牛祭祀敖包。腊月二十三,喇嘛到百姓家颂祭火词。以上所有祭祀都要用蒙古语诵经。
梅日更召信俗的形成发展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文艺学、音乐学价值,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及加强民族团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蒙古语诵经祈福仪式在蒙古族民众中已有深刻影响,形成世代传承的有民众广泛参与的寺庙信俗传统。
(三)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
蒙医药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之一,具有渊源的历史及完整的理论体系,是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内蒙古自区医疗事业的特色与优势。蒙医药在现代医药产业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涉及到蒙医医疗部门及蒙药制药企业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发展,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及内蒙古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有了健康稳健的发展。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世代积累并延传下来的科学结晶,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在大内科范围内对消化、肝胆、心血管、呼吸、泌尿系统和脑血管意外等慢性疾患及风湿病、血液病等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疗效甚好。对儿科方面的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妇科方而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产后疾患也有独特疗效。 赞巴拉道尔吉是19世纪著名的蒙药学家,内蒙古原昭乌达盟奈曼旗第九任郡王巴拉朝格之子,台吉(蒙古贵族的称号)人。生于1792年,青少年时期受居士戒,后入佛门勤修佛法,名扬天下,1855年圆寂。赞巴拉道尔吉温针是蒙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法是用特制银针在人体的固定部位或其他部位给予针刺加温灸刺激,达到预防、康复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蒙医传统疗法。对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慢性腰扭伤、腰椎骨质增生症、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疗都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火针疗法是蒙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针灸疗法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治疗针法,有的针灸书籍中又将火针疗法列入“特种针法”,是针灸疗法中比较古老的传统疗法之一。具有通经活络止痛、溫寒活血散风、软坚消结化瘀、清热解毒利湿、调和阴阳气血,扶正祛邪强壮等多种功效。火针疗法理论体系独特,药物天然,疗效神奇,对人类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火针疗法用特制的钢针,针身较一般毫针粗,针尖圆钝。针身经加热烧红或烧至发白,刺入腧穴(或病位)再疾速出针,不需提插、捻转和留针,迅速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主治疖痈、炭疽、白喉、化脓等疾病,其优点和功效,化学药物无法比拟。
由于传承人数量剧减、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对蒙医药学的认识浅乏等种种原因,赞巴拉道尔吉温针及火针疗法日益萎缩,发展空间急剧减缩,状态濒危。
四、总述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固有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宝贵的少数民族“非遗”入选世界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其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认可。但由于时代变迁,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内容和活动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渐被冷落,在新的历史时期其生存与发展遇到严重挑战,一些传统活动濒临消失。“非遗”处于濒危状态,传承面临严重危机,急需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护。旨在呼唤和推动全社会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关注,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各项名录的特点、传承内容,进行合理生产、利用,从中激发“非遗”自身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M].法律出版社,2011.
[2]王文章主编.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3]苏建华编.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J].内蒙古晨报首府新闻,2012(6).
[4]乔吉编著.内蒙古寺庙[M].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6]郑学良,申俊军.中华火针疗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