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对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精神障碍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分别进行量表评定,并统计分析。结果:整体护理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BPRS评定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07-0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精神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备受精神卫生护理工作者关注。西宁地区老年患者高原性躯体疾病较多,护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较高。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60例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0年5月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障碍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0岁78岁,平均年龄(66.46±8.32)岁。病程5天一70天,平均病程(36.58±33.29)天。诊断为短暂性精神障碍25例,心境障碍19例(躁狂发作10例,抑郁发作9例),精神分裂症16例。伴有慢性躯体者34例,占57%。
1.2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整体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生活
3、讨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在护理模式中占有主导地位。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无法配合完成护理内容,整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发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整体护理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P<0.01);两组间比较,整体护理组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由此可见在药物治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
根据老年人特点,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生活技能训练,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改善记忆功能,鼓励患者积极与他人交往,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认真落实假出院制度、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使患者、家属及社区工作者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尽早让患者回归社会,让患者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经常采用讲座或联谊会形式与技能及人际关系训练)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81±9.47)岁;平均病程(37.25±31.28)天;常规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7.23±8.34)岁;平均病程(36.48±33.41)天;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方面无差异性(P>0.05)。 1.3 评定工具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由专人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定。 1.4 统计方法数据资料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P<0.01);两组间比较,整体护理组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详见表1。患者、家人及社区工作者沟通,使他们尊重、理解、接纳、支持患者,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调整应对能力。在日常生活及社区护理过程中鼓励他们能够主动表达情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能够对疾病正确认识,合理处置药物消除顾虑,提高治疗信心。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城市规划,2002,26(2):68-7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82
[3]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8-223
[4]王志英,杨芳宇主编,精神障碍护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5-38
[5]吴振云,李娟,许淑连,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1):713-715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07-0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精神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备受精神卫生护理工作者关注。西宁地区老年患者高原性躯体疾病较多,护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较高。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60例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0年5月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障碍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0岁78岁,平均年龄(66.46±8.32)岁。病程5天一70天,平均病程(36.58±33.29)天。诊断为短暂性精神障碍25例,心境障碍19例(躁狂发作10例,抑郁发作9例),精神分裂症16例。伴有慢性躯体者34例,占57%。
1.2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整体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生活
3、讨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在护理模式中占有主导地位。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无法配合完成护理内容,整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发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整体护理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P<0.01);两组间比较,整体护理组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由此可见在药物治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
根据老年人特点,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生活技能训练,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改善记忆功能,鼓励患者积极与他人交往,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认真落实假出院制度、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使患者、家属及社区工作者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尽早让患者回归社会,让患者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经常采用讲座或联谊会形式与技能及人际关系训练)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81±9.47)岁;平均病程(37.25±31.28)天;常规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7.23±8.34)岁;平均病程(36.48±33.41)天;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方面无差异性(P>0.05)。 1.3 评定工具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由专人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定。 1.4 统计方法数据资料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P<0.01);两组间比较,整体护理组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详见表1。患者、家人及社区工作者沟通,使他们尊重、理解、接纳、支持患者,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调整应对能力。在日常生活及社区护理过程中鼓励他们能够主动表达情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能够对疾病正确认识,合理处置药物消除顾虑,提高治疗信心。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城市规划,2002,26(2):68-7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82
[3]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8-223
[4]王志英,杨芳宇主编,精神障碍护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5-38
[5]吴振云,李娟,许淑连,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1):713-715